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雲南人出門騎大象?”
“聽說雲南聯考項目就有騎大象?”
......
作為雲南人
你一定對這樣的梗不陌生
但小編想告訴你
出門騎大象這事
還真不是一個梗!
不信?
一起來看這幅儲存
在雲南省博物館的
《乘象圖》先來看看局部圖▼
《乘象圖》中畫有兩頭大象上面這頭大象回首側視象背上馱着一個鞍座裡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一位懷抱嬰兒的少婦還有一個嬉戲的小孩鞍上放有雨傘、食物、包袱、水罐等物品鞍前象頸上坐着趕象人和如今的專車出行比起來“象車”可拉風多了有木有?
再來看看畫面下方另一頭大象馱着兩個筒狀物脖頸上騎着一名頭戴鬥笠的男子這名男子看起來像是運貨的商人
竟然能自己趕象去運貨?難道這就是
傳說中的“老司機”?
下面
一起欣賞下
《乘象圖》的完整版
自古以來雲南人與大象一直都有微妙的情誼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列傳》曾經記載“有乘象國,名約滇越”《滇海虞衡志》卷七記載“象出雲南諸土司”司馬遷所說的滇越就是今天的雲南溫順的大象是雲南各民族尊敬的動物
《滇海虞衡志》圖源雲南日報
騎象人物銅像 19世紀 高21.5厘米 雲南省博物館收藏 邢毅攝影在古滇民的生産生活中大象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生産交通工具負重緻遠如同中原之牛馬“乘象”“象耕”是最典型的文化特征之一
牙雕運木圖 19世紀末 長23.3厘米 雲南省博物館收藏 邢毅攝影
雲南一帶的戰争也常有馴象參戰作戰勇猛
《三國演義》連環畫
“諸葛亮七擒孟獲”中的象戰畫面
更是深入人心
圖源:雲南日報
雲南舊志有關象之記載頗多,“《後漢書·西南夷傳》:哀牢出犀、象。杜預《春秋釋例》:黑僰濮在永昌西南,其境出犀、象。《唐書·南蠻傳》:異牟尋謝天子象、犀。”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說:象,南越大獸。
1639年,徐霞客遊曆途中曾親眼所見:“八月初八日……岡頭有村,倚西岡東向,是為象莊,此未改流時土酋猛廷瑞畜象之所也。”
此外大象與昆明也是“緣分頗深”生活在昆明的你可知道昆明有一條街名為象眼街
這條長度僅有229米的街道
記錄了昆明與大象的“淵源”
藏在昆明鬧市區裡的象眼街
南接威遠街
北通人民中路
象眼街位置
過去
象眼街曾一度改稱鹦哥花街
因為這條街兩旁的雲南守備府和藩台衙門内
都有刺桐花開出牆外
刺桐花
昆明人叫鹦哥花
是以這條街得名叫鹦哥花街
可是
民間還是習慣地稱為象眼街
為什麼叫象眼街?
象眼街
有人說是因為過去這條街鋪的青石闆上有一個天然形成的圖案似大象頭其中象眼尤其明顯于是就把它取名象眼街也有的說是因為大象經過這裡長跪不起,待大象起身後石匠就在地上鑿出一個大象頭圖案這個圖案也是突出了象眼是以叫象眼街
無論哪種說法象眼街和大象的确有關系這是曆史事實▼
事實上
昆明的象眼街
明清時是雲南府署的象房所在地
所謂象房
就是蓄養大象的園林和房舍
飼養邊疆或友鄰進貢的馴象
象房房舍高大,園林寬敞
有水塘有草地有樹林
供大象走動
以前的昆明人
還能看到大象在盤龍江洗澡呢
想象一下這個畫面
一定是全城轟動!
▼
資料圖
明代昆明有首竹枝詞
寫的就是大象在盤龍江洗澡的事
盤江輕蔭夾綠槐,香車筍轎錦成堆。
千錢更賃樓窗坐,隻為河邊洗象來。
由此可知,象眼街有大象,最早可追溯到明代。
據說,象眼街的象房,最多時蓄養過30多頭大象,象房關不下,還在報國寺大門附近,另外建蓋象房。其中,最老的一頭大象,還是緬甸頭人贈送給沐氏最後一位黔國公——沐天波的,它經曆過吳三桂入滇、永曆帝緬甸避難、明清交替等曆史劇變,最終老死在象眼街的象房裡。
由此可見
雲南人和大象可謂是
延續千年的不解之緣
人象和諧共生
是所有人的共同願望
來源:中國文明網、昆明資訊港、人民日報、無線昆明、雲南日報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