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量不足7000!這種小鳥腳長翅膀短,如何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生存?01中國特有的鳥,分布狹窄,數量不足7000隻02頭戴黑色羽冠,鼻孔長毛不怕風沙,腳長翅膀短擅長奔跑03嘴峰長而彎曲,能伸入沙裡覓食,還會将食物搬運藏在沙裡04棕尾鵟襲擊鳥巢,鳥媽媽無能為力,小白尾地鴉被吃掉結語

塔裡木盆地周圍有天山、昆侖山、帕米爾高原環繞,中心是塔克拉瑪幹沙漠。說到塔克拉瑪幹沙漠,腦海裡立即浮現出荒蕪、蒼茫這一類詞彙,這個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地方,卻還有一些“不怕死”的野生動物生活在這裡。

數量不足7000!這種小鳥腳長翅膀短,如何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生存?01中國特有的鳥,分布狹窄,數量不足7000隻02頭戴黑色羽冠,鼻孔長毛不怕風沙,腳長翅膀短擅長奔跑03嘴峰長而彎曲,能伸入沙裡覓食,還會将食物搬運藏在沙裡04棕尾鵟襲擊鳥巢,鳥媽媽無能為力,小白尾地鴉被吃掉結語

爬行類動物在茫茫沙漠裡繁衍,當然不足為怪;但是研究人員發現,有一種體型很小的鳥在沙漠裡飛奔,實在讓人吃驚不小。這種鳥叫白尾地鴉,不擅飛行,卻能夠在流沙上輕松奔跑。

數量不足7000!這種小鳥腳長翅膀短,如何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生存?01中國特有的鳥,分布狹窄,數量不足7000隻02頭戴黑色羽冠,鼻孔長毛不怕風沙,腳長翅膀短擅長奔跑03嘴峰長而彎曲,能伸入沙裡覓食,還會将食物搬運藏在沙裡04棕尾鵟襲擊鳥巢,鳥媽媽無能為力,小白尾地鴉被吃掉結語

據中科院新疆生态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馬鳴介紹,新疆是地鴉屬的發源地,全世界4種地鴉中有2種分布于中國,那就是白尾地鴉與黑尾地鴉。

白尾地鴉又被叫作沙鵲、沙漠鳥, 分布區十分狹窄,僅限于塔裡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以又被稱為“塔裡木地鴉”或“塔裡木漠鴉”。

1874年,英國約翰.比達爾夫在新疆巴楚地區以北低矮的叢林中,發現這種形似松鴉,白色尾巴的鳥類,這種鳥被命名為白尾地鴉。

據人民網報道,人類發現白尾地鴉100多年以來,它的種數量在不斷減少,現存不足7000隻,被列為“世界瀕危鳥種”。

它們飛行能力很差,并沒有大規模遷移的習慣,是留鳥。塔克拉瑪幹沙漠是白尾地鴉唯一的栖息地,是中國特有的鳥,經常在松軟流動的沙漠中活動,同時也很喜歡沙漠腹地及沙漠綠洲邊緣地區。

然而,塔克拉瑪幹沙漠環境惡劣,風沙大、溫度高、溫差大,1月氣溫最低可達零下30℃,到了7月,最高氣溫則達到了零上48℃,而地表溫度可以超過70℃。在這樣的氣候下,白尾地鴉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生存下去的呢?

數量不足7000!這種小鳥腳長翅膀短,如何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生存?01中國特有的鳥,分布狹窄,數量不足7000隻02頭戴黑色羽冠,鼻孔長毛不怕風沙,腳長翅膀短擅長奔跑03嘴峰長而彎曲,能伸入沙裡覓食,還會将食物搬運藏在沙裡04棕尾鵟襲擊鳥巢,鳥媽媽無能為力,小白尾地鴉被吃掉結語

白尾地鴉是鴉科地鴉屬鳥類,體型小,體重102-140克,體長267-312毫米。無論雄鳥或雌鳥,都是一樣的身形,一樣的體色。

白尾地鴉長期在茫茫的沙漠中生活,渾身上下都有着沙漠磨煉過的痕迹,同時也擁有一些生存的“法寶”。白尾地鴉在進化曆史中發展出一系列适應沙漠環境的特征。

首先,除了尾巴是白色的,翅膀上有黑白色斑以外,白尾地鴉的全身羽毛主要沙褐色,顔色十分接近沙漠,加上它體積小,奔跑在沙漠中,很難被發現。白尾地鴉正是借助自身的保護色,來躲避天敵的。

