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文希自傳:回顧五十年繪畫生活(五)

陳文希自傳:回顧五十年繪畫生活(五)

這是1982年陳文希的一篇文章,可能也是他一輩子唯一的一篇文章。是他口叙,他的學生,著名散文作家鐘梅音女士筆錄。

我在汕頭教了很多年的中學。那時的美術師資本來缺乏,從上海“留學”回去的更少,是以東也請,西也請,兼課最多時曾經同時教三所中學一所國小。有一所中學在掲陽縣城,每次上課要乘二小時小火輪。教員待遇雖然菲薄,但也并非完全為錢。譬如縣城那邊的校長,特在他寝室内為我備一床,以便我上課時留宿,人家這樣看重我,待我如上賓,有兼我高小教育是在揭陽完成的,童年的回憶,鄉土的感情,都使我不辭路遠,欣然前往。

說起我的教師生活,也是很愉快的經驗。我喜歡那些愛畫的孩子,也很教出了一些好學生。每次上課,視窗總是人頭攢動。看我如何示範,真把當時潮汕學畫的風氣也打開了。雖然是以我留給自己的時間就不多,但一有空暇,我總往郊外作畫,而且一畫竟日。是以我應感謝内子的大度,我雖與她結了婚,我真正的大情人卻是繪畫。偶然她也與我同往寫生,但這是讓她獨守空閨的時間多。以後有了孩子,她更負起全部的教養責任。我自己倒像是孩子們的朋友了。在許多身世悲慘的藝術家裡,我是非常幸運的,我的成功也得力于幸福的婚姻。

在課餘的進修中,我漸漸了解一個問題,那就是我作畫不必再求形似,應注意線條之變化,以及如何分割圖面。譬如斜線、對中線、8字線、抛物線、以及三角形、圓柱體、方形的分割,能使畫面更為美觀。尤其是斷續線,更要多方研究,這種線條會在畫面上發生很大的作用。于是爾後數年中,線條與面的分割成了我自己研究的主要部份。

當我三十多歲時,見有人到南洋舉行畫展都很成功、我想憑我自己的成績,為何不也出去試試?潮汕雖然是我故鄉、人情味又如此濃厚,但我已把一生裡最好的時光奉獻給它,自問已很對得起我生長的地方。不過,當時實在也沒準備就此就流浪天涯,原隻想出來碰碰運氣,青年人對于不可知的未來總是充滿冒險精神與熱切的向往。

許多學生舍不得我走,我也舍不得他們。我說三個月就回去,不料三個月變成三十年,我就再沒回去了,而且在新加坡的華中又教了二十年,也教了不少好學生,至今他們都贊我教學認真,對我十分懷念。我也非常喜歡這段生活,雖很艱苦,但心情是愉快的,如果上天再給我以二十年的青春,我還是願意和學生們在一起的,事實上我直到今天也不曾停止過繪畫的教學。

我在汕頭時,從報上看見徐悲鴻先生的作品《枯樹歩貓圖》,神态自然生動,筆姿有勁灑脫,我覺得我的書法和他頗為接近。其時他是中央大學藝術系主任,我心儀之餘,寫信向他緻欽佩之意,并寄去畫集兩冊請他批評。

覆信很快就來了,其中有句雲:“大作魄力雄厚,戛戛獨造,如雙魚雙鷲雨荷及羣雁皆精極,此系大道,弟亦努力從事于此途,殊愧未能有成色。尊作傥于鳥足更加注意,當尤盡善盡美,不識先生肯納鄙見否?要之足下今日所造已無敵于中國,豈可量哉?佩甚佩甚!”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