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誕生一百多年來,世界影壇曾閃耀過許多令人崇拜的影星,尤其是風華絕代的女明星們更是成為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對象。
其中有一位很特别,特别之處在于她那能讓東西方不同文化下的人都崇拜的容貌與個性,直到現在還仍有許多後輩女演員以模仿她模仿得最像為榮,這非常難得,她就是奧黛麗·赫本。
赫本式的優雅颠倒衆生不論男女,再苛刻的評論人都不會質疑她是個如天使一般美好幹淨的人,然而絕大多數人隻看見她的美麗,卻不知道她平凡的日子後面連續的創傷和深邃的孤獨。
赫本的痛在哪裡呢?

赫本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全世界,很難想象沒有父母呵護的小孩,内心是怎樣的孤獨無助,在赫本六歲時便離家出走的父親,就是赫本一生難以了解的困惑和意難平。
赫本的父親赫本·拉斯頓是出生在波西米亞的英國人,從小養尊處優,長大後憑着娴熟的社交能力混迹上流社會,之後又迷于對金錢的熱愛進入國際金融界。
1923年到1924年,拉斯頓擔任爪哇蘇門答臘島的名譽領事,正是在此地他和赫本母親艾拉相遇、相愛。
1929年5月4日他們在布魯塞爾一座寬敞舒适的房子裡生下了小赫本,小朋友的出生給這座房子帶來無比的歡樂和朝氣。
年幼的赫本與母親
赫本的母親艾拉是名門淑女,十分重視對赫本的教育,不但培養她對于音樂、舞蹈的藝術才華,還對女兒的精神世界建設盡心盡力。艾拉推崇努力工作、自律和善解人意,從小教會赫本做個積極生活、親身實踐的女孩子。
不過雖然得到了父母的呵護,可是小赫本還是聽到了這個看似溫馨的家庭中不和諧的聲音,艾拉和拉斯頓兩人性格相似,都十分自信、強勢,有不同意見時常常通過争吵解決問題,這時的小赫本就常常躲在桌子下面思考是不是自己又做錯什麼了?
1930年代,正是法西斯主義擡頭、發展的年代,艾拉和拉斯頓二人因為政治傾向有别越來越走向對立面,1935年,拉斯頓扔下家庭不辭而别,投身法西斯。
從小崇拜父親的赫本傷心欲絕,天天想着爸爸能夠回來,可他從未回來看望過家人,直到1939年國際環境更加動蕩不安,艾拉為了女兒安全不得不緻電前夫幫忙送女兒回荷蘭,她才見到了父親,那是最後一面,從此以後父親一直活在了赫本的心裡。
赫本與母親
飛回荷蘭的赫本和其家人怎麼也沒想到荷蘭也會成為人間煉獄。被德軍占領後,艾拉家族的财富全部被沒收,然而比成為赤貧人口更可怕的是慘絕人寰的殺戮。
赫本和母親就親眼看到老人、婦女、小孩像牲口一樣被塞進卡車運到集中營被屠殺,阿納姆的天空恐怖、壓抑,人人自危活得像過街老鼠,赫本的家人也曾不幸罹難。
1942年,赫本的叔叔被納粹暗殺,這讓艾拉最終成為了一名抵抗法西斯戰争的積極分子,赫本在母親的直接影響下也成為荷蘭抵抗運動的小小志願者,她憑着自己對芭蕾舞的熱情和天賦為恐懼下的荷蘭人民送去慰藉,并把演出所得用來資助抵抗組織。
作為一個少女不太可能會引起德軍的懷疑,彼時的赫本還充當情報傳遞員,幫助盟軍和抵抗組織成員傳遞資訊檔案,甚至勇敢地藏匿了一名英國飛行員。
1944年9月,“市場花園”一役令盟軍幾乎全軍覆沒,全城的居民開始大逃亡,為了躲避炸彈襲擊,赫本和家人不得不躲進自家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的地下室裡。
戰争後的殘骸
