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訊(通訊員 顧忠兵 記者 陳嘉儀)平園池村處于如臯的最北端,由藕池、竹園和太平井三個自然村合并而成,共有農戶957戶。6年前,它還是一座“底子薄、經濟弱、位置偏”的不起眼小村莊,借助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鄉村,如今一躍成為村年集體經濟收入超200萬元、農民個人所得超3萬元的明星村、幸福村。
從“無”起步,取民意赢民心
2014年,劉炜建上任平園池村黨總支書記,随即迎來如何執政、從何着手的“大考”。“那時的平園池村,沒一條硬質化道路,沒完備的農田灌溉設施,沒集體收入,沒活動場所,老百姓外出了就不想回來!”提及過去沒有任何優勢的平園池村,劉炜建印象深刻,那時群衆表現出來最多的是無奈和失望。
找準民盼,攏住民心。平園池村新任班子以百姓普遍反映強烈的村道入手,啟動農村公路建設工程,向上争取資金支援,鼓勵在外能人多作貢獻,說服村民舍小利顧大局,6年來累計投入資金8000萬元,實施了43公裡硬質化道路,其中高等級柏油路10多公裡,水泥路實作了組組連、戶戶通。
為進一步增強老百姓對發展的信心,村兩委班子趁熱打鐵,形成民生項目、村重大事項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工作機制,每項工程都會通過召開村民代表會議、村公示欄公示等,聽取民聲、收集民意。抓住老百姓的“眼球”,平園池村用兩年時間完成了村莊環境整治,疏浚河道5條5200米,填埋露天茅坑584個,整頓關閉散亂畜牧養殖53戶,徹底消除了東西亂堆、垃圾亂扔、污水亂排的現象,全面實作了稭稈禁燒和綜合利用,整個村容村貌大幅改善,居住生活品質的提升赢得村民的贊譽。
從“有”出發,強産業興經濟
2015年,平園池村有幸争取到省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當時,在平園池村兩委班子的腦海中,美麗鄉村還隻是個概念,沒有清晰的方向和突破的重點。由此,劉炜建率領班子成員到先進地區學習取經,淮安洪澤湖、雄安新區白洋澱的荷藕産業觸發了他的靈感:“鄉村美不僅是要重視美在外表,更要美在内涵,着力點就是要抓項目。”
同樣有蓮藕種植基礎及深厚荷藕文化的平園池村決定從種植荷藕出發,探索“荷藕種植+文化旅遊”的發展之路,引進荷花、睡蓮近200個品種,建設占地面積280餘畝的荷塘月色風景區,并整合900多畝閑置水塘,形成集種養業、觀賞于一體的“千畝藕池文化園”。2017年8月18日,首屆“平園池鄉村荷花節”開幕,當天吸引遊客5萬餘人。
平園池村又陸續建設了采摘園、菌菇園、水竹園、農博園、牡丹園等一大批優質農業觀光園,建構風景、鮮花、蓮藕、蓮子、荷葉茶一條連鎖生态産業鍊,提供“賞”有四季美景、“購”有有機食品、“住”有特色民宿的一站式旅遊體驗服務,累計接待遊客超過100萬人。
旅遊産業的蓬勃發展帶來了人氣,振興了村集體經濟,也鼓起了老百姓的“錢袋子”。2020年,平園池村實作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39.9萬元。村中99.9%以上的耕地用于流轉發展旅遊項目,每年給村民增加400多萬元的土地租金收入;旅遊項目還把崗位送到老百姓的“家門口”,吸納2000多名勞動力就地就業,給村民增加400多萬元工資性收入。
從“優”落點,聚合力強後勁
把握機遇、放大特色、精準突破,平園池村不斷“強筋健骨”,成功實作了後來居上,先後斬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中國美麗鄉村百佳範例、首屆農民豐收節“100個特色村莊”、江蘇最美鄉村、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等30多個國家、省、市以上榮譽。
今天的成績就是明天的起點。平園池村兩委班子清醒地意識到,要想持續保持發展上的優勢,就必須有強勁的後勁。産業是富民強村的根本。該村提出了“‘一區域一特色、一産業一品牌’,做強‘荷塘月色’産業”的發展思路,立足鄉村旅遊發展,深度挖掘特色民俗風情文化,以蓮藕特色産業為主體,向果蔬、花卉盆景、水産品等種養殖業拓展,不斷補鍊強鍊延鍊,把“名氣”變成“财氣”,把“風景”變成“前景”。
幹事創業,關鍵在人。平園池村通過公開選拔包括大學生、榮民等在内的8名高素質人才充實兩委班子,優化班子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增強班子活力。廣大黨員幹部推行“小問題即整改 大問題不過夜”工作法,給群衆放樣子、做榜樣,當好人民群衆的“主心骨”。
為了照顧村民的生活習慣,平園池村還在安置房南側,給130多戶搬遷群衆每戶配備了一分地的“小菜園”,還在小區内增設了養老、健身、休閑等設施,幫助搬遷群衆找到“農民生活”與“市民生活”的結合點,獲得老百姓的了解和支援。
(來源:南通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