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順有個東大院,也有一個西大院。可是有好多人,特别是撫順的年輕人,隻知道東大院,沒聽說過撫順還有一個西大院。
其實,西大院和東大院,同屬撫順炭礦早期的職員和勞工的住宅區。但人們對東大院的印象比西大院較為深刻,因為東大院在撫順挖掘機廠(重機廠)附近,随着近年來挖掘機廠的動遷而對它較為熟知。挖掘機廠這個百年老企業,在榆林地區,東起青年路北的榆林大隊,最東邊是當今的汽車商貿市場;西靠東林園的那片老舊平房和新近的住宅區相接,也是當年日本人修建重機廠和電瓷廠後的産物。那時候,東公園東南角,除有很多中國人居住外,也有日本人居住的久保町。(這久保盯是撫順炭礦長久保孚接任後,他知到千金寨“日人街” 壓着西部大好的煤田,秘建秘遷的産物);北面緊挨着撫順電鐵線路,再往北便是電瓷廠;南面遙望,便是東露天礦大坑。1965年挖掘機廠開始逐漸搬遷到順城區長春街25号新廠,可想而知,人們對東大院記憶比較深刻。在人們的思維和古老印象中,有上就有下,東就有西。如撫順有上下夾河、上下章黨、南北龍鳳等,有東大院可能就存在西大院。那麼西大院在哪?很多人就無從說起了。準确的說,西大院是同老千金寨商街和住宅區連在一起的,是老千金寨動遷時剩餘下來的那塊地方,西大院要比東大院蓋建至少早十個年頭。日本侵略者霸占撫順煤礦後,通過探礦,初步查明煤炭分布情況才得知:撫順煤炭儲量為三億兩千萬噸,煤層厚度為特厚煤層,最厚達 20 米至 145 米,煤的品種屬長煙煤和氣煤。 而煤與油母頁岩是共生礦床,油頁岩儲量為 5.4 億噸,厚度為 80 至 157 米。老千金寨和日本炭礦建立的南北朝向的七條通(馬路),順次是富士町、朝日町、敷島町、大和町、 高沙盯、明石町、彌生町、春日町、吉野町和永壽町等,共六十一棟小樓,都位于撫順西部煤田之上。當年,炭礦的古城子露天掘,南邊已開采到緊靠千台山的無煤區邊緣。要實施“大露天礦開采計劃”(即大揭蓋),首先必須搬遷日本人剛剛建設起來的“日人街”,連同繁華的老千金寨舊市街。這件絕密大事,隻有剛剛接任撫順炭礦長的久保孚事先知道。是以他率先在東公園(今勞動公園)南門東側建起了久保町。
雖說是西大院和老千金是連在一起的,但這塊地方,距離當時千金露天掘北邦坑沿大約600米以外,一是考慮五七六年采不到那裡;二是露天礦的勞務系設在西大院的“大白樓”辦公; 三是靠近西大院西北側不遠處就是炭礦所有機車、電鏟和穿孔機等裝置的定檢維修中心――北機電廠。是以老千金寨商街和住宅區搬遷時就留下了西大院這塊地方。
那麼西大院這範圍在什麼地方呢?說得直截了當一點,就是以石油一廠南端為界,向南平行推進約一公裡多一點的大片土地。西大院的西端叫西山;東端過石油一廠到石油四廠,那塊地方叫北窯地。西大院整個面積相當于目前西露天礦水準面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那麼大,大約占地面積兩個平方公裡左右。1930 年,日僞時期的西露天礦坑規模,縱向東自礦務局對過,西至馬架子,橫向南從千台山腳下,北至西大院南一公裡,遠遠不是現在這樣的規模。那時候的老千金寨中心地帶比較繁華,除東大街和第一商場南門外、前後新市街(北市場)、東西平康裡和南市場。比較大的百貨商店有三盛東、公益合、恒興茂、福遠東、新發東等。另有各類小商店、攤床、小雜貨鋪近三千餘家。大水果店有泰和長、稻堂和即 愈大藥房。餐館飯店有福合樓、獨一處、什錦齋、天津館。上述商家名店均設在千金寨火車站南北的繁華地段。市街駐有撫順縣公署及所屬各機關、公安第九分局。中等學校有縣立初級中學、簡易師範、縣立第九高中和國小等五所。随着日本侵略者強行霸占了千金寨煤礦,組建了“采煤第一 班”, 原日本野戰鐵道提理部軍隊奉日本天皇之命在撫順就地複員,并允許官兵從國内攜家屬 來撫定居。到1905 年末,從日本湧入千金寨的人數急劇增加,千金寨才出現了異國市街。
