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編譯)年齡經常将烈火般的激情化作甯靜。萊頓·斯特拉切在描繪弗洛倫斯·南丁格爾的時候,是這樣書寫她的晚年的:
“命運向來是如此耐心地等待,它在南丁格爾小姐身上耍了一個奇特的花招。她漫長生命中的慈善和公共精神,唯有她的嚴厲堪與比肩。她的美德居住于苛責之中……但現在這些諷刺的歲月為這位驕傲的女子帶來了懲罰。她死時将變成與生前不同的人,她的叮刺将會消失,她的心腸将會柔軟下來,隻剩下順從和滿足。”
是以,當我發現某個名字已經是無聊的代名詞的生物,也曾有過激情四射的青春時,并沒有感到意外(雖然這樣的類比可能會讓某些人覺得是亵渎)。米老鼠去年就已經是可敬的五十歲高齡了[本文寫作于1979年——譯注],為了紀念,許多電影院重播了他在《蒸汽船威利》裡的首次出場。最初的米老鼠是個狂野的、甚至有些虐待傾向的家夥。影片中有一段著名的情節(利用了激動人心的有聲電影新技術):米奇和米妮把船上的動物一一砸扁、擠壓、扭曲,演奏出一段喧嚣的《稻草裡的火雞》合唱。他們用擠壓的辦法讓鴨子發出喇叭聲,把山羊的尾巴當搖桿轉,捏豬的乳頭,敲打奶牛的牙齒充當木琴,而把它的乳腺當做風笛。

《蒸汽船威利》中的米老鼠。今天的迪斯尼會把這一段加進他們旗下影片的片頭。圖檔來源:walt disney
克裡斯托弗·芬奇在他的半官方迪斯尼圖檔史裡這樣評論:“20世紀20年代末在電影院現身的米老鼠,并不是我們今天大部分人熟悉的好孩子。他往輕裡說也是熱愛惡作劇,甚至會做出一連串的殘忍舉動。”但是米老鼠很快就改邪歸正了,留給别人八卦和猜測的隻剩下他和米妮之間始終沒有挑明的關系,還有他的兩個侄子莫迪和佛迪到底是怎麼回事。芬奇繼續寫道:“米老鼠……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國家的象征,是以人們希望他在任何時候都有良好舉止。如果他偶爾做了什麼出格的事情,立刻就會有大批來自市民或者組織的信件湧向工作室,全都覺得整個國家的道德面貌在他們手中……最終,米老鼠在壓力之下變成了标準的好人。”
随着米老鼠的性格變得柔軟起來,他的外貌也變了。許多迪斯尼粉絲知道随時間推移發生了這樣的轉變,但是我猜沒幾個人辨認出了所有這些變化背後的統一主題——事實上,我都不太确定迪斯尼藝術家自己明确意識到了他們在做什麼,畢竟這些改變是如此時斷時續,零零碎碎。簡而言之,這個平淡無味、不招惹任何人的米奇,在外貌上變得越來越年幼了。(既然米奇的設定年齡從來沒有改變過,像大部分卡通人物一樣無視時間的摧殘,那麼這個年齡不變但相貌持續發生的變化,就是一例真正的演化改變。漸進的幼年化是一個演化現象,叫做“幼态持續”。後文将會詳述。)
五十年間的米老鼠變遷。随着米老鼠的行為越來越收斂,他的外貌也變得越來越幼态。圖檔來源:walt disney
人類生長過程中形态的特征性改變,已經催生了大批的生物學文獻。因為胚胎的頭端比起尾端先分化,在子宮裡發育也更快(術語叫“前後梯度”),新生的孩子頭相對較大,身體中等,而腿和腳則很小。随着腿和腳的生長逐漸趕超頭部,這一梯度也逆轉過來。頭部依然在生長,但是比身體其他部位都慢得多,是以頭的相對體積減小了。
此外,在人類生長中,頭部本身也經曆了一整套變化。三歲之後大腦的生長就非常緩慢了,小孩子圓滾滾的腦袋逐漸變化成較為瘦長、眉骨較低的成年人腦袋形狀。眼睛幾乎沒有任何生長,相對大小則一路狂跌。但下颚長得越來越大了。和成年人相比,小孩子的頭和眼睛更大,下巴更小,頭蓋骨顯得更加圓鼓鼓,腿和腳則更加短小矮胖。我要很遺憾地說,成年人的腦袋和猿腦袋的相似程度要大得多。
