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動物了。“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麼?”而去印度旅行,對于豬這類動物的認識可能有些新的變化。
【星語者】曾經在德裡市區閑逛,走進一座小型的開放式的綠地公園散布,前面的林子裡忽然蹿出一群豬!毛色黑褐為主,頭頸直到背部長着明顯的鬃毛,雖有部分比較肥壯,但都身形“矯健”,步履如飛,不是國内常見的白皮肥豬一步三搖的樣兒。這群豬一點不怕人,也沒有人趕它們,完全就是自由地在公園的林子裡晃悠。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是野豬?!

德裡公園的豬 星語者 攝
印度因為宗教的因素,群眾大部分吃素,常見的肉類是雞肉、羊肉,牛肉和豬肉都比較少,在城市裡牛是常見的,豬卻很少見到。是以我不太确定。後來在另一個公共綠地的小樹林裡,我再次看到了——豬窩!這群豬隻在林間空地上刨了不少淺坑,有的趴在土窩裡,有的還撿了不少家當——破棉絮之類當席夢思!有部分的豬也有些白皮、粉紅和花點,這種我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家豬了,可它們竟然如此自由就在城裡活成了“自由民”!
之後在朋友的确認下我确定這些都是家豬,不是野豬。而且都是有主人的。印度的家豬就經常這樣放養,并不在豬圈内。我也在當地吃過菜場出售的豬肉,按中國人喜歡的方式炒肉的話,比較有嚼勁,大概就是多運動的緣故,标準的瘦肉豬,不像飼料豬,也不是光吃半大出欄的嫩豬。
後來我去印度的動物保護區,見到了真正的野豬。在叢林中,常見隻身晃蕩的公野豬,長着長長的獠牙!也毫不怕人。比起一般的家豬,野豬的體型比較修長,沒有很肥的肚子。體毛特别是鬃毛更長,頭顱也更長,頭長與頭寬的比值更大。耳朵相對更小。
保護區的印度公野豬 星語者 攝
野豬的動物學分類如下,
中文學名 野豬
拉丁學名 sus scrofa
别 稱 山豬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目 偶蹄目
亞 目 豬形亞目
科 豬科
屬 豬屬
種 野豬
野豬分為歐洲野豬和亞洲野豬,染色體數(2n)在36~38之間,但本質上沒有生殖隔離,通常視為一個物種,但存在着至少21個亞種分類。野豬原分布區域遍及歐亞非大陸,澳洲和美國屬後來引入的獵物。可謂全世界最成功的物種之一。且數量龐大,一般的野豬均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級。
野豬在印度分布有三個亞種,當地研究者也把它們歸為一個印度群。盡管屬“無危”的級别,但仍被列入1972年印度保護動物名錄。對它的描述如下:
大型森林豬,最常見的有蹄類之一。吻部短,鼻盤垂直與頭部軸線。面部無疣,耳朵大。棕色皮毛,雜有黑色和灰色。背部長有堅硬的鬃毛。兩頰和喉部有發白的斑塊。腿細長,内側假蹄長。成年野豬上獠牙外露醒目,陰囊明顯。母豬明顯小于公豬,獠牙和鬃毛較短,有4到6對乳房。約6個月以下的小豬仔有縱向的條紋。
一般母豬和小豬6-20頭成群,年老的公豬獨立生活,亞成體也單獨成群,公豬隻在繁殖季與母豬結群生活。野外壽命一般10——14年。頭體長:90——200cm, 肩高:55——110cm, 獠牙:20——30cm, 體重:45——150kg,也有的記錄達到了320kg。
印度野豬的分布幾乎遍及全印度。它們的三個亞種分别是:
印度野豬s. s. cristatus分布在印度次大陸。但印度本地稱印度野豬北方種。
南印野豬s. s. affinis分布在印度南部與斯裡蘭卡,本地稱南方種。
喜馬拉雅野豬s. s. davidi分布在喜馬拉雅南坡及印度西部地區,本地稱西部種。
倫騰波爾的印度野豬(北方種)s. s. cristatus, 星語者 攝
印度野豬(北方種)s. s. cristatus,鬃毛較長,延續到臀部,灰褐色皮毛,常有深色或黑色的斑點。頭部長而直立的鬃毛堪稱“豬剛鬣”。北方種(godavari 戈達瓦裡河以北)主要分布于印度中部和東北部。
南方種s. s. affinis, vivek menon 攝
南方種s. s. affinis分布在印度南部(godavari 戈達瓦裡河以南)與斯裡蘭卡。顔色比北方種更深,體型比北方種大。
南方種s. s. affinis,母豬和小豬仔 praveen mohandas 攝
6個月以下的小豬仔有着醒目的縱向條紋,非常可愛。