西大院的東南是原炭礦機關大院(礦大樓),東北處是礦俱樂部,東側的大白樓是剝離段的辦公樓。居民區分為道南和道北頭兩部分。道南的南端是大坑沿,那裡有個烘爐是專門為穿孔機淬鑽頭的地方,道北是石油一廠和西大院之間的公路。這條公路是日本人修的柏油路,東自發電廠,歡樂園,西至水泥廠過新生橋(松崗橋)到頁岩化工所(石油三廠前身),老千金寨人把這條馬路通稱為北馬路。中段有北窯地國小,西大院東側不到百米是商業區,店鋪一個挨着一個。
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我在西大院穿爆區實習時,那裡商業仍很繁華,花幾角錢就可以吃頓午飯。當今,聽到有些撫順人把千金寨搬遷時,說得很挖苦,千金寨當時“一戶都沒留下”,這顯然是不附合曆史事實的。上世紀三十年代,老千寨有近五百多戶商民屬實沒有搬遷,那就是當年的西大院啊。
‘當今健在的八九十歲的老礦工都記得:1958年以後,西大院千戶居民是陸續動遷的,人口大體安置在三個地方:一部分到古城子,一部分去望花西平房,一部分搬到“華山矸子道(現在的新撫工業園區)”。
在五十年代大躍進時期,随着西露天礦開采規模的不斷擴大,特别是大幹西北幫,礦坑向北擴充,甚至要向北再推進五百米,就涉及西大院動遷了。當時北窯地有石油四廠,在西露天礦挨着坑邊蓋建了一片職工住宅,是他們先将住宅遷到北厚屯的。1956年整個石油四廠搬遷到青台子,改建為撫順國營化工廠。
那時候,我從撫順煤礦學校二分校露采專業畢業後,配置設定到西露天礦所屬剝離分礦實習就是在西大院。當年那裡還有一大片青磚房,看上去房屋建築年代比較久遠,屋裡明顯低于屋外半尺多,而磚牆頹淩,瓦破斑駁。西大院的居民住宅雖然都是低矮的平房,那是日本人專門給千金露天掘的中國職員蓋的,每棟居住着十戶人家,棟與棟之間的間隔也比較寬。普通勞工住的房子就不如職員住的房子了,不但棟與棟之間距窄,除去前邊自己的小院,房後再蓋個煤棚,剩下的‘隻能過去一個代車子。不論職員住房還是勞工住房,屋内都有衛廁,全是在三四棟房北側用廢舊道木圍成的露天旱廁,每當掏糞時,那臭味屬實難聞,那味一連幾天都過不去。
‘我所在的穿爆區也是青磚到頂的平房大院,但比起住宅要寬敞得多。我們通勤所乘坐的電鐵客運,從十一道街電鐵客運站下車,向南必須經過石油一廠地下隧洞通道,才能到達西大院。這個隧道,是1928年1月,日本正式投入興建7.5萬噸的制油廠,并建日處理油母頁岩50噸幹餾爐80座,以及破碎、硫胺、蒸餾、石蠟等附屬工廠中的房間。兩年後于1930年5月建成西制油工場(石油一廠),并相繼開氣運轉出油,為確定西制油安全才開鑿去西大院隧洞的。這個隧洞也認證了,建成石油一廠之前,從這裡就有通往去西大院的地面道路是客觀存在的。
西露天礦剝離分礦和采掘段辦公地點,是一座赫赫有名的“大白樓”,洋灰(水泥)造面的三層樓房,在這片低矮又寒碜的住宅區裡顯得鶴立雞群。 這“大白樓”是老千金寨炭礦事務所勞務系的所在地,老千金寨搬遷時,這裡曾一度成為了古城子、千金寨、楊柏三個露天掘合并後的西露天炭礦事務所。1948年10月,礦山回到人民手中,“大白樓”就成為了撫順西露天礦的機關辦公大樓。1958年初,西露天礦為露煤需要,大幹西北幫,發現大白樓基礎下沉,經礦務局決定,将西露天礦機關搬遷至撫順西十路紅樓(撫礦工學院教學樓)辦公。 1960年3月,西北幫發生一次較大滑坡,滑坡區域為西1050—西1100米處,标高為正1~42水準,滑坡面積為15000平方米,滑坡厚度約10多米,造成剝離局部停産。1961年3月,為遏制剝采比失調,礦區黨委決定,西露天礦設立兩個分礦:将剝離段、北機電廠合并成立剝離分礦,剝離分礦機關設在大白樓辦公;撤銷東風礦(即(深部井)改為東風分礦歸西露天礦管轄。兩年後西露天礦又進行整體機構改革,由兩個分礦改為14個科室、将20個工廠中的房間合并為13工廠中的房間,重新恢複西露天礦體制。1963年4月,西露天礦搬遷到古城子建立辦公大樓。此時的“大白樓”, 西側是新成立的西露天礦醫院,東側是釆掘段辦公。
