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兒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街邊的麻雀、樹上的喜鵲、小河裡的鴨子,還有我們養的鹦鹉等等,都是鳥類。叽叽喳喳的麻雀叫聲、頭上飛過的大雁、偶然看到的燕子,它們都在我們的生活中。

可是即便每天都能看到它們,我們好像從來沒能看見它們睡覺是什麼樣子的。甚至會懷疑,鳥兒會睡覺嗎?它們不是在空中飛就是在樹上站着,難道站着也能睡着?這樣不會掉下來嗎?
事實上鳥兒真的會睡覺,而且現在研究表明:鳥類的睡眠和人類相似,都會經曆快速眼動睡眠和非快速眼動睡眠。那麼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鳥兒又是怎樣睡覺的?它們的睡眠方式和睡眠時間與我們有什麼不同?鳥兒真的會冬眠嗎?
除了鴨子、天鵝這樣水禽,我們常見的鳥兒都是從空中飛過然後找一根樹枝或者電線落下。實際上它們睡覺也是需要停留在樹上完成的,那為什麼它們睡覺的時候不會從樹上掉下來?
我們知道鳥兒在樹枝上站立時,是用爪子勾住樹枝作為支撐點,保持自己的身體平衡。睡覺的時候也一樣,它們的爪子會牢牢的抓緊樹枝,然後在上面進入睡眠。
那麼問題來了,在它們睡覺的時候身體放松,爪子難道不會松開嗎?爪子松開了還怎麼保持平衡。這就要談到鳥類的後肢和爪子獨特的結構了:
鳥的後肢及爪子結構
膝部
鳥的膝部屈曲方向正好與人類相反,人類向前,而鳥類是向後的。被人們稱之為“膝”的關節實際上是它們的腳後跟,而上面的關節才是它們真正的膝。上面連接配接大腿腿骨,和大腿一起被隐藏在羽毛下。
肌腱
鳥的大腿肌肉直接連接配接爪子上的肌腱,當鳥兒站在樹上的時候,大腿肌肉放松,肌腱拉伸将爪子抽回,讓爪子彎曲緊扣樹枝。而當大腿肌肉繃緊時,爪子才會張開。
我們可以這樣了解,鳥兒把腿放松,爪子就自然回扣,鳥兒把肌肉繃緊,爪子就張開。是以在越放松的情況下鳥兒抓樹枝就抓得越緊,也就是說,鳥兒睡得越沉,爪子抓得越緊。
得益于鳥類爪子獨特的結構,它們在睡覺的時候可以自然地抓緊樹枝,不會讓自己掉下來。
除了站在樹枝上,鳥類還有哪些稀奇古怪的睡覺方式呢?
漂浮在水面上。代表鳥類:綠頭鴨、天鵝
一隻腿支撐,累了換另一條腿。代表鳥類:鶴、鹳、鹭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代表鳥類:貓頭鷹
圍成一圈,頭朝外,尾向内。代表鳥類:鹧鸪
一邊飛一邊睡。代表鳥類:信天翁
可是我們知道,人在睡眠中是無法做出這樣的動作的,哺乳動物中也隻有蝙蝠能做到倒挂在樹上。那為什麼鳥類可以一邊做出高難度動作,一邊睡覺?
