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散當滿天“星” 聚似一團“火”

19人的刑偵隊伍,平均年齡30出頭。其中1人入選公安部青年人才庫,2人入選省青年人才庫,7人先後獲公安部通報表彰,全隊連續10年創下技術創新全市第一、技術管理全市第一、技術業績全市第一,先後四次入選全國示範技術室、榮立集體三等功,先後獲評為全省優秀基層機關、全省百優所隊、全市先進基層所隊……這樣一支隊伍,來自于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警察局刑事科學技術室。在日前舉行的第20屆全國青年文明号評選中,該集體被認定為全國青年文明号。

“單拎出來,每個都能獨當一面”

對隊員們來說,教導員高友兵有着近乎苛刻的“完美主義”。

“案件偵查中,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放過。”高友兵這樣要求隊員們,這也是在刑偵戰線堅守20年的他對自己的要求。一個案件的證物,高友兵能泡在實驗室裡研究好幾天。2011年10月8日,和縣烏江鎮黃壩橋河内發生一起殺人碎屍案。由于案件性質惡劣,市縣聯合成立專案組進行調查,高友兵負責主勘。經搜尋,現場僅發現一條受害者右肢。之後,專案組也隻在南側河灘中找到另一個黑色塑膠袋,袋内人體其他部位已高度腐敗,臭氣熏人。就在大家紛紛離去,偵查工作陷入僵局時,高友兵沒有放棄,繼續留在現場勘查。經反複技術處理,終于取下死者的一枚拇指指紋,并立即回局将指紋輸入指紋庫進行比對排查。短短一小時後,指紋比對結果出來了。24小時後,三名犯罪嫌疑人便被抓獲歸案。該案在全市乃至全省引起強烈反響。

憑着膽大心細、敢試敢闖、嚴謹規範的工作作風和偵破技術,高友兵連續破獲了和縣許多大要案。2016年,他發明了具有自主産權的“一體化翻拍成像系統”,被國家知識産權局授予個人發明專利。

隊員晏曉燕稱高友兵為“師父”。工作中,她也一樣酷愛鑽研。在她的桌上,存有好幾本厚厚的“手繪足迹庫”,上面畫有上萬枚細節各異的足迹。

2012年,安徽省啟動五年串并攻堅,晏曉燕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經過對不計其數的足迹進行研究、摩畫,她獨創出“手繪足迹串并法”,将遍布全國的現場足迹繪制在稿紙上,镌刻入腦,成了公安部專家口中“行走的足迹庫”。通過她的努力,和縣足迹串并工作連續五年全市第一,并穩居全省第一方陣,晏曉燕個人也被譽為“全省刑事技術串并案第一人”。2019年,她還參與首創了“現場勘驗導向資料聯合模型”,并獲公安部“雙十計劃”攻關創新大獎。

“現在大家看到這麼多手繪圖,都會覺得很驚訝。”在晏曉燕看來,那些夜以繼日的勞動很值得。五年裡,她這份“手繪足迹庫”幫助串并省内外各類案件共計三百七十五串,涉及全國各地案件一千五百多起,帶破案件兩百餘起,很大程度提高了破案率。

“通過對同類偵查案件的比較和思考,我們以公安部的打拐dna資料庫為基礎,摸索出一套‘技戰法’,運用到破案、尋親、查找失蹤人員和不明屍骨等。”隊員鮑斌說。

今年7月13日,以dna資料庫和“技戰法”為依托,和縣白橋鎮居民孫禮潮一家在失散63年後終得團聚。

“因為高教的‘完美主義’,我們的打拐dna資料庫基礎工作做得很紮實。”鮑斌笑說。資料庫摸排錄入之初,是一場全覆寫精細化的“戰疫”。每個鄉鎮,高友兵都要抽出3-4人帶隊上門采集資訊,確定能采盡采。當地外出務勞工口多,他們就利用假日上門采集,有的村民不了解不配合,他們就反複多次上門做工作。最終,在完備的資料庫支援下,當地相關案件破案率大為提升。

除公安部建的打拐dna資料庫,該隊還根據當地前科劣迹人員建立起“高危人員庫”。2019年,和縣姥橋鎮發生多起盜竊案件。由于農村勘驗條件不佳,足迹、指紋等痕迹難以提取。“農村案件的驗證難點就在此,是以,我們隻能從作案特征上下手。”晏曉燕說。通過對系列案件實施軌迹和作案特征的分析研判,他們終于成功鎖定了犯罪嫌疑人。“建庫的目的,是友善我們結合現場的特征反映與庫内碰撞,快速确定嫌疑人,争取破案時間,及時挽回群衆财産損失。”

