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月下旬,孫文抵達香港。經過一個來月的聚會、商談,2月21日,孫文攜陳少白、鄭士良(孫文曾經的同學)與楊衢雲、謝缵泰等人決定把檀香山興中會與輔仁文社合并,成立香港興中會,并把它作為包括檀香山興中會在内的“興中會”的總會(以下簡稱興中會總會)———孫中山先生創立的,我國近代第一個革命組織。

興中會總會成立
但是推翻腐敗的清王朝,談何容易,此時興中會雖然成立了,但是既沒有錢也沒有人,沒有錢就沒有武器,沒有人哪有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隊伍。
首先孫中山帶領興中會成員在國外華僑比較多的地方,比如在檀香山、美國本土,進行革命的廣泛宣傳、演講,揭露清廷的腐敗與落後,号召大家義捐。
孫中山與海外華僑合影
大部分華僑們離鄉背井,來到國外辛苦謀生,他們大多組建了家庭,但在大清國内還有家人和親人。在孫中山的宣傳下,相當大的一部分華僑熱情很高,富商黃詠商不僅加入了興中會,甚至還賣掉了自己在香港的一套房子,得到的錢全部上交組織。
錢的問題隻能算是部分解決了,畢竟當時華僑在人數和經濟能力上都有限。于是中山先生想到了另外一個辦法——找富人相助。
1892年,孫中山先生在澳門行醫,認識了劉學詢。劉學詢香山人,買辦之子,家境富裕,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是一名名副其實的“富二代”。劉學詢雖然也曾考中過進士,成為朝廷廳級候補官員(候補道),但他并沒有往官場上走,而是子承父業,下海經商。劉學詢的胯下曾經長過一個瘡,很顯然,這種隐私部位的暗疾找中醫是不太友善的。于是劉學詢在朋友的介紹下找到了當時行醫的孫中山,被孫中山一刀割好了,從此他對孫中山别有好感。
清末,民國時期著名商人劉學詢
于是孫中山從國外回到了廣州,準備從劉學詢這裡弄點革命經費,他把廣州起義的計劃向劉學詢和盤托出。沒想到劉學詢非常支援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劉大人發動富豪朋友為孫中山捐款,總計“贊助白銀三萬餘兩”。
錢的問題總算是暫時解決了,下一步就是革命隊伍的問題了。于是興中會主要成員兵分三路,楊衢雲熟悉香港,就繼續在香港籌款群組建革命隊伍。鄭士良潛回廣東老家,在汕頭靠海一帶組建起義軍隊伍。孫文和陳少白潛回廣州,加上特意從上海趕來的陸皓東,三人在廣州籌備成立起義的總指揮部,将來統一指揮革命起義!
1895年9月,三路革命隊的總人數很快增加到了3000人以上。
1895年九月初九淩晨,孫文在廣州的總指揮部靜靜地等待原計劃中的三路軍到來。按照原定計劃,三路軍應該都到了,而結果卻蹤迹全無。早晨8時許,一個晴天霹靂般的密報傳來。鄭士良方面報告:途中受(官兵)阻截,萬難前進。另一封由楊衢雲從香港發來的電報也送到了孫文手裡:貨(即人)不能來!而孫文并不知道的是,他們的風聲其實早已經走漏了,而廣州捕快李家焯早已經盯上了總指揮部。盡管後面也有一些小規模的激烈戰鬥,但是第一次起義到這時其實已經宣告失敗了——因為一個人的徹底背叛告密。(也許也有其他人,但是這個人最為關鍵)
興中會總會會員黃詠商有一個十分有名和有錢的姐夫,姓韋,名廷俊,字寶珊,是香港的銀行買辦,頭銜還有香港太平紳士、團防局局紳、東華醫院總理、保良局終身總理等等。總之,這是一位出入于香港上流社會的人物。對于黃詠商加入興中會總會,韋寶珊是知道的,甚至廣州起義很多秘密會議,就是在韋寶珊家裡召開的。由此可見,大家沒把他當外人,韋寶珊是支援起義的。
起義的前一日,九月初八,在廣州負責為起義起草檄文的興中會總會會員朱淇,被他的哥哥朱湘發現了秘密。朱湘不是興中會會員,于是他以朱淇的名義向李家焯捕快自首了。其實朱湘的自首并沒有起到決定作用,人微言輕,當時兩廣總督根本不相信有什麼革命隊伍要起義。然而因為朱淇的自首,原本支援起義的韋寶珊坐不住了,他是兩地的“紅頂商人”,如果起義失敗被查出牽涉到他,那麼以後他的生意萬難做了。
韋寶珊爵士
于是韋寶珊,一面把革命起義報告給港英政府,一面報告給了廣州的兩廣總督,這樣韋大人就能繼續當好粵港兩地雙面坐探的角色,兩地讨好,又立新功。這下兩廣總督徹底相信了有革命起義,第一次革命的計劃徹底爆漏了。
韋大人完成了他的任務,扮演了該扮演的角色。一年後,他當選為香港立法局議員,并在晚年(1919年)罕見地以華人的身份被英國王室賜予爵位,人稱“韋爵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