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學習完四重二谛,可以用第四重二谛的境界,回過頭來再解讀一下已經學習過的《金剛經》前面的幾段經文,這是非常重要的。
再解第三段
第三段經文,佛陀說,那些大菩薩們面對一切衆生發了個心,“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重要的是,當這些大菩薩們“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後,他還要覺得“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是《金剛經》第三段的重要經文。從這段經文上講,大菩薩們既然發心度一切衆生入無餘涅槃,那麼大菩薩們度沒度衆生?“如是滅度”了“無量無數無邊衆生”。确确實實菩薩度衆生了。但是,從第四重二谛的境界來解讀,什麼是菩薩度衆生?那是如夢如幻的名言上的菩薩,度了如夢如幻的名言上的衆生。在勝義谛上,能度,所度,皆是空性。是以“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勝義谛上實無衆生得滅度,那是不是就可以不度?不可以。世俗谛上,如夢如幻的名言菩薩,必須得去度化如夢如幻的名言衆生。隻有切切實實地度化的過程,才能增長如夢如幻的名言菩薩的名言福德。但是在勝義谛上,同時必須觀空性,度了還得當沒度,“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是用第四重二谛的境界重新解讀《金剛經》的第三段經文。
再解第四段
第四段經文講無住布施。其實布施隻是一個舉例,是用布施代表六度,是以第四段經文是講無住地修六度。世俗谛上,如夢如幻的名言菩薩修行六度,勝義谛上的空性,就使得如夢如幻的名言菩薩的六度是無住而修。為什麼無住?因為空性,是以無住。有一丁丁點兒不空,都不可能是無住。是以世俗谛的要求是,發菩提心的如夢如幻的名言菩薩,必須得行六度。勝義谛上,行六度的同時觀空性,是以無住而修六度。這就叫悲智雙運,叫福慧雙修。
空性與行善
這裡要解釋一個問題。有的人聽了空性以後說:“什麼都空了,那我就可以什麼都不幹了,什麼都不做了嘛,既然都是空,我幹什麼?”大家注意,目前你隻是知道了空性,聽說了空性,并未證得空性。從聽聞、知道空性,到能夠證得空性,這個過程是需要付出艱辛努力的,是要經過無住而修六度才能實作的。是以聽了空性,就覺得自己可以什麼都不幹了,什麼都不做了,是為原本就不想幹、不想做、原本就很懶惰的心态找個借口而已。從聽聞到空性、到能夠證得空性,這中間要無住修六度,這是要付出艱辛努力的。是以聽了空性,不是什麼都不幹,而恰恰要努力地去幹。即便就我們目前僅僅聽聞空性的境界而言,如果沒有聽聞到空性的道理,不懂得空性的道理,也許我們世間的善法即一切利益衆生的事兒,還可以有選擇性地去做,也就是說可做可不做,做也是有條件的做。因為沒有聽過空性的衆生,心中一定有着強烈的我執。現在終于聽聞到了空性,知道了空性,不是是以什麼都不做,而恰恰相反:世間的一切善法,一切利益衆生的事兒,這個時候不僅得做,而且必須得做,反而是沒有選擇的了,是無條件的了,因為無我。這就是世俗谛菩提心。
是以聽聞到空性,不是什麼都不做了,而是要基于空性而發起度一切衆生的世俗谛菩提心,基于這個世俗谛菩提心,要沒有選擇地、沒有條件地去利益一切衆生。其實世俗谛菩提心,是基于空性而發起的;基于空性發起的世俗谛菩提心才是真實的菩提心。那些大菩薩們發願度一切衆生,而度了衆生還要覺得自己一個沒度,行布施還要無住而布施,無住修六度,這就是世俗谛菩提心與勝義谛菩提心的不二,這是基于空性而生起的真實菩提心。正是基于空性而生起的菩提心,才使得我們度了衆生實無衆生得度,才是無住而行布施。因為空性是以無住,無住修六度,是以成佛的涅槃是無住涅槃,是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這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境界。
再解第五段
看第五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的“相”是凡夫境界,包括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是虛妄”,不過是名言上的如夢如幻。是以“見相非相”,才能見如來。見相,從第四重二谛來分析,在世俗谛上,名言上的如夢如幻,在此時的凡夫境界上見了,但是“非相”,根本沒有相。勝義谛上是空性,見了還得當沒見,因為要觀能見、所見皆是空性。這是對第五段經文的解讀。
再解第七段
看第七段經文。“如來有所說法耶?”佛說法了嗎?在世俗谛名言上說了,佛陀正在說。但是在勝義谛的“離言空性”上,“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再解第九段
第九段經文以大乘法境界去解讀小乘四果。有了第四重二谛的境界,回來再看這段經文,會感覺很親切。佛說:“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一個證了須陀洹的人能說我證了須陀洹果了嗎?“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一個證了須陀洹果的人,在勝義谛上、在空性上,要觀能入、所入皆是空,“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而在世俗谛上不過是名須陀洹,隻是個如夢如幻的名言上的須陀洹。
“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斯陀含是一往來,而在第四重二谛的勝義谛上、在空性上,要觀能來、所來皆是空性,是以實無往來。隻不過在世俗谛上、在假有唯名上,名為斯陀含,隻是名言斯陀含。“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勝義谛是空性,世俗谛上安立名言“阿那含”。四果阿羅漢,“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根本就沒有一個阿羅漢的法。在第四重二谛的勝義谛空性上而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但是在世俗谛上,“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說須菩提證了阿羅漢,其實在勝義谛上是空性,根本沒有阿羅漢可得。不過在世俗谛上、在名言上,名須菩提為阿羅漢,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再解第十段
《金剛經》第十段。我們就是在學習第十段經文的時候引申出去讨論了佛陀二時教法的第三重和第四重二谛的教理。《金剛經》第十段經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老師問須菩提,須菩提呀,你覺得我過去在我的老師燃燈佛那裡聽法,聽到法了嗎?于法得到了沒有?須菩提回答說:“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老師,你過去在燃燈佛那裡,對于佛法,您什麼都沒有得。
我們學習了四重二谛,在第四重二谛上,大家就好了解了,為什麼須菩提回答說“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在勝義谛上能得、所得皆是空性,是以實無所得。這是金剛經第十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前面讨論了,所謂大乘菩薩的修行,其實概括為一句話就是:“莊嚴佛土。”阿彌陀佛的成就是莊嚴佛土而成就的,藥師佛的成就也是莊嚴佛土而成就的,十方一切諸佛的成就都是莊嚴佛土而成就的。但是到了《金剛經》,佛陀問須菩提,菩薩莊嚴佛土了嗎?須菩提回答說:“不也,世尊。”——老師,沒有。“何以故?”——為什麼這麼說呢?“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前面講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們停下來引申出去,開始講佛陀二時教法二谛中的第三重和第四重二谛的教理。不在教理上通達,這段經文是無法了解的。學習了第三重和第四重二谛後,再回過頭來看這段經文,其實不用解說也可以了解了。“莊嚴佛土者”,佛陀在好多經裡邊都講,所謂大菩薩的修行就是莊嚴佛土,但是在《金剛經》裡,須菩提回答說“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在勝義谛上是空性,能莊嚴、所莊嚴皆是空性,是以非莊嚴,是名莊嚴。佛陀為什麼要在很多經典裡講修行是莊嚴佛土呢?佛陀隻不過是在世俗谛上為了度化衆生的友善,名言上說菩薩莊嚴佛土,隻是名莊嚴。
責編:錢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