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第十六屆翠貝卡電影節在紐約舉行,而今年的電影節令《教父》的影迷普大喜奔。
在電影節落幕之際,繼387分鐘的《教父》和《教父2》連續放映會後,影片的傳奇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主演阿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詹姆斯·肯恩、羅伯特·杜瓦爾、黛安·基頓、塔莉娅·夏爾等共聚一堂,暢談電影制作的經曆。
此時,距離第一部《教父》上映已經 45 年。

永遠的馬龍·白蘭度
《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等主演的黑幫電影,于1972年3月24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改編自馬裡奧·普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維托·唐·科萊昂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科萊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為黑幫首領的故事。
1973年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獎。2007年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馬裡奧·普佐于1969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成就了這部青史留名的電影,小說中的主人公維托·科萊昂的原型是被稱為“黑幫總理”的frank costello以及暴徒vito genovese,這兩人都是紐約黑手黨的成員,小說中的一些黑手黨行動也源于兩人制造的真實事件。
1972年的詹姆斯·凱恩、馬龍·白蘭度、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艾爾·帕西諾與約翰·凱澤爾(左起)
既然來源于真實,是以這也是一部超級講究細節的電影,當年馬龍·白蘭度希望讓唐·科萊昂看起來像“鬥牛犬”。試鏡時,他在嘴裡塞了棉花,讓兩頰鼓起來。實際拍攝時,他佩戴了一副牙醫特制的牙套。
讓人唏噓的是,這次紐約《教父》聚會,該來的人都來了,唯獨缺少了2004年去世的奧斯卡影帝,影片的靈魂——馬龍·白蘭度。
這是部看不膩的電影
《教父》對于意大利文化(尤其是家庭文化的描寫)細緻入微,很多人在第一次看《教父》的時候,都會感慨,這難道不是紀錄片嗎?
克萊蒙紮教邁克做菜這場戲,他的這個菜單道地極了,很多意大利人都由衷地感慨,這道菜簡直就像是從他們的爺爺奶奶廚房裡摳出來的一樣。
而桑尼看到妹妹被妹夫家暴的這場戲,憤怒的桑尼這個時候開始下意識地咬自己的手,這個動作也道地極了,你去看很多意大利人,他們生氣的時候真的就是這樣做。
當年《教父》橫空出世,很多影迷給科波拉寫信,激動地告訴他自己能一字不差地背誦《教父》的每一句台詞,《教父》已經和很多偉大的文藝作品一樣,成為了文化符号。
而新一代的影迷,即便他們沒有看過《教父》,都能從很多一閃而過的細節:音樂,語調,甚至就是那種氣場當中,瞬間明白,然後驚喜喊道:“啊,對了!這是教父裡的場景!”
如果你身邊有朋友告訴你,他/她看過幾百遍《教父》,千萬不要覺得驚奇,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就像《紅樓夢》一樣,任何可以反複觀看的作品都有它必然的道理。
借鑒了莎士比亞的戲劇理念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人生就像一場演出。我們是演員,上帝是導演。”但我想知道,誰是觀衆呢?
科波拉在拍攝《教父》時大量借鑒了莎士比亞的戲劇理念,他也多次提到上帝視角(god's point of view)。他稱,上帝視角的本質就是隻陳述事實,不發表觀點,這看上去很容易,其實是極其困難的,因為觀點其實是不值錢的,但是要抓住事實基本不可能。
況且,人都是主觀的,我們在陳述事實的時候其實都是帶着自己的觀點的,人類文明史幾千年了,能接近上帝視角這個境界的作家不超過50個(一百年一個的節奏),而莎士比亞毫無疑問是裡面境界最高的一人。
著名影評人肯尼斯圖蘭的評價無疑代表了很多影迷共同的心聲:“我在第一次看《教父》的時候就覺得非常的好,但是後來每看一遍都會看到新的東西,覺得越來越好,因為你在不同的年齡都會有新的領悟,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年齡對你來說是不一樣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看《教父》時有常看常新的感覺,這種感覺其實和看《紅樓夢》,看《水浒傳》是一樣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翻來覆去看這些有着上帝視角的作品。”
《教父》不會被今天的好萊塢通過
在紐約聚會時,導演科波拉回憶說,他先看到的小說《教父》,但一開始并不太喜歡,“我第一次讀的時候,對這本書很失望,因為它非常的長。”在電影拍攝之初,他甚至處于被電影公司解雇的邊緣。科波拉表示,放在今天,《教父》這樣的電影項目都不會在好萊塢得到通過。
“第一部《教父》花了650萬美元,第二部《教父》花了1100-1200萬美元,如果你換算一下,這筆投資會耗掉一家主要制片廠的費用。”他表示,“今天,除非能夠拍出一整個系列電影和漫威漫畫類型的東西,否則沒什麼會被通過。”
他退一步說,即便《教父》今天能拍出來,像派拉蒙這樣的大公司也不會再做《教父》的發行工作,因為那時候片中很多演員還是新人,這部電影會被當成獨立電影項目去發行。
科波拉還說到了電影選角的故事,他透露,最初電影出品方派拉蒙因為白蘭度有債務問題,根本不同意馬龍·白蘭度出演“教父”,急得他“頭一暈摔倒在地闆上。”
帕西諾曾被角色搞崩潰
科波拉表示劇組的一些成員,他已經多年未見了,是以這次主創聚首讓老爺子非常開心。
在談到羅伯特·德尼羅扮演的青年維托時,科波拉表示為了這個角色安排了大量試鏡,直到他發現了羅伯特·德尼羅,在演繹青年維托的時候,并不是僅僅簡單模仿白蘭度。而德尼羅本人表示,白蘭度在第一部表演片段,是他為第二部做準備的重要學習材料。
另外,選擇阿爾·帕西諾出演麥克·柯裡昂其實充滿争議。科波拉與帕西諾在洛杉矶見了面,一見面就看中了他““一旦你看到某人适合這個角色,那就很難再有别的想法了。”
但隻有導演的支援并不夠,帕西諾則回憶說,自己經曆了無數的試鏡,“看起來我總是在試,得到那個角色之後我依然在試。”帕西諾也透露,他對詹姆斯·肯恩飾演的桑尼·柯裡昂這個角色更感興趣,“我想麥克不是個好角色。”
他還說,電影繁忙的拍攝進度曾讓自己崩潰。帕西諾形容拍攝過程令他頭昏腦漲,片場一片混亂。由于他們已經落後于原定拍攝計劃,不得不在晚上趕拍白天的戲,他們回住地的時候,一邊喝酒,一邊吐槽。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