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國春秋•吳卷五》是第一個南吳臣子列傳,其中卷首就是《袁襲傳》,由此可見袁襲在南吳重臣中之地位。
撰寫《十國春秋》的清代史學家吳任臣還給予了袁襲非常高的評價,曰:“袁襲運籌帷幄,舉無遺筭,殆良、平之亞匹”。
也就是說在吳大家看來,袁襲可稱得上是“亞張良”、“小陳平”。

那麼曆史上的袁襲真的猶如他所說嗎?
說來也巧,袁襲自公元883年正式成為楊行密的謀主,至公元889年去世,正好六年間,為楊行密獻長策有六,故被戲稱為“六策定楊吳”,确有“小陳平”之風。
袁襲是廬州廬江縣人,在楊行密割據廬州後,主動投效,因“仗䇿從軍,料事多中”,很快就得到了楊行密的賞識,不久後袁襲就成為了楊吳集團的第一代謀主。
袁襲當上謀主後的第一策就是“入楊霸淮”。
晚唐時期的揚州,雖然沒有了隋朝江都的地位與風光,但依然是隋唐大運河上璀璨的“東方明珠”,是彼時江南第一大城市,也是淮南節度使的治所,更是江南的經濟中心。
楊行密在廬州站穩腳跟後,陷入了發展的迷茫,而袁襲的政策為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但楊行密欣喜之餘,更多的是猶豫不決,因為駐守在揚州城的淮南節度使并非常人,而是晚唐第一名将——高骈。
但在光啟三年(公元887年)後,事情發生了轉機。
高骈晚年昏聩,迷信長生之術,方士呂用之獲得了高骈的寵信後,開始獨霸揚州,誅殺了不少淮南宿将。淮南大将畢師铎原為黃巢降将,自危不安,舉兵反叛。
畢師铎召自己的好友宣州觀察使秦彥助戰,聯合諸将高郵鎮将鄭漢章等起兵,一起反攻揚州。
呂用之知道自己勢孤,于是冒用高骈的名義緻信給淮南節度使轄區的楚州、滁州、和州、廬州、壽州、舒州等州刺史,要求他們與自己一道誅殺叛軍。
身為廬州刺史的楊行密自然收到了呂用之的來信。
信中許諾楊行密若來可得淮南節度府行軍司馬一職。
節帥府行軍司馬,是帥府的核心幕僚之一,主參與謀議,協統軍務。
在晚唐五代兵戈不休的年代,行軍司馬與節度掌書記,一個掌軍,一個掌政,為節帥的左膀右臂。
說實在,行軍司馬一職,讓盜賊出身的楊行密心動了,再加上高骈對自己有知遇之恩,但“入楊霸淮”的夢想楊行密也不肯輕易放棄,于是搖擺不定的他決定問計于袁襲。
袁襲窺見楊行密之所憂,開門見山,一針見血的就說道:“高公昏惑”,打破了楊行密對于高骈的期望;
再一句“用之奸邪”,提醒楊行密這行軍司馬一職不過是鏡中水月;
緊接着一句“師铎悖逆,兇德參會,而求兵於我”,點明了淮南大将畢師铎的叛軍兵臨揚州,呂用之不可擋,這才向你楊行密求兵,是形勢危急所逼。
最後一句,袁襲大歎道:“此天以淮南授明公也!”
“入楊霸淮”的天賜良機就在眼前,請明公,不要再猶豫不決了!
楊行密遂下定決心,親自率廬州精兵開赴揚州。恰逢畢師铎攻入揚州,對高骈先囚後殺,失去軍心。
楊行密聽說高骈已死,令全軍穿白色喪服面向揚州城嚎哭三天後,舉哀兵攻揚州,揚州城内淮南舊卒紛紛揭竿而起,畢師铎及秦彥棄城逃竄。
這一天,揚州城迎來了她的新主人。
當時的揚州人不會知道,十五年後,城裡會有一座富麗堂皇的吳王宮。
當時的揚州人更不會知道,四十年後,江都的地位與風光會再度重制。
【我是羚羊飛渡,一個專注于五代十國的小衆曆史領域創作者。原創不易,小衆更不易,煩請多多支援,歡迎您的關注,感謝您的每一個點贊、轉發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