劉協的一生是悲劇的,雖然他很聰明,但是在他登基即位的時候,他就失去了對朝堂的控制力,在無法掌握地方的同時,他又失去了軍權。
可以說劉協一開局就是地獄模式。再加上他一開始就遇到殘暴、蠻橫不講理的董卓,那更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畢竟這個董卓,是連漢少帝劉辯都敢殺害的狠人。
王允設計誅殺董卓後,原以為能過上好日子的劉協,沒想到又迎來了噩夢。董卓雖說殺戮過剩,但至少表面上對劉協還是不錯的,多多少少還會對劉協客氣一些。可李傕、郭汜就沒有這覺悟了,他們是壓根就不把劉協放在眼裡,以至于劉協在李傕、郭汜手上的時候,連基本的溫飽都成了問題。

幸運的是,在董承、楊奉等人的謀劃下,漢獻帝劉協這才得以逃脫李傕、郭汜的魔爪,逃往洛陽。
可是洛陽城早已被董卓的一把火給根本性破壞了,不僅缺衣少糧,就連曾經的皇宮都變成了一片廢墟。而且此時的東漢朝廷,公卿大臣們也是死傷殆盡,漢獻帝劉協是既沒有什麼文臣,也沒有什麼武将,簡直就是個不是皇帝的皇帝。
相對于中央朝廷的窘迫,地方上卻是在轟轟烈烈地進行着軍閥混戰。對于漢獻帝劉協,各路諸侯們要如何對待這位落魄的天子,便成為了一個極其尖銳的問題。
在當時,袁紹占據着冀州、青州、并州,曹操占據着兖州、豫州,公孫瓒占據着幽州,劉備占據着徐州,劉璋占據着益州,孫策占據着江東,馬騰、韓遂占據着涼州,公孫度割據遼東,劉表占據着荊州,袁術占據着淮南。
這麼多的割據勢力,他們對待漢獻帝劉協的态度也都是不同的。
公元196年,實力最強的諸侯袁紹。常常将“四世三公”挂在嘴邊的袁紹,他從一開始就不怎麼喜歡劉協。
早在189年,廢掉漢少帝劉辯的董卓準備另立劉協為皇帝的時候,袁紹就堅決反對,為此他還跟董卓鬧翻,最終離開洛陽。
十八路諸侯讨伐董卓的時候,袁紹就想以盟主的名義,另立他人為帝。在191年的時候,袁紹更是提出,幹脆擁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由此就可以看出,袁紹從一開始就是反對劉協當皇帝的。
洛陽離冀州是很近的,是以劉協逃回洛陽後,沮授就建議袁紹迎回天子,進而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在袁紹看來,漢室已經沒落,大漢王朝被取代是時間早晚的事情,在這個時候就應該搶地盤。
如果迎回天子,那一舉一動都要跟漢獻帝打報告,行動上多有不便。再加上袁紹也有了不臣之心,他又很不喜歡劉協,于是他就拒絕了迎回天子的建議。
相比較于袁紹,袁術想要代漢稱帝的野心就明顯得太多太多了。雖然袁術的能力不咋滴,但他的想法卻很厲害,他甚至還認為自己就是取代漢室的天命人選。再加上他又獲得了傳國玉玺,這更是讓他覺得自己,就是塊當皇帝的料。
195年的時候,袁術召集麾下衆臣商量稱帝的事情,他甚至還說出了“今劉氏微弱,海内鼎沸。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于諸君意如何?”這樣的話。
袁術自己都想代漢自立,他又怎麼可能會去迎奉天子呢?
徐州牧陶謙,是心向漢室的,他也是擁立漢獻帝劉協的。董卓之亂的時候,即便劉協無法和外界聯系,但陶謙他還是派出使者前往長安進攻。李傕、郭汜作亂的時候,陶謙還号召諸侯們共同讨伐李傕、郭汜,并将天子迎回洛陽。
但陶謙終究是人輕言微,在那個諸侯混戰的年代,各路諸侯們考慮的都是各自的利益,哪裡會去考慮落難的天子?而徐州距離長安過遠,再加上陶謙的實力有限,是以直到194年陶謙去世,他都是有心無力。
畢竟要想迎回天子,那也是需要實力的。而十分想要迎回天子的陶謙,卻沒有這實力。
接替陶謙擔任徐州牧的劉備,他也是想迎回漢獻帝的。但無奈的是,他和陶謙一樣,也是有心無力。
劉備這個徐州牧是不好當的,袁紹、袁術、孫策、呂布等等,都想着要滅掉他,進而占據徐州。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最先要考慮的是自己如何活下去,他也是以,根本沒有實力,也沒有精力去迎回漢獻帝。
而公孫瓒,他對漢室朝廷、對漢獻帝也沒多大興趣,甚至他也有不臣之心,不然他怎麼敢殺死漢室宗親劉虞,又怎麼敢脅迫朝廷使臣,進而獲得總督幽、并、青、冀的權力?
毫無疑問,公孫瓒是自私的,在他看來隻要自己日子過得不錯,哪還需要去管漢獻帝的死活?
至于遠在遼東的公孫度,他也是有野心的,不然他也不會趁着董卓禍亂中原,就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他的目的就是要把遼東打造成獨立王國,如果迎回漢獻帝,他還怎麼稱王?
孫策雖說割據江東,但他名義上還是袁術的部下。再加上他的實力還比不上袁術,他自己又是個武夫,自然也不會去考慮迎回天子。
而涼州的馬騰、韓遂,他們更是匹夫之輩。西涼人雖然作戰勇猛,但謀略上是十分差勁,就隻懂得打打殺殺,哪裡會知道擁有漢獻帝的好處?
荊州牧劉表雖然心向漢室,但他已經失去了進取之心,就想着如何自保,如何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也不想參與軍閥混戰。
再加上随着時間的推移,劉表也想着割據荊州,到後來他不僅不再向朝廷進攻,甚至他的住處、穿着、器具,都直接按照皇帝的标準來。毫無疑問,有了不臣之心的劉表,哪裡會願意去迎回天子?
益州牧劉焉,那就更不用說了,他壓根就不想管漢獻帝的死活,就隻想着自己的榮華富貴,哪怕是讨伐董卓,他都不願意出一兵一卒。像他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回去迎回天子?
至于他的繼任者劉璋,那可是個性格懦弱、沒有主見,又沒有進取之心的人,自然也不會想到迎回天子的好處。
總而言之,當時大大小小的各路諸侯都看不上漢獻帝劉協,大多數都覺得劉協是個累贅,所謂的迎回天子,就是自找麻煩。至于少數的幾個想迎回天子的諸侯,也因為自身實力不足,不得不放棄這一想法。
在這種漢獻帝被各路諸侯嫌棄的情況下,曹操就趁機撿漏,在公元196年迎回天子,後來更是讓漢獻帝遷都許昌。從此漢獻帝落入曹操之手,成為了曹操的吉祥物。
借助劉協這位吉祥物,曹操便擁有了巨大的政治優勢,不斷的東征西讨,鏟除異己。到這個時候,各路諸侯們才真正地體會到擁有漢獻帝的重要性,但這已經為時太晚,就隻能仰天長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