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0年後,雲南曲靖再現了4.2億年前最大的真裝甲魚

作者:光明網

30年後,最大的真铠魚遊蕩鲱魚再次出現在雲南曲靖的"古魚王國"。10月20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所的記者了解到,該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4.2億年前無颚裝甲魚漫遊鲱魚的新材料研究發現,漫遊鲱魚具有與活魔魚相同的腹孔,可能遊蕩在平坦的海底有沉積物基地, 在安靜的沿海環境中,過濾海底有機碎片謀生。研究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專業學術期刊Paleovertebrate上。

遊牧鲱魚最早于1992年由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敏發現并命名,它的名字表明它的頭部又大又笨,而"漫遊"這個名字的含義就是這種魚在水中遊蕩覓食。遊牧鲱魚屬于系統分類中裝甲魚子計劃下的真正裝甲魚。

裝甲魚亞幫是一種已滅絕的"裝甲"裝甲魚,是了解從無颚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過渡的重要群體之一,目前隻發現中國北部和 越南日留-泥盆地層,具有濃郁的本土色彩。作為裝甲魚亞幫的三大類之一,真正的裝甲魚已被命名為16屬。

事實上,真正的裝甲魚早在4.5億年前的Chiram do Villestrech時期就與龍骨裝甲魚分離出來了。但是,與大型基地幹裝甲魚相比,早期的真裝甲魚個體非常小,是一類頭甲隻有2厘米左右的小魚,直到4.25億年前的芝魯吉羅德洛什,雲南曲靖關底群才出現了一種中型的真裝甲魚——長洞盾魚, 它的頭甲約為8厘米,而發現的漫遊鲭魚裝甲可達16厘米,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真正的裝甲魚。

"30年來,我們一直在努力尋找新的漫遊鲱魚化石,我們仔細梳理了朱敏研究人員當年收集的其他裝甲魚的樣本,我們驚喜地發現了一種'漏網的魚',即漫遊鲱魚。該論文的作者、中國科學院古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蓋志軒高興地說。

此外,該團隊還在曲靖面館水庫附近的西山村深灰色粉砂岩群中收集了兩塊新的漫遊鲱魚化石。

"特别是這種新材料的發現,第一次為我們打開了遊蕩魚頭肚的秘密。蓋伊強調。

研究發現,遊蕩的魚頭铠甲向腹面彎曲形成腹環,腹環中心環繞着梨形的口窗,口窗覆寫着一個大的外骨骼腹甲,腹甲與腹環之間,清晰地保留了6對線性連續排列的孔隙, 毛孔大、圓,是遊蕩魚囊對外界的重要開口。

現存的七條鳗魚、盲鳗和颌魚的大部分外孔分布在身體兩側,滅絕的海星、蚜蟲魚、花蚯魚、異構體魚等也是如此。以漫遊鲱魚為代表的裝甲魚與硬骨魚相同,它們的毛孔位于盔甲的腹部。Gai說,裝甲魚腹部的孔隙與活惡魔魚的孔隙非常相似。

魔鬼魚,也被稱為蝠鲼,被歸類為軟骨魚亞綱,蛞蝓的全部目的位于頭部的腹部。它們大多潛伏在有沉積基質的平地海底,捕食小魚和甲殼類動物,為了适應這種底栖生活,它們的胸鳍會膨脹,直到它們随着軀幹愈合,進化成極其扁平的扇形或圓形體,這反過來又類似于裝甲魚的扁平頭部。

是以,研究人員得出結論,漫遊鲱魚也可能以淤泥基地漫遊平坦的海底,在安靜的沿海環境中以海底的有機碎片為食。(陸城光)

來源:科學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