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紮根隆林深山的“種子”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光明日報記者周仕興

踏着春天的腳步,記者來到廣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蹲點。翻越一座座山嶺,入目所見,萬物複蘇,春花爛漫,生機盎然。

紮根隆林深山的“種子”

新州鎮水洞村村民在桑田中勞作。光明日報記者周仕興攝/光明圖檔

紮根隆林深山的“種子”

光明日報記者周仕興(右)在采訪異地搬遷安置貧困戶。林斌攝/光明圖檔

紮根隆林深山的“種子”

者浪鄉的國小生領到了教科書。林斌攝/光明圖檔

那是種子破土而出的聲音。

蹲點期間,我們被另一種“種子”的力量感動着、鼓舞着——那就是一個個默默耕耘的基層扶貧幹部。

作為沖在扶貧最前線的指戰員,他們抛家離舍到窮鄉僻壤駐村,不惜犧牲個人生活、收入、假日、事業、健康,有的甚至不幸失去生命,隻為換來父老鄉親脫貧的笑顔。

幾個年輕人的故事,令人心生敬仰。

一身壯族服裝,手拿一沓快遞單,向客人介紹“我們村的九十九堡大米”——不知者以為他是村民,而他是隆林縣委宣傳部派駐介廷鄉岩懷村的第一書記羅明考。

2016年,羅明考駐村伊始,便上山下地為村裡發展奔忙,發現當地盛産優質大米,卻售價低廉。獲知廣西電視台有專櫃展示名優農特産品,他背上一袋大米就出發了。

“經過一天車程,到南甯已是淩晨。為節省住宿費,我在街邊石凳上露宿一晚。”羅明考高興地告訴記者,大米順利獲得展出,電視台還為其釋出了公益廣告,逐漸打開了市場。

但這還不夠。在當年的中國-東盟博覽會上,羅明考現場煮飯、吆喝,噴香的米飯“香”倒不少觀衆和客商。

規模種植、精緻包裝、電商銷售……如今“九十九堡大米”漸成品牌,各地訂單雪片般飛來,種了一輩子田的農民總算“享了大米的福”,陸續走上脫貧之路。去年,羅明考駐村結束,村民集體挽留,他欣然留下。

基層扶貧千頭萬緒、舉步維艱,但總有一群人堅持着、奮鬥着。在隆林,任滿一屆重返崗位的第一書記不在少數。

離縣城有90多公裡山路的革步鄉向陽村,堪稱“隆林最窮最遠村”。2012年,縣衛健局幹部陸仲康到此任第一書記,帶領村民種植700多畝葛根,卻因氣候等原因,産量不高,效益欠佳。

兩年任期結束回崗,陸仲康繼續通過各種方式助力村裡發展。2018年初,機關再次選派駐村第一書記,他請纓重返向陽村。

這一次,陸仲康動員村民改種中草藥吳茱萸,目前300多畝吳茱萸長勢喜人,預計将實作村集體收入30萬元。他還引進公司與村民合作社共建1萬頭黃牛養殖基地,預計為民增收200多萬元。

“脫貧無産業,難以富長久。”隆林各族自治縣縣長楊科告訴記者,當地經過調研論證,認為種桑養蠶适宜多數山區。

在不少農戶對桑蠶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兼蠶業辦主任王彩琴擔起了推廣重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曆經萬般努力,隆林桑蠶如今已發展到6萬多畝,惠及10多個鄉鎮的千家萬戶。

“看到成果,唯有快樂;其中艱辛,不值一提。”王彩琴欣慰地說。忙碌間,一襲寬大長衣伴着這個瘦弱女子,向綠油油的桑田奔去,那小小的身子,仿佛有着不竭的精力。

基層扶貧幹部的故事,遠不止這些。我們所見的,是他們的終日忙碌;所不能見的,是他們的身後,也平凡如你我,家有老小,生活不易,有的家庭曾遭不幸,有的孩子久病待醫,有的老人常年卧床……但他們仍然以堅定的腳步,铿锵行進在一個個充滿希望的鄉村。

這是農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殷切期待,更是扶貧幹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須有我”的種子情懷。

《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28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