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現代科學技術正在迅速提高我們對塑膠污染如何影響海洋生物的了解,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它們也可以用來了解過去生物的困境。科學家們利用博物館收藏追溯過去,他們研究了來自過去一個世紀淡水魚的内髒,結果發現它們不僅幾十年來一直在吞食塑膠垃圾而且最近幾年它們肚子裡的塑膠垃圾濃度急劇上升。
來自芝加哥洛約拉大學生物學家的這項研究集中在微塑膠上,微塑膠是指購物袋、飲料瓶和其他塑膠物品分解後小于5毫米的小碎片。最近,研究微塑膠對海洋生物影響的科學家們有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發現,如微塑膠會導緻魚類動脈瘤和生殖變化、影響寄居蟹的認知能力、削弱贻貝的實體性能等。他們還發現了微塑膠沿食物鍊傳播的證據,而對人類潛在影響的研究發現,微塑膠可能會改變肺細胞的形狀。
這項新研究的作者着手研究微塑膠是如何在過去一個世紀中積累起來的以及這對過去的魚類意味着什麼。于是他們來到了芝加哥的菲爾德博物館,那裡約有200萬個魚類标本被儲存在酒精和地下收藏室中。
芝加哥洛約拉大學生物學副教授tim hoellein說道:“在過去的10年或15年裡,公衆意識到水中的塑膠存在問題。但實際上,自從塑膠發明以來,微生物就可能接觸到塑膠垃圾,我們不知道曆史背景是什麼樣子的。觀察博物館标本本質上是我們回到過去的一種方式。”
這項研究特别關注了四種魚類:大嘴黑鲈、斑點叉尾鲴、沙斑魚和圓鰕虎魚,所有這些魚類的記錄都可以從2017年追溯到1900年。為了完成研究,研究小組還收集了這些相同物種的新鮮樣本。
該論文的主要作者loren hou說道:“我們會拿着這些裝滿魚的罐子找到一些普通的樣本,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然後我們用手術刀和鑷子解剖它們的消化道。我們試圖每十年至少獲得5個标本。”
之後,通過過氧化氫處理這些消化道,該化合物能夠分解所有的有機物但會留下任何潛在的塑膠。科學家們使用顯微鏡來識别可能是微塑膠的邊緣光滑可疑的材料,然後跟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通過拉曼光譜來确認它們的化學特征。
這表明,直到上個世紀中葉才出現塑膠,但當塑膠制造業在20世紀50年代實作工業化時,塑膠的濃度開始飙升。這些塑膠是以纖維的形式被發現的,它們來自聚合物以及一系列天然和合成紡織品。研究人員将這一發現和注意力的顯著增加描述為“警鐘”和“警鐘”。
“我們發現,這些魚類腸道中的微塑膠含量基本上随着塑膠産量的增加而增加。這跟他們在海洋沉積物中發現的模式相同,其遵循了塑膠無處不在的普遍趨勢,”菲爾德博物館魚類學家caleb mcmahan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