1972年末,根據燃煤生便字第77号批文準擴采西北幫工程,西露天礦醫院搬遷至古城子,采掘段搬遷到撫順煤礦學校電鐵線路道南側的日僞警察署院内,就此拆除了“大白樓” 同時搬遷了西大院的所有居民區。
西大院住宅區内貫通着兩條東西土路,将住宅分隔成南北兩部分,據老輩人回憶,那些年,他們居住西大院雖然房屋窄小,生活得很充實。特别是解放以後,每隔十天半月就能在大白樓院内看一場露天電影,有時礦文工團還來演唱節目。。每逢過年,一家家張燈結彩,接神時也是爆竹聲聲,歡天喜地,熱鬧得很。所謂住的差點,但燒的不愁,煤炭和引火用的廢舊道木,無論大人孩子下坑就背。附近的石油一廠,日本人叫它西制油,它的原料是油母頁岩,發電廠的煤就直接從坑下運上來供熱發電的。當吋,由于石油一廠下面壓着的好多煤,再挖,廠子就被挖塌了,也很難保持市區體貌。是以礦坑擴充到石油一廠邊緣,就隻好停了下來。
日本島國的闆圖,洽似一葉漂泊在大洋裡的輕舟,它本來就是個貧油國家。但是,出海要靠輪船,侵略擴張要靠軍艦,缺乏燃油便寸步難行。“有人說日本人了不起,是人家從油母頁岩中提煉出來的石油。”這是往日本鬼子臉上貼金。 有關資料記載:1922年初,日本人不惜花費重金,由撫順炭礦支付10萬日元試驗費,将100噸油母頁岩裝上船,派化工博士遠渡重洋,分别去瑞典、德國進行試驗。結果收油率仍然不高,隻達到2~2.75%,還是達不到工業生産的要求。兩年後,于1924年,日本人又将500噸油母頁岩裝上巨輪,從大連出發,運往英國的英格蘭油頁岩工廠,出資50萬日元,委托英國人進行幹餾試驗,這才得出了工業生産的良好結果。到了1925年5月,日本在大連召開了有瑞典、徳國、英格蘭和日本權威人士參加的聯席會,對幹餾生産提出新的主張。其後,又将幹餾式改為英國的内熱式爐型,釆用先幹餾再内熱兩段程式,利用瓦斯循環供熱技術提取石油。為了将這一技術盡快應用于工業化生産,“滿鐵”明确訓示接任撫順炭礦長的梅野實,在英格蘭化工專家的指導下,立即在撫順化學工所瓦斯工廠(今石油三廠)修建可以處理10噸位油母頁岩的内熱式瓦斯爐。到了1928年1月,經日本政府準許,決定投入正式生産。于1930年5月建成西制油,雖然是瑞典、德國、英國化工專家的功勞,但小日本是出了高價買的制油技術,是把人家研制成果都記在了自己的功勞簿上。撫順炭礦制油工廠出油這件事轟動了整個日本國。
内閣首相狄村在給天皇的《對滿蒙積闆政策奏章》中,恬不知恥地說:“煤油之物亦我國最欠之、也是立國之要品。幸我所有撫順煤礦之層岩含有油岩之量,共五十二億噸。此油層岩每百斤可抽出煤油六斤。如再加用美國精機制之,每百斤可得九斤之精油,以供自動車及艦船之用。現我日本每年從外國輸入之礦油約七千萬(噸),估價六千萬元,尚在年年增加。按撫順油層五十億之額,如以四五最小而論,可得煤油二億五千萬噸。按平均三億五千萬噸得油,每噸利益則十五元而論,以撫順之油層岩可得五十二億五千萬元利源,真可我工業三大革命。而有益我國之國防上,産業上極為重大,按滿蒙之鐵及煤、油可為我所有,則我國之海陸軍策,近而為金捷運壁。夫滿洲者,乃我日人之心髒雲雲,誠不虛言也。為天皇綿綿所計,真可慶賀之至。”西制油、西大院原本與老千金寨是一體的,是在老千金寨搬遷時留下的這塊地方。上世記五十末全部搬遷了,露天礦也已采掘到界。所留下的煤炭資源,随着西露天礦東、西大卷提升系統的拆除,礦坑實施《分區開采,聯合運輸,内部排土方案》,将西北部已露出的煤層,通過内副排土早已掩埋在内部回填之中了。
1976年7月14日,文革” 期間 ,“西露天礦的兩派群衆組織曾在這“大白樓” 發生沖突,引起“武鬥”, 近千人大打出手,傷60餘人。挑起了所謂的“7·14”全市武鬥的開端。
‘2007年,撫順棚戶區改造時,隸屬新撫華山街道管轄的西山東側,則剩餘13棟舊青磚房住宅區,全部列入棚改範圍,搬遷到北厚、古城子、葛布新村等棚改新區,至此,老千金寨搬遷所遺留下來的西大院。就蕩然無存。
文/臧玉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