s.s.davidi ,西部種分布于印度西北部的古吉拉特、拉賈斯坦、旁遮普西部、哈裡亞納邦至喜馬拉雅山麓等地,在印度以外分布到巴基斯坦、中東和伊朗東南部。體型更小,體色更淺,鬃毛短。由于拉賈斯坦邦處在分布的交界地帶,是以,西部種(s.s.davidi)和北方種(s. s. cristatus)會交叉分布。在倫騰波爾國家公園,就可見到兩個亞種的野豬。
倫騰波爾的印度野豬西部亞種(s.s.davidi) 星語者 攝
另外印度還有兩種未确定的豬類型生存于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體型比大陸種更小,小安達曼種經過多年發展出了長鼻型和短鼻型。尼科巴野豬未經深入研究。
印度野豬安達曼長鼻型 m.k.ranjit sinh 攝
印度還有一種特有動物:姬豬(學名:porcula salvania)是一種在印度次大陸生活的小型豬,是豬科動物中最小的一種,曾經遍布印度、尼泊爾和不丹,但目前隻能在阿薩姆邦找到。
科: 豬科 suidae
屬: 姬豬屬 porcula hodgson, 1847
種: 姬豬 p. salvania
姬豬,雌性 捕獲的照片
姬豬也叫倭豬、俾格米豬( pygmy hog),一度被認為已經絕滅,直到1971年被重新找到。目前保護等級為iucn / wpa 極度瀕危(cr)。具有流線型體型,尾巴極短看起來就像沒有尾巴。幼崽條紋不明顯。姬豬體型小而可愛。頭體長55-70cm,肩高25cm,成年體重6.6——9.7kg。喜歡隐藏在高的草叢中并以草做窩。
一個月大的姬豬豬仔 goutam narayan 攝
【星語者】話題回到印度野豬上來。
由于野豬各個亞種沒有生殖隔離,家豬也是由野豬馴化過來的。是以,各個亞種以及家豬和野豬之間發生混交的情況時有發生。讓人傻傻分不清楚。在印度的保護區,野生動物走出保護區邊界進入附近的鄉村的情況是常有的事。
倫騰波爾保護區外路邊的野豬
倫騰波爾保護區附近農村的家豬
以上兩者就有很多相似處,而這裡的家豬相對于德裡的家豬更像野豬,例如鬃毛更長,體型更瘦,頭部更長,甚至似乎有獠牙。雖然未經權威研究,外形上看很有混種的可能性,也有充分的條件——家豬是散養的,野豬可以進村子。
野豬其實也愛幹淨,可同樣也愛在泥潭中打滾嬉戲,以祛除蚊蟲和防嗮。
印度保護區泥潭裡打滾的母豬和小豬 星語者 攝
野豬是雜食性動物,通常概念中能吃的東西它幾乎都吃。當然通常最喜歡的是植物性的塊莖、果實、種子、草根、樹葉等。
在清晨的沼澤中覓食的印度野豬 星語者 攝
野豬也吃一些動物性食物,如昆蟲、魚、鳥蛋、蚯蚓、青蛙等,甚至包括蛇和蜥蜴。野豬也吃動物屍體上的腐肉,甚至可能攻擊并吃掉小鹿。
印度公野豬在斑鹿屍體上取食,斯裡蘭卡,thimindu goonatillake 攝
野豬特别是公野豬非常好鬥,一隻憤怒的野豬往往比大型動物能造成更大的傷害。野豬傷人的案例在中國和印度都不少。但同時野豬在印度神話裡又有重要的地位。野豬和印度人的曆史就是一部長久的相愛相殺的曆史。
野豬與人搏鬥,bhimbetka洞穴岩畫,印度博帕爾
這是印度中部博帕爾附近著名的bhimbetka洞穴岩畫。這個岩洞裡岩畫和岩刻的曆史涵蓋了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最早可追溯到2-3萬年前。這幅岩畫大約是數千年前的,紅色的顔料描繪了一隻野豬殺死人的情形。圖中公野豬形态特征明顯,長長的鬃毛,細尾巴,有着獠牙和胡子。
約1540年,印度南部的獵殺野豬壁畫
1914年,英國殖民者騎馬獵殺野豬的繪畫。圖源:alexander wardrop
野豬也不時出現在印度古代的吠陀神話中。 其中一個故事是一隻貪得無厭的野豬偷走了因陀羅的寶藏,因陀羅殺死了這隻野豬然後把它的屍體交給了毗濕奴,後者将其作為給神靈的祭祀。 在古代醫學書charaka samhita的故事中,公豬被描述為印度主神梵天的一個化身,并從原始大海中馱起地球。 在史詩羅摩衍那中,這隻野豬又被描繪成大神毗濕奴vishnu的化身。
毗濕奴的化身野豬石雕。印度北方邦,馬圖拉,材質為砂岩,公元3世紀,現藏美國加州帕薩迪納市的諾頓西蒙博
野豬盡管兇猛,但它依然是印度叢林最強大的虎、甚至豹的食物。一頭虎有時會長期跟蹤一群野豬,一個個殺死吃掉直到滅掉整個群。盡管也有極個别的例子,公野豬在搏鬥中使老虎受傷流血而死。
印度保護區的兩隻孟加拉虎獵殺一隻野豬,david vraju 攝
歡迎關注今日頭條号 正宗星語者,了解更多印度的動物知識,跟星語者去印度叢林觀賞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