“有時對他們是很苛刻,但是他們能扛得住。我的目标是,能讓他們單拎出來,每個都能獨當一面。”高友兵說。

散當滿天“星” 聚似一團“火”

個個都很拼

高友兵是安徽省“優秀人民警察”、省“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國家公安部刑事技術青年人才。四次榮立個人三等功,多次受到嘉獎和表彰……榮譽等身的他,平日裡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從警二十年來,他始終活躍在案發現場和試驗室裡,常常為一個案子幾天幾夜不眠不休。

“跟着他出去辦案,免不了要挨餓。”晏曉燕笑着說。在一次赴廣東的抓捕行動中,他們直到晚上十點才成功鎖定嫌疑人位置,其時,奔波一天的隊員們早已饑腸辘辘。“大家辛苦下,抓到人後去吃晚飯。”高友兵丢下這句便開始蹲守。直到淩晨一點将嫌疑人成功抓獲并交接問話後,高友兵才想起,大家的飯還沒吃。

在高友兵的帶領下,這個隊伍也是出了名的“拼”。

“今年年初,夜裡接到報警,有人在烏江鎮被電擊緻死。”隊員章磊說道。當偵查人員趕到現場時,發現了一個偷獵用的電瓶。當晚,下了一場瓢潑大雨,電瓶外可以提取的痕迹幾被沖刷殆盡。為固定證據,并防止再次對周邊群衆造成威脅,必須盡快将電瓶搬離。現場雨勢不減,電瓶可能随時有漏電的可能。帶隊的章磊讓其他人離開,一人擔起了這份随時有生命危險的任務。等到回來檢測時才發現,這個電瓶的電壓被偷獵者加壓到了2000多伏,足以擊倒一隻成年野豬。事後,章磊并不後悔:“危險不是我就是别人,我不能看着我的隊友發生危險。”

一年365天,他們有一半時間都是在加班,有時甚至會連續加上兩三個月。這樣一個拼了命的團隊,沒有一人會抱怨,也沒人會在關鍵時刻掉鍊子。實在有人抽不開身,其他人便幫着頂上。“隊裡有事,我們就擡着幹。”晏曉燕說。

通過不懈努力和大膽創新,隊伍綜合能力不斷提高,在重大和系列案件偵破過程中發揮出拳頭和尖刀作用。2020年,該室現場勘驗率由2011年的28%提升至100%,現場指紋提取率由過去的不足10%提升至目前的48%,現場足迹提取率由過去的不足22%提升至目前的58%,dna提取率從5%上升至48%;依靠刑事技術直接認定并抓獲犯罪嫌疑人63人,準許逮捕30人,移送起訴75人,破獲案件352起,涉案價值達210餘萬元。

散當滿天“星” 聚似一團“火”

聚似一團“火”

在重大“戰役”中,這支隊伍也是招之即來,來之能戰。

去年疫情期間,他們進入重疫區清佛村。在那裡,他們當起了村民的勤務工,老太太家裡沒米吃了,他們給扛去大米;有孩子缺學習資料,他們幫着列印,主動送去學習用品;老人患病少藥,他們幫着采購送藥;村民行動不便,他們又幫忙更換液化氣罐……

村民們給成天巡邏的他們起了外号,“高個子”“小胖子”“眼鏡哥”,态度也從一開始的不了解轉為支援配合。3月12日清晨,隊伍撤離時,上百個當地村民在村口夾道相送,向他們揮手作别。“28天的日夜相守,讓我深切體會到,隻有用真情才能換來群衆的真心。”高友兵說。

汛情突發,他們再次逆向而行,直面洪水最險處。長江邊,他們挑燈夜巡,查險排漏,晝夜不休;村子裡,他們轉移群衆,搬運物資保障安全,用“鐵的擔當”鑄就“鐵的屏障”。

7月19日,大雨滂沱,鮑斌受命前往汛情告急的善厚鎮,一夜苦戰直至險情排除,雙腳在水裡泡得發白,身上布滿蚊蟲叮咬的紅包。第二天,他又和戰友們挨家挨戶勸說群衆轉移。大郭村一位80多歲的老人家始終不肯轉移,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鮑斌和隊友們不厭其煩地開解勸說,最終成功将老人轉移到了安置點。當日,他們或扶或扛,共轉移4個自然村200多戶群衆,確定一戶不丢一人不漏。随後,他們又繼續轉戰别處,排查隐患、轉移群衆、應急值守……

聚似一團“火”。越是艱險的地方,這支隊伍便越是團結一緻,沖鋒在前。“我們會繼續努力,做刑偵隊伍打擊破案的‘尖刀’,多挑艱難繁重,檢驗擔當的難事,也要做服務群衆的‘哨兵’,多做群衆滿意的實事,守護群衆的要事。”高友兵說。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常河 通訊員 郭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