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的天地會,因為提出“反清複明”“替天行道”“劫富濟貧”等口号,自問世以來就成為清朝的死敵,遭到官府的嚴厲打擊。
可是,在清朝晚期,有一名天地會成員,竟然堂而皇之地成為了清朝的官員,官至正二品的總兵。
這個人叫劉永福。

劉永福,字淵亭,廣東欽州防城司古森垌小峰鄉(現為廣西防城港市防城區扶隆鄉小峰村)人,生于1837年。劉永福出身一個貧苦漁民家庭,他5歲就能自制釣魚杆,13歲就在船上當水手。
清朝晚期,窮人的日子越來越難過。劉永福17歲那年,父親、母親和叔父先後病故,留下他一個人孤苦伶仃地生活在世界上。為了謀生,劉永福不得不在1857年加入了天地會。那一年,劉永福20歲。
幾年過去,劉永福成為天地會的一個頭目。一次,他帶着隊伍經過廣西靖西北帝廟時,看到周公手執一面繪有“北鬥七星”圖案、鑲有狗牙白邊的黑色三角旗,便将之作為自己隊伍的隊旗。于是,這支隊伍被稱為“黑旗軍”。
1867年,劉永福的黑旗軍遭到了廣西提督馮子材的進剿,傷亡慘重,被迫轉移到越南境内。那時候,劉永福和馮子材都沒有想到,在10多年後,他們會成為并肩作戰的戰友。
劉永福率領黑旗軍到了越南後,正逢法國侵略越南。越南阮氏王朝向劉永福求援,劉永福決定幫助越南。1873年12月21日,劉永福率領黑旗軍在河内西郊的紙橋設下埋伏,迎擊法軍,斃傷法軍頭目安邺在内的數十人,安邺當場喪命。此戰後,法軍被迫退出河内。
在那以後,劉永福多次幫助越南擊退法軍。1882年4月,越南國王阮洪任将劉永福封為三宣提督,一等男爵。
1883年,中法戰争即将爆發前夕,吏部主事唐景嵩主動奏報朝廷,請求到越南聯絡劉永福,共同抗擊法軍。當年4月,唐景嵩來到黑旗軍,告訴劉永福一個來自朝廷的好消息:“朝寬大為懷,凡我華夏子孫,但能禦外侮,衛國疆者,皆是大清的好子民。”
劉永福欣然接受了。他把唐景嵩留在黑旗軍,作為自己的軍師。從那一刻開始,劉永福的黑旗軍從“流寇”變成了“官兵”。
1884年,中法戰争正式爆發。劉永福的黑旗軍正式被清軍所收編,加入抗擊法軍的序列。劉永福本人被授予記名提督的職位。所謂“記名”,指享受這一級别的待遇,但并不實際任職,相當于虛職。但無論無痕,劉永福從此就成了清朝的官了。
在中法戰争中,劉永福率領黑旗軍活躍于越南境内,與清軍配合作戰,1884年底,劉永福的黑旗軍配合西線清軍,将占據宣光城的法軍圍困達3個月之久,城中法軍幾乎彈盡糧絕。如果不是法軍援軍趕至,城中法軍将被全部殲滅。
1885年3月,老将馮子材在鎮南關之役中打敗了驕橫的法軍,擊斃法軍近千名,重傷法軍指揮官尼格裡,取得了中法戰争中的戰役級别的勝利,扭轉了不利的戰局,又迫使法國總理茹費理引咎辭職。劉永福黑旗軍在鎮南關大捷中與清軍并肩作戰,為保衛祖國邊疆作出了傑出貢獻。
中法戰争結束後,劉永福黑旗軍還剩下3000多人。這對于清朝政府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威脅。為此,清朝在一個月内就連下9次上谕,賜予劉永福“依博德恩巴圖魯”和“三代一品封典”榮譽,要他率部回國。當劉永福回國後,清朝多次将黑旗軍進行裁撤,最後隻剩下300餘人。
為了安撫劉永福,清朝先後将他任命為南澳鎮總兵、碣石鎮總兵。
後來,劉永福還參加了甲午戰争。晚年時,他還加入過同盟會。1917年,劉永福病逝于欽州老家,享年81歲。
【參考資料:《劉永福評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