但是,米奇老鼠在我們身邊度過的這五十年裡,卻是沿着這條遺傳發生道路的反方向前進的。從蒸汽船威利裡面那個老鼠一樣的角色,到魔法王國裡可愛而不冒犯人的主人,他的外貌越來越像小孩了。到了1940年,那個曾經捏過豬乳頭的角色就因為不聽話而在屁股上挨了一腳(《幻想曲》中米老鼠作為魔法師學徒的一段)。到1953年,在米老鼠最後的卡通片中,他已經成了個會去釣魚、連噴水的蛤蜊都對付不了的人物。
迪斯尼藝術家在巧妙的沉默中逐漸轉變了米老鼠,他們的暗示性手法常常異曲同工地模仿了自然界自己的變化。為了讓他的腿像小孩子一樣顯得更短更胖,他們降低了米老鼠的褲線,把他的紡錘腿用肥大的褲子遮住。(他的胳膊和腿本身也明顯地變粗了,而且還添加了關節,帶來一種松弛感。)他的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面部特征也越來越年輕。米老鼠的鼻子長度沒有變,但是明顯地加粗了,讓人覺得凸出沒有那麼明顯。眼睛的生長則遵循兩種模式:首先是一次重大的不連續的演化變遷,祖先米老鼠的整個眼睛變成了後裔中的瞳孔;而在那以後就是逐漸的增大了。
米老鼠的頭顱形狀變化則遵循了一條有趣的路線,因為他的演化始終被一條不變的傳統所限制:他的頭一定是個圓形,附帶上耳朵和延長的鼻子。圓形本身無法改變,不能直接産生圓鼓鼓頭部的效果。事實上,是他的耳朵向後移動,增加了鼻子和耳朵的距離,進而形成了圓滾的而非斜坡狀的前額。
為了讓以上這些觀察結果得到定量科學的名分,我動用了我最好的一副指針卡尺,測量了米老鼠官方系統發生樹的三個階段——30年代早期的細鼻子、耳朵向前的第一階段,後來1947年《米奇和魔豆》的第二階段,以及現代米老鼠的第三階段。我測量了米奇老鼠逐漸幼年化的三個迹象:眼睛高度相對于頭長的比例;頭長相對于體長的比例;以及顱穹窿的大小,以前耳後移的程度為準(鼻子基部到前耳頂端的距離,占鼻子基部到後耳頂端距離的比例)。
随着時間的推移,米奇的眼睛越來越大,頭越來越大,顱穹也越來越大。最下一行是米奇的侄子莫迪,作為對比。圖檔來源:s. j. gould
三個百分比全都在穩定增加——眼睛大小從頭長的27%增加到42%,頭長從身體的42.7%增加到48.1%,鼻到前耳的距離占到後耳距離的比例從71.7%足足增加到了95.6%。作為對比,我測量了米奇的“侄子”莫迪的資料。在每一個例子裡,米奇都很明顯是在向着他所在物種的年輕個體演化——雖然在頭長這個名額上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你可能現在要問了,一位還算和可敬沾點兒邊的科學家幹嘛要和這種老鼠打交道。部分原因當然是到處瞎搞找樂子。(比起《公民凱恩》我還是更喜歡《匹諾曹》。)但是我的确是有個嚴肅的論點——事實上是兩點——要說。我們首先要問,為什麼迪斯尼選擇将他們最著名的角色逐漸地、持之以恒地向一個方向改變?國家象征是不會随随便便就改的,而市場研究者(特别是玩具娃娃的生産商)也花了巨大的時間和努力來探索,哪些特征讓人們感覺可愛和友好。生物學家也花了許多時間在各種各樣的動物中研究類似的話題。
康拉德·洛倫茲在他最著名的論文之一裡提出,在人類看來,幼兒和成年人形态的特征性差異是一種重要的行為激發物。他相信,幼年特征觸發了成年人的“内在釋放機制”,讓人做出關愛和照料行為。當我們看到一個擁有嬰兒般特征的生物時,我們情不自禁就感受到放下戒備、溫柔關愛。這一應答的适應價值顯然毋庸置疑,因為我們必須照顧自己的孩子。順便說,洛倫茲在他的釋放物清單裡所列出的特征,恰恰就是迪斯尼逐漸賦予米老鼠的嬰兒特征:“相對大的頭,頭穹占主導地位,大而低的眼睛,鼓起的面頰區域,短而粗的四肢,有彈性的觸摸質感,以及笨拙的運動。”
