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3年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後,不僅引起國内外的高度關注,而且很多企業積極響應号召。
而當中最為突出者,非他莫屬:
投資32億美元,打造“非洲版富士康”;
創辦鞋廠,解決就業超8000人;
每天早上帶領非洲勞工唱中國歌;
累計出口上億美元,被授予“埃塞俄比亞工業之父”......

是哪個這麼有能耐的人?
——中國女鞋教父張華榮。
而他的華堅鞋業,則成為了中國人的驕傲,是埃塞俄比亞最大出口企業。
同時,還擁有10家分公司、總人數超20000人,是中國最大的女鞋生産企業。
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末的張華榮,來自江西一個普通家庭。
父親是一個木工,母親是一名裁縫。
小時候,家裡窮,沒錢供他讀書。是以國中念了幾天,張華榮就辍學回家。
回家後,做過油漆工、木工、補鍋......幾乎能幹的活兒,他都做過。
本想靠當兵,改變命運,但沒想到複員後,還是要回到家鄉。
自此,他立下了一個心願:即使沒發财,也不要一輩子待農村。
那時,正好遇上改革開放浪潮。在張華榮看來,這是一個創業好機會。
是以,他離開家鄉,前往沿海地區賣鞋子。浙江進貨,拿到江西賣。就這樣,攢下了第一桶金。
自信滿滿的他,在1984年下半年,回到家鄉合夥開了一家工廠:
買了3台縫紉機,請8個勞工,一天就做十幾雙鞋子。
經過幾年積累,張華榮的鞋廠也初具規模了,員工有200多人,資本超過100萬。
也許是創業之路,走得太順暢了,以緻于讓張華榮日後栽了個大跟頭。
90年代,打算到更大舞台一展身手的張華榮,獨自一人帶着幾十萬來到東莞。
當時的東莞,是商家必争之地、台商、港商、外商多如牛毛。
由于缺乏經驗,沒有管理人才、也沒有訂單,全靠自己琢磨。
是以張華榮的公司很快就負債累累,跌入事業最低谷。
1997年年底,是張華榮在東莞最難過下去的時候。
不止沒錢賺,還不停往外花錢。
這樣的局面,讓經驗不多的張華榮方寸大亂。
他想一逃了之,花點錢到俄羅斯避避風頭。
臨走前,他打了一通電話給家人。
也正是這通電話,讓張華榮迷途知返:逃跑會連累家人。
是以,他打定主意,如果公司倒閉了,就去坐牢,或者跳樓自殺。
盡管是抱着這樣的必死決心,但張華榮還沒有放棄。
愣是靠着頑強的毅力和日漸凸顯的能力,慢慢穩住了糟糕的局面。
而挽救張華榮的鞋廠,是一份30多萬的訂單。
那時台商的鞋廠非常強大,在行業裡有着說一不二的威望。
不過在國外采購商看來,這并不利于他們壓價。是以,采購商想用張華榮的鞋廠,牽制住台商。
想起這段往事,張華榮頗為感歎:
“派諾蒙給的價格很低,台灣人不願做。
我們充分地把貿易公司對我們的信賴,轉化為一種資源。
一聽說派諾蒙給我們訂單,所有供應商都支援我們。
即使拖半年給錢,都無所謂,因為他們覺得我們有未來。”
從當初家鄉小作坊,再到如今給國際大牌供貨,張華榮也算是事業有成了。
然而,創業道路上總不那麼平坦。
千禧年後,張華榮察覺到東莞的生産成本,在不斷擡高。
是以,他萌發了将工廠轉移陣地的想法。
那時候,很多企業都喜歡将工廠搬到東南亞等地方。因為那裡的生産成本更低。
就在大家都以為張華榮也這麼做時,他倒好,一個決定直接讓大夥兒都懵圈了:
居然要将工廠搬到遙遠的非洲去。
當然了,這并非是張華榮的臨時起意。
在國家推行“走出去”政策時,他和企業家們組了個團考察,一群人大老遠地跑到埃塞俄比亞去。
衆所周知,非洲國家是非常貧窮、落後的。
而埃塞俄比亞更是世上最不發達的10個國家之一:多饑荒戰亂,而且那兒的人都是文盲。
考察過後,就在大家都想拒絕埃塞俄比亞伸出的橄榄枝時,隻有張華榮站了出來。
在張華榮看來,凡事都有兩面性。雖然這裡貧窮、落後,但它的這些優點不可忽略:
勞動力成本低廉,皮革資源豐富,享有全球進出口零關稅政策。
更重要的是,非盟總部就設立在埃塞俄比亞,社會治安相對穩定。
自此,張華榮開始他在非洲大陸上的創業夢:
隻用了短短3個月,就完成了從決定投資設廠、開始籌建招工,到最後投入生産。
你以為張華榮就隻是個隻看利益的商人,那還真低估了他了。
除了建廠,張華榮還有一個很多企業家都沒有過的遠大夢想:
——讓非洲留下中國文化。
不僅教非洲勞工們齊唱中國歌,
還和他們同吃同住,介紹中國吃苦耐勞的文化。
以現代管理架構,輔以中華文化滋養的管理模式,使得投産3個月後,成果驚人:
2014年,就創造利潤1500萬元人民币;
2015年,共向歐美出口了384萬雙成品鞋,為埃塞創造最緊缺的外彙4449萬美元;
2017年,成為中國在埃塞俄比亞最大鞋業出口企業,年産超500萬雙女鞋,占埃塞俄比亞鞋業出口的65%以上。
事實證明,張華榮他是對的。如今華堅集團的非洲工廠擁有超7000員工,累計出口過億美元。
張華榮不僅成為“鞋王”,而且因為企業對當地的貢獻,還被授予“埃塞俄比亞工業之父”的榮譽。
接下來,張華榮還有一個關乎非洲民生大計要實作:
計劃2030年,要在非洲解決10萬人就業!
張華榮認為,在中國制造業蜂擁至東南亞、印度等地後,未來的10年,非洲是最後一塊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