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紀念|宋崇:于藍老師和她的兒童電影事業

作者:澎湃新聞

宋崇

35年前,我一個年輕的導演,能成為中國兒童電影廠的廠長,從一個導演成長為電影事業家和電影企業家,要感謝于藍老師對我的發現、推薦和大力扶植,她改變了我人生的軌迹,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伯樂。

紀念|宋崇:于藍老師和她的兒童電影事業

于藍與宋崇。本圖由宋崇提供

和我們那一代的所有觀衆一樣,我是看着于藍老師的電影成長的,《翠崗紅旗》獲得蒙特利爾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革命家庭》中的革命媽媽,《烈火中永生》中的烈士江姐讓我永生難忘,于藍老師是我敬仰的老一輩革命藝術家、表演藝術家。

紀念|宋崇:于藍老師和她的兒童電影事業

《烈火中永生》劇照

初見于藍老師,是我參加全國文代會時。素未謀面的于藍老師竟然親自到我們住的飯店房間裡找到我長談。

那時“文革”後撥亂反正,由中央鄧穎超、康克清、陳慕華幾位大姐積極倡導,中央政治局決定成立北京兒童電影制片廠,專業拍攝兒童電影,為四億少年兒童服務、進行國際兒童電影交流,并指派于藍挑起了這副重擔,開始籌備建廠的艱苦創業。

但那時,于藍老師已過了退休年齡,加上因幾次大手術,深感體力不支,決心選擇一位熱愛孩子、熱愛兒童電影事業,有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懂電影業務、有上司能力、年富力強的人,做接班人。

她親自來動員我,對我談起中央對兒童電影廠的任務和職責,談了四億兒童對精神食糧的殷殷期盼,也談到辦廠創業的艱辛。我被她的真誠而感動,中國文人,曆來“士為知己者死”,知遇之恩,當為湧泉相報。當即我就答應參加他們的團隊,共同奮鬥創業。

可她為了謹慎起見,還是堅持讓我先到廠裡看看,了解真實情況,再最後決定。

紀念|宋崇:于藍老師和她的兒童電影事業

于藍與宋崇參加保加利亞國際兒童節。本圖由宋崇提供

1986年夏天,我去北京兒童電影廠考察,心情一下子緊繃起來——這裡和上影廠這個曆史悠久的老廠相比,可真是天壤差别,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當時兒影廠被北影廠的人稱為“兒子廠”,就在北影廠南圍牆邊上,搭了幾間闆房,還不如社辦工廠。要錢沒錢,要人沒人,要裝置沒裝置,是當時兒影廠的常态。但于藍老師他們從不叫苦,學習大慶王鐵人的鐵人精神,總說着“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于藍老師和幾位老太太為建廠四處奔波,求爺爺告奶奶,可謂是“跑斷腿,磨破嘴,眼淚加汗水。”白手起家,艱難的辦廠,條件是差,但于藍老師“一切為了孩子”的創業精神和奉獻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同時我也感覺到了責任的重大,越是艱苦越向前,我決心向于藍老師學習,當兒影廠廠長隻能是更好的做事,為兒童電影事業而奮鬥。

我拍過不少兒童電影,自己内心也是個“大兒童”,兒童電影事業令我一度意氣風發,躊躇滿志。于藍老師對我的知遇之恩我一直銘記感激。不過,後來的一段時間,我其實一直有個疑問,于藍老師和我從未謀面,她是如何找到我的?于藍老師後來在一次回答記者提問時,談及這個問題,才解答了我的疑問。

當時身體情況并不好的于藍要尋找自己的接班人,首先從有過兒童電影創作經驗的編導中挑選。她主動征求少年兒童小觀衆的意見,她去問孩子們,“你們看過《閃光的彩球》嗎?”

孩子們興奮地跳起、歡呼:“看過啦,看過啦!”

紀念|宋崇:于藍老師和她的兒童電影事業

《閃光的彩球》海報

事實上,當時對于兒童電影的嘗試,于我是衆多題材創作中的無意之舉。而她從孩子們的回報裡想到,這個導演一定是個深谙兒童心理的導演,隻有熟悉少兒生活的導演才這麼受孩子的歡迎。

宋崇這個名字進入她的視野,但她畢竟對我還不熟悉。于是她到上海找電影界的老姐妹秦怡、張瑞芳老師等處打聽了解我的情況,這些大姐也說了我不少好話。

當時上海市裡考慮到我“幹部子弟”的身份,加上我又拍了些反響不錯的片子,打算讓我繼續着力于創作,不要去“當官”,于藍老師聽說後,就表示,“宋崇你們上海不用,我們要了!”上影廠舍不得放人,于藍老師就上上下下做工作,終于下了調令。

就這樣,1987年到兒影走馬上任。對于一個家庭舉家從上海搬遷到北京,是極複雜又瑣碎的事件。在這個過程裡,我再一次體會到于藍老師全心待人的細心、周全。戶口、住房,家屬的調動、工作安排,孩子轉校插班讀書等,于藍老師都親力親為,一一加以妥善解決。我夫妻是上海人,故土難離,不習慣北方生活,于藍老師常常關懷她的生活,親切地勸說,又幫助落實新機關、新工作。常言道:安居樂業。于藍老師無微不至關愛,讓我無了後顧之憂。

我的導演生涯裡,拍攝了不少兒童影片,也常常受邀約談論關于兒童電影及兒童電影事業的看法。在之後一路的成長中,于藍為發展兒童電影事業艱苦創業、上下求索、殚精竭慮,直至生命最後一刻的點點滴滴都激勵着我。

紀念|宋崇:于藍老師和她的兒童電影事業

于藍。逄小威 圖

如今于藍老師已經仙逝一年,今年也是她誕辰100周年的日子,我還常常會想起她。她的音容笑貌還常常浮現在我的眼前,她對電影事業的關切挂懷仍然常常回響在我的耳旁,她塑造的經典形象和她的崇高品德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代的心中。

她不僅開創了新中國兒童電影事業的第一個高峰,也為新時代兒童電影事業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根基。我和所有的孩子們,都很懷念她。

(作者宋崇系國家一級導演,曾任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廠長、北京電影制片廠廠長,曾拍攝《霹靂貝貝》《閃光的彩球》《三毛救孤記》等兒童電影)

責任編輯:張喆

校對:張亮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