洛倫茲十分強調幼年特征對我們的掌控力以及這一影響的抽象特質——他指出,我們也會用同樣的的标準衡量别的動物,雖然這樣的衡量在演化的背景下是完全不合時宜的。簡單地說,我們對于嬰兒的演化出來的反應,欺騙了我們自己,讓我們把這一反應移植到了具有同類特征的其他動物身上。
人類嬰兒有、成年人沒有的這些特征,許多動物也有,但是原因當然不是為了在人的心中激發起關愛之情。這些特征中,大眼睛、凸起的前額和回縮的下巴最為明顯。我們被這些動物深深吸引,我們養它們作為寵物,我們在野外會停下腳步欣賞它們——而對于那些小眼睛長鼻子的親戚們則不屑一顧,哪怕它們本可能更适合成為伴侶或者欣賞對象。洛倫茲指出,許多和人類嬰兒特征相似的動物,它們的德語名字都以表達“小”的字尾 chen 結尾,雖然它們的個頭往往都比那些不具備這些特征的親戚們更大——rotkehlchen(知更鳥),eichhörnchen(松鼠),kaninchen(兔子),如此等等。
左邊的動物比起右邊的動物更容易讓人覺得可愛:大眼睛,凸起的額頭,縮回的下巴。圖檔來源:konrad lorentz
在一段令人着迷的段落中,洛倫茲重點描述了我們是如何對其他動物——甚至是模拟人類特征的無生命物體——做出生物學上完全講不通的反應。“最驚人的物體可以獲得可觀的、高度特異的情感價值,隻需要和人類屬性産生‘經驗連接配接’就夠了……陡峭的、稍微前傾的懸崖,或者是高高堆積的黑色暴雨雲,其産生的展示效果,正如一個全身站立、身體略微前傾的人一樣”——也就是說,讓人感到受威脅。
我們會不由自主地覺得駱駝是不友好的、拒人千裡之外的動物,因為它出于其他原因,并非故意地模仿了許多人類文化共享的“高傲拒絕”姿态。在這個姿态下,我們擡起頭,讓鼻子高過眼睛,然後半閉上眼睛,用鼻子噴出氣體——正是典型的上層英國人或者他訓練有素的仆人一聲“哼”的姿态。“所有這些,”洛倫茲令人信服地論證,“都象征着我們因為厭惡對方,是以排斥對方傳達出來的所有感官特質。”但是可憐的駱駝并不是故意要讓鼻子長得比眼睛高、嘴巴向下拉的。洛倫茲提醒我們,如果你想知道一頭駱駝是想從你手裡乞食還是朝你吐唾沫,看它的耳朵,而不要看它臉的其他部分。
達爾文在1872年出版了重要著作《人和動物中的情緒表達》,書中追溯了許多共同的姿态的演化基礎,認為它們起初都是适應環境的動物行為,後來逐漸内化,在人類中成為了象征性的符号。是以,他認為不光身體形态的演化,連情緒的演化也是連續的。我們在憤怒中會呲牙咧嘴擡起上唇,是為了露出我們不複存在的戰鬥用犬齒。我們表示厭惡的姿态,所重複的面部行為是和嘔吐相聯系的,而在必要的場合下嘔吐是高度适應環境的行為。達爾文的總結讓維多利亞時代同時期人不安:“對于人類而言,有些表達方式,比如在極度恐懼的情況下毛發倒豎,或者在狂怒之中露出牙齒,幾乎是無法了解的——除非我們相信,人類曾經身處一種遠為低下、類似動物的狀态之中。”
不管怎麼說,人類童年擁有的這些抽象屬性,能在我們心中激發起強烈的感情回應,哪怕這些屬性是在别的動物身上。我認為米老鼠的演化道路——沿着個體生長的反方向前進——正是反映出,迪斯尼和它旗下的藝術家們無意識地發現了這個生物學原理。事實上,大部分迪斯尼人物的情感地位都是依賴于同樣的特征。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迪斯尼的整個魔法王國出售的都是一個生物學幻覺——面對我們自己軀體的生長,我們本來會做出的合理回應,被我們抽象出來并不合時宜地轉移到其他動物身上的傾向。