你看看它,小小的個子在沙漠裡,簡直像個跳脫的精靈。頭頂有一撮黑色的羽毛,成一個闊而短的羽冠披于枕部,仿佛戴着黑色的羽冠,十分醒目。

其次,白尾地鴉的翅膀短,而且顯得有些圓,不擅長飛行,要飛也是低空短距離飛行。但是它的跗跖卻長而強健,能在沙漠上健步如飛。

體重輕,腳趾較長,受力面積大,是以白尾地鴉可以很輕松地在流沙上奔跑,而不用擔心陷入沙子中,拔不出腿。

最後,白尾地鴉的鼻孔比一般的鳥要大些,有利于散熱,能夠抵禦幹旱。另外,它的鼻孔中有稠密的羽毛覆寫着,能夠擋住風沙,不會随着呼吸進入體内。

數量不足7000!這種小鳥腳長翅膀短,如何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生存?01中國特有的鳥,分布狹窄,數量不足7000隻02頭戴黑色羽冠,鼻孔長毛不怕風沙,腳長翅膀短擅長奔跑03嘴峰長而彎曲,能伸入沙裡覓食,還會将食物搬運藏在沙裡04棕尾鵟襲擊鳥巢,鳥媽媽無能為力,小白尾地鴉被吃掉結語

茫茫沙漠本就十分荒蕪,白尾地鴉吃什麼呢?研究表明,金龜子、漠王甲、象甲、僞步行蟲和金針蟲等都可以成為它的食物。同時也會吃植物果實、種子、葦葉等,屬于雜食性鳥類。

對于白尾地鴉來說,覓食是它一天裡最重要的工作。它黑色的喙長而向下彎曲,形成覓食神器——嘴峰,具有挖掘沙子的功能。

覓食時,白尾地鴉會用它黑色的嘴峰去啄食,很多時候還需要将嘴伸入沙子中,搜尋隐藏在沙裡的食物。

那麼,它一般都會在什麼樣的地方覓食呢?中科院的徐峰博士經過研究,得出結果:白尾地鴉的數量在公路附近比遠離公路的多,為何會這樣?

因為在沙漠裡,尋找食物和避護所很不容易,道路的邊緣尤其是防護林中,可以為白尾地鴉提供足夠的食物資源和築巢地。

食物難尋,當白尾地鴉尋到充裕的食物,會将吃不完的儲存起來。中科院新疆生态與地理研究所馬鳴在野外考察,記錄到白尾地鴉的儲食行為。

當研究人員把掰碎的馕丢棄在路邊,機警的白尾地鴉很快就發現,但它并不急于吃掉,而是将食物運輸并埋藏在沙裡。

然而,沙漠廣袤無垠又沒有地标可參考的情況下,白尾地鴉又是如何準确找回自己埋藏的事物?鴉類通過定位和記憶找回埋藏食物的本領,是很多動物所不能比的。

白尾地鴉真是聰明啊!有時候它還無意中成了傳播種子的使者,如果它埋藏的食物蟲卵、蛹、植物種子或果實,經過一段時間後,這些“食物”有可能會發育為新的生命。

數量不足7000!這種小鳥腳長翅膀短,如何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生存?01中國特有的鳥,分布狹窄,數量不足7000隻02頭戴黑色羽冠,鼻孔長毛不怕風沙,腳長翅膀短擅長奔跑03嘴峰長而彎曲,能伸入沙裡覓食,還會将食物搬運藏在沙裡04棕尾鵟襲擊鳥巢,鳥媽媽無能為力,小白尾地鴉被吃掉結語

白尾地鴉雖然喜歡四處跑,但還是得有一個固定的窩。它們将自己的巢營建在紅柳灌叢、鹽穗木和小胡楊樹上,偶爾也會栖息在地洞裡,隐蔽安全,不會直接暴露在陽光下。

雖然克服了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惡劣氣候與環境,白尾地鴉也并非就能高枕無憂了。白尾地鴉的天敵主要是猛禽,有研究人員記錄下白尾地鴉被棕尾鵟襲擊的過程。

盡管白尾地鴉的巢在比較隐蔽的地方,但如果一旦被天敵發現,就隻能“家毀鳥亡”了。當時,白尾地鴉鳥媽媽出巢,在離巢10多米遠的地方,發現了棕尾鵟立即發出鳴叫示警。

但是已經晚了,棕尾鵟直接飛到巢裡,把巢内的3隻小白尾地鴉全部吞入肚子裡,然後拍拍翅膀飛走了,幹脆利落。鳥媽媽無能為力,傷心地鳴叫起來。

數量不足7000!這種小鳥腳長翅膀短,如何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生存?01中國特有的鳥,分布狹窄,數量不足7000隻02頭戴黑色羽冠,鼻孔長毛不怕風沙,腳長翅膀短擅長奔跑03嘴峰長而彎曲,能伸入沙裡覓食,還會将食物搬運藏在沙裡04棕尾鵟襲擊鳥巢,鳥媽媽無能為力,小白尾地鴉被吃掉結語

塔克拉瑪幹沙漠是白尾地鴉唯一的栖息地,人們對它的研究仍然不夠深入,存在許多疑問。例如,在沙漠中,白尾地鴉如何尋找水源?它小小的個頭,如何能抵抗大風沙?當沙漠的地表達到70℃高溫,它又是如何生存?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 參考資料: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大自然雜志、知識就是力量雜志、中國鳥類、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