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9月都是楊曉洋最繁忙的時候。東南亞熱帶雨林的水果進入果期,他必須抓緊時間去尋找那些有潛力進入市民果盤,或者即将消失的水果。
從2013年立志做一名“水果獵人”開始,他幾乎跑遍了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重要的雨林,找到的水果也千奇百怪:毛線團一樣的香鳳梨蜜、穿山甲一樣的野生蛇皮果、傳說能讓人放屁都有紫羅蘭香味的香波果、能化酸味為甜味的仙蜜果、甜度是蔗糖三千倍的翅果竹芋……

▲楊曉洋 受訪者供圖
品嘗奇珍異果很美好,但之前尋找的過程卻很艱險。在雨林深處,楊曉洋遇到過鳄魚、蟒蛇、雲豹、熊,也因為誤吃水果嚴重過敏。最近,他将自己找到的500多種水果進行整理,配上照片和獵尋水果的經曆出了一本書。
他希望該書能打破人與植物間的無形冰牆,将這些奇妙的水果和基因儲存下來。
著名植物學家、中科院院士王文采在該書的序言中寫道:這部著作能使國人了解我國東南熱帶鄰國的水果,同時還能學到不少知識。
生活圍着水果轉
在馬來西亞沙巴的kinabatangan河岸,紅樹林密集,楊曉洋和當地導遊駕駛小船,穿梭其中。跟随紀錄片《水果傳》的鏡頭,他要去尋找一種長相奇特的水椰子。
最終,他們在當地居民的指導下,從一條河道下遊漂浮的水椰子胚芽,逆流而上,找到了大片的水椰林。因為生長在入海口的紅樹林外圍,常年與兇猛海水搏鬥,水椰子鍛造出盔甲般的堅硬外殼。
▲水椰林 受訪者供圖
水椰子“堅硬的外殼和柔軟的内心”讓楊曉洋不可思議,“劈開水椰子,你發現果實像天然的果凍布丁一樣,很軟。”每次吃到新奇的水果,楊曉洋都特别興奮,“那種驚喜和興奮很難用語言描述。”
▲水椰子 受訪者供圖
東南亞熱帶雨林常年高溫多雨,植物種類豐富。楊曉洋是這片雨林的常客,每年都會往返很多次。他想對東南亞水果進行系統梳理,将自己在舌尖品嘗到的驚喜分享出來,希望未來這些水果能走進人們的果盤。
成為水果獵人後,楊曉洋的生活基本是圍繞水果轉。每種水果生長環境和成熟時間不同,他養成了一種習慣,隻要當地朋友一給他發來關于水果的資訊,他就會立刻啟程前往。白跑一趟是常有的事。當地變化多端的天氣,加上資訊的不準确,他經常趕到當地,水果已經沒了。
除了路途的艱辛,尋獵水果之旅也會出現很多危險。雨林深處,楊曉洋遇到過鳄魚、蟒蛇、雲豹、熊。但他認為最可怕的不是動物,而是在野外遇到人。“對方背着獵槍,他不知道你要做什麼。” 楊曉洋說,每次到達少數民族部落附近,他都異常小心,生怕被當作入侵者抓起來。
“囧途”和嚴重過敏
在楊曉洋印象中,尋找香波果的過程最為難忘,堪稱“囧途”。香波果是他獵尋清單中最重要的水果之一,傳說吃了它,渾身都是香的,連流汗、小便、放屁都有股淡淡的紫羅蘭香。楊曉洋好奇不已,為此專門去了爪哇島。
從新加坡出發抵達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機場,又轉火車,再轉汽車到達目的地附近城市。途中,他先是被黑車司機騙了錢,然後信用卡因為異地取現被當機,想住酒店發現對方不收異地貨币,最後隻能用很少現金(約70元人民币)生活了一天兩夜。
▲香波果 受訪者供圖
每次無論路途多折騰,都會在品嘗到水果的那一刻被沖淡。楊曉洋說,香波果香氣迷人,果香像芒果,又有點像鳳梨,吃完後整個人感覺輕飄飄的。為了驗證香波果的“傳說”,他特地留意自己的汗味,進行有規律的排尿,但是最終發現并沒有香味。
品嘗稀有水果會帶來驚喜,也可能帶來“災難”。楊曉洋就是以遭遇過一次嚴重過敏。2015年,他跟随世界番荔枝科小組去野外尋找瓜馥木,找到後專家們開始品嘗瓜馥木,楊曉洋見狀,也吃了一個。不到10分鐘,他身體出現了不良反應,說不出話來,嗓子像是被刺紮了一樣難受。
▲瓜馥木 受訪者供圖
在大家幫助下,楊曉洋瘋狂灌水漱口,最後被救了過來。後來,他才知道隻有部分體質的人對瓜馥木敏感,他周圍的人都沒有出現這種情況。這件事情給楊曉洋很多警示,他不敢再随意吃找到的陌生水果。
楊曉洋介紹,很多水果有兩副面孔,牙買加的鹹魚果,它在果實成熟裂開前有劇毒,吃一個就能把人毒死,但是在果實成熟裂開後,它的果肉很香甜,牙買加就拿這種水果跟鹹魚一起做菜。
兒時夢想與植物達人
1988年,楊曉洋出生于河南安陽。在農村長大的他,對植物有特殊的情感。小時候,在山坡上放羊,他經常觀察野花、野草的生長,“就是默默的看着它,我就感覺和它們在交流。”
