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勿錯過,今年的最佳韓影

關注努力更新的木衛号

十年前,北漂的我,住過黃亭子、牡丹園和積水潭。這些地方,都離五道口不遠。我常去五道口,銀河群朋友喊喝酒,随叫随到。有時候,一天能喝四五趴(場)。

朋友在當時的網易大廈上班,13号線五道口捷運以西。他們住東王莊、六道口還有地質大學的展春園,地鐵站以東。名為五道口的這一片地方,對于我,就是地鐵站附近方圓一平方公裡的地盤。雖有張朝陽或網易的辦公樓,但五道口散發着灰頭土臉,城鄉結合部的荒村氣質——很濃烈很北京。我的記憶,就停留在2010年,如同挨着鐵軌的信号燈,還有破破爛爛的五道口勞工俱樂部電影院,一起等待着永遠不會響起的“行人車輛請注意,火車就要開過來了”。

勿錯過,今年的最佳韓影

以五道口的往昔記憶開場,似乎和《茲山魚譜》這部電影不搭嘎。當時的朋友都是銀河映像香港電影迷,我獨辟蹊徑猛攻即将成氣候的南韓電影,似乎不構成拉扯在一塊講的理由。

除了這群朋友,五道口常遇到的,還有語言大學的留學生。其中,以南韓人居多。南韓人特别好認,因為他們神神秘秘在地鐵站附近,散播基督福音,拉人入會。

勿錯過,今年的最佳韓影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茲山魚譜》是2021年的南韓新片,黑白片。講一本書,一座島,一段南韓古代史,還有一老一少,曾是師徒,後來人生走向不同的兩個人。

時間背景是19世紀初,1801年,辛酉邪獄事件後,丁若铨與弟弟丁若镛被流放,他去了黑山島,走完人生最後十五年。提供下兩個曆史錨點:中國的鴉片戰争是1840年,日本的黑船事件是1853年。東亞國家,都處在即将被西方人船堅炮利轟得三葷五素的黑夜之中。

勿錯過,今年的最佳韓影

《茲山魚譜》讓許多中國影迷大受震撼。我的實際觀感,也和之前看過的幾部古裝韓片那樣——李濬益導演的《思悼》,李秉憲和金允石主演的《南漢山城》,以及古裝動作類型片《最終兵器:弓》,感慨頗多。

震撼與感慨,并非二十年前高呼的韓流恐韓症,南韓電影強大,中國票房牛逼,去他的寄生蟲金棕榈奧斯卡。這已經是兩個話題。震撼與感慨,更多源于這些電影,似乎更像——似曾相識到捶胸頓足,它們的故事模闆也出現在中國曆史上,唐宋元明清。

勿錯過,今年的最佳韓影

以《思悼》為例。它有取景小格局和煽情飙戲之嫌,但電影拍出了那群不适合當皇帝,剛愎自用性格古怪的明朝君王哀歌。他們往往淹沒在正史的一行字,也沒人會把皇位傳承看成是父子家族之間的親情撕裂,而是轟轟烈烈的陰謀角鬥大曆史。

《南漢山城》是一部關于投降,悲凜電影。主戰與求和的兩個人,互不讓步,他們又好像知道彼此做出大義選擇的後果。明朝作古,滿洲漢化得連滿語都不會說了,南韓人卻拍了一部打自己臉的“韓奸”電影,或許,心理強大,比電影強大更值得尊敬。

勿錯過,今年的最佳韓影

《茲山魚譜》始于南韓人在世界各地,乃至去阿富汗巴基斯坦散播基督福音的起點——天主教剛傳入北韓半島。丁若铨以漢語寫就的書,直到新世紀才被翻譯成韓文,說來也相當冷僻。能在君王将臣的古代史故事中,翻出來了求真、求存、求普世價值、寫博物書籍的丁若铨,再次打開了東方電影的新視角。被壓制的人,被貶谪的士大夫,滿心困惑的知識分子,他們身上有脆弱不安的人性一面,也在反抗建制、解放天性的自然流露。

這也是一部關于孤獨的電影。有若孔聖的人生底線,“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範文正的“微斯人,吾誰與歸”。

被皇帝流放,遺世孤懸,立著言志的大家故事,也重複發在唐宋明多個朝代,像蘇東坡被流放得越來越遠,最後都到了海南島,“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一人一孤島,也導緻《茲山魚譜》在中國觀衆看來,異常感動與親切。插一嘴,蘇東坡生前似乎對高麗頗有意見,令後來燕行的北韓文人深感失落遺憾。