唐老鴨的形象随着時間推移也逐漸有了更年幼的特征。他的長喙變得越來越短,他的眼睛變大了,他向休伊、路易和德維靠攏的趨勢正如米奇向莫迪靠攏的趨勢一樣。但是唐老鴨遺傳了米老鼠原本的惡作劇外衣,是以也保留了更多的成年人形态——喙前伸,前額也更傾斜。
和米老鼠形成對比的是,老鼠惡棍或者機靈鬼的外貌總是更加像成年人,哪怕他們的名義年齡和米奇一樣。比方說,1936年,迪斯尼拍了一部短片,名為《米奇的敵手》。莫蒂默,一位開黃色跑車的花花公子,擾亂了米奇和米妮的甯靜鄉村野餐。莫蒂默身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壞蛋,頭長隻有身體的29%,而米奇是45%;鼻長則有頭的80%,而米奇隻有49%。(即便如此——從來就沒有例外——米妮還是轉移了她的愛戀對象,直到附近田地裡一隻聽話的公牛沖了出來把米奇的情敵解決掉了。)還可以對比一下其他迪斯尼角色的誇張的成年特征,比如傲慢自大愛欺負人的大壞蛋皮特,再比如頭腦簡單的傻瓜高飛。
偷走米妮的花花公子莫蒂默擁有明顯的成年人特征:頭更小,鼻子更長。圖檔來源:walt disney
高飛和莫蒂默一樣,擁有成年人的身體和五官比例。圖檔來源:walt disney
關于米老鼠的形态遠征,我還要提出第二條嚴肅的生物學評論:米奇通往永恒幼年的道路,恰恰就是我們人類自己演化故事的完美象征。因為,人類是幼态持續的動物。我們演化的方式之一就是直到成年都還保留了我們祖先原本的幼态特征。我們的南方古猿祖先,正如《蒸汽船威利》裡面的米老鼠一樣,擁有前突的下巴和低矮的顱穹頂。
我們胚胎時期的顱骨和黑猩猩的顱骨幾乎沒有什麼差別,而我們在生長過程中形态變化所遵循的道路也是同一條:出生後大腦生長的速度比軀體慢得多,導緻顱穹的相對體積縮小,下巴大小也在連續不斷地相對增加。但是,黑猩猩的這些變化十分明顯,成年個體和幼體的形态有明顯的差異,而我們沿着這條路前進的速度卻要慢很多,到最後也沒有走多遠。是以,作為成年人,我們依然保留了幼年的形态。當然,我們的變化也足以讓成年人和嬰兒之間産生明顯的差異了,但這些變化比起黑猩猩和其他靈長類來,要小得多。
觸發這一幼态持續的,是發育速度的明顯降低。在哺乳動物裡,靈長類已經算是發育慢的了,但我們把這一趨勢變本加厲,到了其他哺乳類無法比拟的程度。我們的懷胎期極其漫長,幼年期大大拉伸,而壽命也是所有哺乳類中最長的。永恒幼年的形态特征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好處。我們巨大的腦,至少部分是因為出生前的快速生長率延續到了後來的階段。(在所有哺乳動物裡,大腦在子宮裡都增長快速,但出生後幾乎都不長了。我們把這個胚胎生長期一直延續到了出生後。)
但是關鍵時機的改變,本身也同樣重要。我們首先是一種會學習的動物,而我們延長的童年讓經由教育傳播文化成為可能。許多動物在幼年時期非常靈活多樣,熱愛玩耍,但成年後就開始遵循預先編好程式的嚴格行為模式。洛倫茲在之前所引的那篇文章裡寫道:“永遠停留在發育的狀态之中,這個特征對于人之是以為人的真正本質是如此的重要;而它幾乎肯定是來自人類幼态持續本性的饋贈。”
簡而言之,我們,就像米奇一樣,是永遠不會長大的孩子——可惜,我們的确是會變老。願你接下來的五十年同樣好運,米奇。願我們都能像你一樣始終年輕,隻是逐漸變得更睿智一點。(編輯:calo)
原文标題:向米老鼠緻以生物學的敬意(a biological homage to mickey mouse)
s.j.gould, a biological homage to mickey m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