人類和其它哺乳動物在睡眠時會進入相對無意識的狀态,但是鳥類不一樣,即使在睡夢中,鳥類也可以保持清醒。這就歸功于鳥類的睡眠模式——半球慢波睡眠模式,我們把它稱為usws。
半球慢波睡眠模式,也就是大腦的一半是清醒的,一半進入深度睡眠。表現出來就是一隻眼睛睜着,一隻眼睛閉着。當左眼睜着時,是右腦清醒;當右眼睜着時,是左腦清醒。
慢波睡眠時的腦電圖
半球慢波模式可以讓大腦的一個半球進入深度睡眠,我們知道深度睡眠的狀态下可以讓大腦得到有效休息,恢複精力。是以鳥類采用交替半球慢波睡眠的方式,一方面彌補睡眠的不足,另一方面保持機警,應對危險。
通常,将每個半球的睡眠總量相加時,兩個半球的usws數量相等。是以鳥類的睡眠也是讓兩個大腦半球交替得到休息,不是隻讓一個半球休息,或者說偏向于用哪一個半球休息的。
這就是鳥兒睡覺的時候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者單腿交替支撐睡眠的原因了。
而水禽類要漂浮在水面上睡覺,則是因為這樣有敵人靠近時,它們可以通過水面的震動快速的感覺到,并做出反應。鹧鸪頭像外圍成一圈,可以全方位的檢測有沒有敵人出現。而像雨燕、信天翁這樣幾乎全天都飛在空中的鳥,它們用這種方式可以讓它們一邊飛行一邊睡覺,讓大腦得到休息。
除了雨燕、信天翁,還有遷徙途中的鳥兒,它們也會用這樣的方式在路上休息。除此之外,在鳥類中還有一種現象,就是大多數鳥在飛離鳥巢後,不會再回到鳥巢中睡覺休息。這可能是因為在雛鳥被孵化後,鳥巢中堆積羽毛、食物殘渣、糞便等,細菌滋生,或者已經快被雛鳥拆散了,是以它們不願意再回到這個地方睡覺。
鳥類既然采取的半球慢波睡眠的方式,它們是在什麼時間睡覺的呢?不同的鳥類睡眠時長有什麼差別?
鳥類的睡眠會随着季節時令發生改變。正常情況下,大部分鳥類是天黑就睡覺的,天明就起床。有這麼一句話叫“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上是鳥兒開始活動的時期。
但是鳥類中不是也有貓頭鷹這種神奇的存在嘛!“夜貓子”就是白天睡覺,晚上活動的。
不同的鳥睡眠時間差距也很大,大多數鳥一天睡8個小時左右,有的鳥差不多要睡一天,還有的鳥幾乎不睡覺。比如啄木鳥大概睡六個小時,斑頭秋沙鴨每天要睡十三個小時,而歐椋鳥一天睡眠時間還不到一小時。
我們前面說,鳥類可以一邊飛行一邊進行半球慢波睡眠,這是因為鳥類的一次半球慢波睡眠非常短暫,隻有幾分鐘。而在半球慢波睡眠後會有更加短暫的快速眼動睡眠,隻有幾秒鐘。
與人類不同的是,鳥類在進行快速眼動睡眠時,肌肉并不是完全放松的,而是保持着一定的緊張。是以隻要肌肉可以支撐鳥類在空中展開翅膀,它們就能完成一次快速眼動睡眠。
在鳥類的繁殖季節,鳥類的睡眠時間會大大縮短,平均每天兩個小時,甚至會出現連續幾天沒有睡眠的情況。紋胸濱鹬它們會在北極圈繁殖,在全天光照的情況下,它們可以保持兩周沒有睡眠照常孵卵、捕食。但是這一季節的鳥兒可以很明顯的觀察到消瘦、毛色暗淡,這都是缺乏睡眠引起的後果。
更奇妙的是,我們通常認為的隻會發生在冷血動物身上的冬眠,居然也在鳥類身上發生了。
一隻美洲的小鸱鸺,人們連續觀察了4個冬天,發現它每到冬季就會睡眠,體溫由平時的40攝氏度下降到20攝氏度,蜷縮着一定不懂,用聽筒都聽不到心髒的跳動。這一過程可以持續88天,等春天一到,溫度升高,它就又開始活動了。
美國的夜鷹也會冬眠,冬眠時像完全死去一樣,幾乎感覺不到心髒和呼吸,照射瞳孔都不會發生任何反應。
在我國同樣觀測到鳥類冬眠的現象,在黃土高原發現了四隻戴勝,它們将嘴插進洩殖腔裡圈成一個圈睡覺,一動不動。我國東北的大興安嶺,林業勞工在樹洞中發現過僵直的麻鴨,如果溫度逐漸升高,麻鴨會緩醒過來。
戴勝
除了冬眠狀态,還有鳥類會因為食物短缺和天氣寒冷進入短暫的“休眠”狀态,以儲存體力。
睡眠對于鳥類來說是補充體力、恢複精力的重要途徑。我們根據鳥類的睡眠習性,可以相應的将人類活動作出改變。比如減少夜晚鳥類栖息地的燈光、在森林中設定木箱幫助它們躲避天敵等等,讓它們可以安心地進入睡眠狀态,這很有利于它們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