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見過瓢兒嗎?以前在農村鄉下,瓢兒是家裡必備的一種用具

你見過瓢兒嗎?以前在農村鄉下,瓢兒是家裡必備的一種用具

文 | 徐少平

俗話說,“弱水三千,隻取一瓢飲”,本是來自于佛經裡的一則故事,提醒人們要知足,因為《紅樓夢》中,曹雪芹用這句話來描述賈寶玉和林黛玉相愛的,現在人都用這句話描述愛情了。

列位,你知道瓢兒嗎?你見過瓢兒嗎?估計現代人很少有人知道。以前在農村鄉下,瓢兒是家裡必備的一種用具。

瓠子,又叫葫蘆,家家戶戶都種它,因為它好種易活,基本不需要管理,是最平民化的蔬菜之一。瓠子燒湯、紅燒、腌制,都可以。瓠子老了之後,就不能吃了,農人便把它摘下挂起來。風幹後,鋸成兩半,去掉中間的瓜瓤即成“瓢”。也有鋸掉頭子,呈寶葫蘆狀的。

你見過瓢兒嗎?以前在農村鄉下,瓢兒是家裡必備的一種用具

新做的瓢兒,表皮是淡淡的果綠色,風幹幾天,變成了油亮的橘紅色,做成瓢兒後一段時間,會變成永久的老黃色,且越用越堅韌硬朗。

鄉村每個人家,都有若幹個瓢兒,它們各司其職,按用途分為水瓢、米瓢、豬食瓢、曬瓢,甚至還有洗臉瓢。鋸掉頭部的,不叫瓢兒,叫葫蘆罐,可用來裝食品、糧食、種子等等。

你見過瓢兒嗎?以前在農村鄉下,瓢兒是家裡必備的一種用具
你見過瓢兒嗎?以前在農村鄉下,瓢兒是家裡必備的一種用具

我家盛米的龍缸裡,長年躺着一隻老瓢兒。母親說一瓢兒半斤米,一般做飯,不需要稱重。這老瓢兒用了至少十年,每次用它拿米,都有種說不出的輕松感、親近感。直到若幹年後,它兩次缺角,斷了把手,才棄之不用。丢掉瓢兒的那一刻,不免會産生一種“”瓢棄尊無綠,爐存火似紅”的傷感,也許,這就是敝帚自珍吧。

瓢兒,最适用的還是舀水。瓢兒放在水缸裡,既不會沉下去,又不會碰壞,比任何一個搪瓷的、鐵質的都适用。我每次放學回來,都要揭開水缸蓋,舀一瓢兒水,咕噜咕噜的牛飲一番,那真是爽歪歪!

你見過瓢兒嗎?以前在農村鄉下,瓢兒是家裡必備的一種用具

不知怎麼的,小時候,常把它與乞丐聯系起來。彼時,村中常有乞丐,乞丐的标準形象就是,蓬頭垢面、衣衫褴褛、拄着拐杖,手裡顫巍巍地端着一隻髒兮兮的瓢兒。每當這時,父親總會在瓢兒中丢幾個硬币。瓢兒,也成為那個年代的苦難的象征。

其實,瓢兒的作用還真不少。古代的“匏”是一種樂器,就是用葫蘆做成的,是“八音”的一種。在雲南少數民族那裡,它可以制作成蘆苼、葫蘆絲等等。

你見過瓢兒嗎?以前在農村鄉下,瓢兒是家裡必備的一種用具

前不久回到老家,院子西邊的瓜果架上,結了不少瓠子。在最頂端,一隻碩大的老瓠子,沉甸甸的挂在那兒,似乎在向我昭示着什麼。

哦,我懂了!那隻大葫蘆,我要把它做成兩隻葫蘆瓢——“福祿”瓢,一隻帶回去,一隻留給母親。

你見過瓢兒嗎?以前在農村鄉下,瓢兒是家裡必備的一種用具

作者簡介:徐少平先生,進階教師,江都區小紀鎮原吳堡國小副校長,泰州市作協會員,揚州市詩協會員,首屆揚州市江都區“最美慈善之星”獲得者。多篇散文詩歌在省市級報刊發表。現退二線,住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

你見過瓢兒嗎?以前在農村鄉下,瓢兒是家裡必備的一種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