楊曉洋經常将各種野草野花挖回家種,甚至号召村裡年齡相仿的男孩進行種野花比賽。那段時間,家裡的院子、樓梯都被他種滿了野花。父母搞不懂,漫山遍野的野草,怎麼會如此吸引兒子。
楊曉洋說小時候的北方農村,水果品種單一,誰家吃一次南方水果,他都特别羨慕。他喜歡吃一種香蕉,他曾經有一個夢想就是:哪一天可以吃香蕉吃到飽。
聯考之後,他放棄就讀鄭州大學化學系,通過自主招生考試去了新加坡一所大學。原本學習精密制造工程的他和植物沒有什麼聯系。但是,求學期間長時間的接觸植物,他基本成了“半個植物達人”。
他走遍了新加坡的自然保護區,用單反記錄看到的新奇植物。他說經粗略整理,他那幾年拍攝的植物照片,達30萬張,能初步鑒定出來的物種多達8000多種。
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他開始前往新加坡植物園、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求教,更系統地學習植物分類學知識。同時,他在網絡上建立了“植物達人”團隊,以及 “書生植物分類群”,将自己看到的奇妙植物,與更多的人分享,在植物分類愛好者與學者中引起強烈反響。
投入植物引種保育事業
2013年,新加坡因為周邊國家的非法“燒芭”,經曆了史上最嚴重的煙霾災害。這件事影響了很多居民的生活,也影響了楊曉洋對環境保護的看法。楊曉洋說,印度尼西亞有世界第二大熱帶雨林,有很多尚未被發掘的植物資源。“那些被燒掉的山上,說不定就有特别的物種。不止是燒了一座山,也燒了很多未來的可能性。”
煙霾災害後,楊曉洋辭去新加坡一家精密制造公司的穩定工作,入職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決心投入到植物引種保育事業。期間,朋友送給他一本《水果獵人》的書,開啟了他對水果的認知。
楊曉洋對水果獵人這個職業産生了興趣。後來,中國農業出版社編輯找到他,想請“書生植物分類群”的植物達人寫一系列原創植物科普書,楊曉洋以此為契機開啟了水果獵人之旅。
經過幾年的尋找,楊曉洋将自己找到的500多種水果進行整理,選出37種水果,配上照片和自己尋找的經曆出了一本書《東南亞水果獵人》。該書以他對水果“獵尋”認知過程為主線,将這些水果不為人知的部分展現出來,每個小結開頭,楊曉洋特意設定了一個小檔案,介紹它的學名、科屬、中文名、主要特征、産地等資訊。
他希望這本書能打破人與植物間的無形冰牆,将這些奇妙的水果和基因儲存下來。
愛折騰的科普工作者
紀錄片《水果傳》第二集講述了兩位水果獵人的故事:一位是尋找水椰子的楊曉洋,一位是尋找非洲竹芋果實的柯優慶。
▲紀錄片《水果傳》截圖
《水果傳》是由雲集将來傳媒有限公司和安徽衛視聯合出品的一部以水果為主題人文自然類紀錄片。在總導演蘇蕾看來,水果獵人們探尋的水果,都是還未進入人類龐大銷售市場的品種,它們保持原生态的模樣和滋味,隐藏着來自久遠的生命密碼。
蘇蕾說,水果獵人運用知識和熱情,發掘其中富有潛力的品種,進行栽種培育,這類似于人類最初與水果的互動。“某一品種獲得人類的喜愛,就有機會被人工種植繁育,豐富人們的食物資源,而其本身也獲得更為廣泛的生存繁殖 。”
如今,楊曉洋每年花在去各地尋找水果的費用接近30萬元。以前的積蓄加上平時做科普講座和公司顧問的報酬,勉強能支付這項開銷。未來,他希望能找到一些公司進行合作,進行更大範圍的水果科普工作。
楊曉洋說,随着保鮮和運輸技術的發展,人們幾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西瓜、蘋果、香蕉、鳳梨等水果,但是殊不知,這隻是滄海一粟,大自然中其實有幾百上千種可以直接食用的原生水果。
楊曉洋介紹,他認為水果獵人的作用有兩種,對大衆來說,拓展我們的果盤,一方面将當地原生水果進行栽種培育,開發應用,另一方面對國内沒有、國外已經産業化的水果進行引入;對植物來說,保育它們的基因、種子資源,延續可能性。
楊曉洋的網名“不乖書生”已經用了很多年。采訪中,他笑稱自己愛折騰的性格,隻能成為科普工作者,而不是科研工作者。在他看來,科普和科研一樣重要,“很多植物學家,研究植物,發表完論文就不管了。如果不進行科普,這些植物滅迹了,大家都不會知道。”
紅星新聞記者丨 潘俊文
編輯丨馮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