那裡常年不見日光,甚至連生存所需的水和食物都沒來得及預備,赫本就在那絕望的等待中強撐,身體日益消瘦營養不良,這就是她在戰争勝利後不得不放棄芭蕾的原因之一,食物的極度匮乏使她得了黃疸,差點死掉。
此時赫本的大哥、二哥被敵人俘虜去音信全無,敬愛的舅舅和表哥被射殺的畫面還仍舊萦繞在她的腦際,小小年紀的她就已經明白的人性有多殘酷。
她找來一本和她同齡又有相似經曆的小女孩寫的書——《安妮日記》來逃避現實,安放靈魂,然而她在地下室裡從來都不敢打開它,恐懼和絕望是她始終不敢面對的心理惡魔。
1945年,德軍終于全線潰敗,英軍于同年5月接收了阿納姆,英勇的荷蘭人民終于重獲自由,這一年赫本16歲。
戰後的艾拉用省吃儉用的錢帶着赫本去倫敦闖蕩,她先是讓女兒深造芭蕾,可由于身體原因赫本不得不放棄了舞蹈生涯,之後為了解決家裡的經濟壓力,赫本決定兼職做模特,并參與一些歌舞團的演出掙外快。
1948年,赫本被星探發現出演了她人生第一部電影《荷蘭七課》,初露頭角的她讓人印象深刻是以得到了不少拍攝機會,1952年赫本憑借《羅馬假日》一炮而紅,全世界都被純真爛漫的安娜公主感動傾慕。
《羅馬假日》中的赫本
赫本非常向往婚姻和家庭,1954年她二十五歲時與梅爾·費勒結婚,費勒比赫本整整大了十四歲,年紀輕輕的赫本在費勒面前幾乎就是個小女孩般,在費勒的愛護與指導下快樂成長,事業也如日中天。
可是費勒卻始終在二流導演、演員的地位上裹足不前,漸漸的,費勒的心态開始失衡,他不但加大赫本的工作量,對她的掌控越來越讓赫本難以呼吸,甚至開始在外面沾花惹草,婚姻漸漸褪去最初的美好露出猙獰的面目。
在和費勒十四年的婚姻裡,赫本不堪重負流過三次産,每一次對喜歡孩子熱愛家庭的赫本來說都是沉痛的打擊,終于在1968年二人理性地結束了痛苦。
離婚後的赫本心情不好,在去希臘旅行期間邂逅了心理醫生安德烈·多蒂,兩人相談甚歡,難舍難分,遂不顧年齡差距閃電結婚,結婚後的赫本吸取了前段婚姻的經驗教訓,幹脆将全部精力放在家庭上。
可多蒂并不是一個容易滿足的人,他不但不會對赫本的犧牲心存感恩,反而變本加厲地在外面和許多女性厮混,理由是這是意大利男人的共性,赫本不應該對此心存嫉妒,赫本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又再次破滅,勇敢地選擇結束。
費勒與赫本
終于,最後她遇見了羅伯特——陪伴他走完一生的精神伴侶。羅伯特經曆過喪妻之痛,他更加成熟和懂得人情世故,他曾對赫本說過這樣一段話:“希望我的愛,不會造成你的負擔。因為我愛你,就要愛得自由自在。”
一個能說出這般自信、包容情話的男子,大概就是能與之相守的人,果不其然,羅伯特在赫本的晚年與她相依相偎,他們在一起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旅行、公益捐款、看望貧困兒童……他給了她最好的愛情回憶。
優雅女神跌跌撞撞,經曆了那麼多人間辛苦,最終還是找到了理想的愛情歸宿,這與她天真爛漫、永遠向上的積極個性是分不開的。不論在這荒誕黑暗的人世間遭受多少創傷,她始終相信愛,走正确的路,愛更多的人,如天使般聖潔、無私。
羅伯特與赫本
正如她的兒子肖恩一語中的:“有一種感情伴随了她的一生,也影響了她的一生,那就是憂傷。但母親最信奉的就是愛。”赫本是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會選擇愛與光明的人,而愛不正是行走人世間最實在的智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