勿錯過,今年的最佳韓影

從元朝開始,長達六七百年的時間内,北韓的士大夫文官階層,派遣燕行使,完整記載并保留下來了出使中國(北京)的見聞記載(燕行錄)。北韓王朝後期,湧現出了實學思想的代表人物洪大容的《乙丙燕行錄》、樸趾源《熱河日記》。他們開創了白塔學派,丁氏兄弟丁若铨和丁若镛也屬于這個流派。

勿錯過,今年的最佳韓影

當時的南韓,權貴達官(兩班、士大夫)通行漢文,占有土地,世襲利益,賤視群眾,奴役剝削,活在朱子學(程朱理學)的正統曆史叙事中。以死的書,來指導、形塑和規範一個活的,不斷變化的複雜社會。底層群眾的上升通道,完全被堵死,對着方塊漢字,無法聽說讀寫,如鴨子聽雷。即便張昌大這等天資聰穎的,他要麼無書可讀,要麼認識漢字,卻不明白前後上下文的意思。

《茲山魚譜》之“漢”,不僅是手捧《詩經》,教授《論語》,它也展現在一眼可見的片名上。丁若铨被流放于黑山島,他心情困抑,覺得黑山不吉,就易其字為玆(即兩個玄),玄為黑,茲山即是黑山。

勿錯過,今年的最佳韓影

電影固然是預算不足,導緻以去色的黑白形式出現,降低成本。說來,古裝片拍攝耗費錢财,且容易穿幫,是相當考驗電影工業的。實拍意味着要搭景,轉場,大陸就蓋了許多影視城,反複使用,封閉制作,壓縮了制作成本。片中還有一場“日以作夜”的戲,即丁若铨海邊落水,也是節省成本的考量。

不過,《茲山魚譜》采以黑白形式呈現,又呈現着影調的強烈對比——後半段昌大入仕途。黑白片也進一步合理化電影結尾出現的藍鳥與藍色的海洋。來個最俗氣的說文解字,被淘汰的失敗者張昌大,迎來與老師一樣的命運,又作為更新的一代人,面對同一個黑山島,真實地打開了眼睛,看到代表西方的海洋文明(《茲山魚譜》這本博物書)。

勿錯過,今年的最佳韓影

傳入東方世界之際,傳教士也帶着西方科學而來。倘若以今天南韓的三成信教率和教衆人數,那麼,基督文明在南韓無疑是壓倒性的優勢存在。有史實托載的丁若铨,其思想并不冒進。他能對天主撒謊,保全性命,也遷居到另外一個小島,等待着流放生涯的結束。他的思想精髓,在于求存,認識更多,包容更多。如果用上唯物主義者那一套,丁若铨并不徹底,還迷上邪道。電影并沒有大張雙臂,擁抱起來天主信仰(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丁氏兄弟的聖徒氣質),也沒有猛烈鞭撻昏庸透頂的朱子學,畢竟渴望功名的昌大,還要從頭學起。更多篇幅戲份,叫給了“多抓魚”這件事。

勿錯過,今年的最佳韓影

稍顯遺憾的是,丁若铨和張昌大需要分享有限的時與空,這導緻他們不得不呈現二進制對立的必然沖突。電影似乎有意拖延了它的遲到後至,張昌大紙上所學,始終要落到實踐,例如技驚四座的作詩才華,例如輕而易舉的科舉。哪怕頭破血流,似乎也要離開小島,出外闖蕩一番。換言之,倘若隻是丁若铨的言傳身教,張昌大全盤照收,那也隻是一個愚忠孝徒。惟有他經過苦難,有過幻滅,才能明白恩師撲在魚譜上的畢生心血。同樣受限于真實人物的不徹底(盡管也有丁若铨在島上安家生子的入世一面),電影無法在曆史面相和認知層次上,呈現更激情澎湃的回響。

勿錯過,今年的最佳韓影

用今天的眼光看,《茲山魚譜》就是博物書,類似于在高黎貢山尋找高山植物,在西雙版納培育熱帶植物,或者在馬來群島觀鳥。放回到北韓王朝,《茲山魚譜》一是打破了當時的文體限制,以寫“無用之書”,來傳後世。丁若铨在腐爛透頂的王朝邊緣小島,聽到海螺🐚的聲音,探觸世界的輪廓。單是這樣的人物形象,與建制對話,與青年人的溝通,我幾乎想不太起來,這些年曾有華語古裝片涉獵。

也難怪有人驚呼,南韓古裝片,已經比華語的動作片,日本的時代劇,能做出來更多新意。

· end ·

勿錯過,今年的最佳韓影

作者

勿錯過,今年的最佳韓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