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晚間,備受市場關注的方正集團重整再迎大消息。中國平安釋出公告稱,經重整主體召開的債權人會議表決通過,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裁定,以《重整投資協定》為基礎制定的《北大方正集團有限公司重整計劃草案》獲依法準許并生效,平安人壽将與各方積極推進《重整投資協定》及重整計劃草案約定的各項後續工作。
企業纾困又迎險資身影。據此前披露的重整方案顯示,平安人壽将以370.5—507.5億元對價受讓新方正集團51.1%—70.0%的股權,也就是說,平安人壽将成為新方正集團控股股東,主導重整。
衆所周知,方正集團重整并非易事。債務壓頂,流動資金緊張,這樣的“大塊頭”如今得以破局,為什麼?中國平安又為何在衆多資本“知難而退”中“迎難而上”?今天我們就來細說其中的邏輯。
起底方正集團重整
方正集團的這場重整,要回溯到2019年底。
2019年12月3日,方正集團公告,旗下發行的規模為20億的“19方正scp002”超短融資券,由于流動資金緊張,違約未能按時完成兌付。市場嘩然。随後,聯合評級機構将方正集團的主體信用評級從aaa下調至a,評級展望為負面。
之後的情況并未好轉,2020年2月18日,方正集團公告,已收到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送達的通知,北京銀行以方正集團未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不具備清償能力,但具有重整價值為由,申請法院對發行人進行重整。
兩大資訊點值得關注,一是方正集團的困境——不具備清償債務的能力。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9月底,方正集團總資産規模為3657億元,負債約3030億元,資産負債率約83%。負債超3000億,這是一塊“燙手山芋”。
二是處理形式的特殊性——具有重整價值。方正集團作為曾經最優質的校辦企業之一,旗下不乏優質資産,例如包括北大資源、方正科技、中國高科、方正控股、方正證券、北大醫藥6家上市公司在内。是以,在化解困局時,用的是“重整”途徑。
重整深意所在,即對已經或可能發生破産原因,但又有挽救希望與價值的企業,通過對各方利害關系人的利益協調,借助法律強制進行股權、營業、資産重組與債務清理,以避免破産、獲得更生的法律制度。
重整制度的設定,就是在可能的情況下盡力緩解企業因破産而帶來的不利影響,避免或減少職工失業,挽救企業的經濟與社會價值,保護社會投資與經營,實作破産财産價值的最大化,保障債權人等利害關系人的權益。方正集團恰是如此。
“脫困重生”,是當時政府及市場的期待。但重整并非易事,據悉,引戰環節,多方資本向方正集團抛出“橄榄枝”,經過層層考量、輪輪删選,最終确定由珠海華發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特發集團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體作為方正集團重整投資者。
“戰投,以挽救債務人企業、恢複持續盈利能力為目标,要有實力,更要有能力。”這是市場的聲音。無疑,方正集團迫切需要的戰投,要具有化解危機實力,更要具備盤活方正集團旗下價值資産,促其重回正軌,更穩健前行的能力。中國平安的脫穎而出,或恰是因為上述兩次元的考量。
纾困企業,保險資金的責任與選擇
回到中國平安的次元,為何在市場都認為方正集團“複雜”時,平安要“挺身而出”?
還是從保險這個行業的特殊性說起。保險是社會發展的穩定器、經濟增長的助推器。“穩定器”,一方面保險公司自身穩健發展為社會經濟的高品質前行貢獻力量;另一方面,則有着為實體經濟解難纾困、夯實穩定基礎之意。“助推器”,更強調保險資金的運用,通過保險資金長期性等優勢,為實體經濟增加資金來源,化解金融風險、降低企業杠杆率、維護金融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為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夯實基礎。
服務國計民生,服務實體經濟,為企業解難纾困,助力國民經濟恢複和發展,一直也是平安的初心及重頭布局切點。中國平安的高管,也曾在多個場合公開表示,中國平安始終堅持服務實體經濟,通過旗下的保險、銀行、金融科技等業務,把超萬億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從中國平安2020年年報可以發現,截至2020年12月末,中國平安全方位支援實體經濟發展,通過保險資金投資、銀行信貸多種方式累計投入金融資源超5萬億元。
從企業纾困角度來看,2019年,國家出台意見,旨在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援民營企業改革發展。其中,特别提到了保險資金。意見明确,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支援資管産品和保險資金通過投資私募股權基金等方式積極參與民營企業纾困。由此,企業纾困關乎國計民生,有利于化解不良資産風險,自然是中國平安責任擔當的關注點之一。
更為重要的是,機遇。從上文可以看出,方正集團旗下不乏優質資産,這恰是保險資金從投資角度看中的一點。近年來,在“資産荒”形勢延續、固定收益預期收益率長期處于下行通道的背景下,保險資金配置的難度與壓力逐漸加大。尋找新機遇,促使作為負債資金的保險資金保值增值,是保險資金自身迫切的需求。
是以,例如方正集團等企業,現金流極為緊張,經營面臨重大困難,發生危機之時,特殊機會則出現。特殊機會投資通常以債權資産或債權轉化形态(包括物權、股權)出現,是具備下行保護優勢、增值價值凸顯的投資類型,并可以與保險資金其他投資闆塊形成良性互動和支援。
由此,可以看到,基于跨周期、久期豐富、高收益、強化業務協同等特征,“資産荒”環境下,特殊機會投資,為保險資金的配置路徑提供了一種新選擇。平安為方正集團纾困,正是符合上述邏輯。
一場“四赢”的險資纾困樣本
落腳到中國平安參與方正集團的案例中,可以說,這是一例典型的險資纾困案例,更重要的是,這個案例,從共赢角度來解讀,是一場“四赢”的險資纾困樣本。
一是從方正集團角度,經營困難、債務壓頂的困境将得以緩解。根據重整方案,重整主體以除方正微電子全部權益以外的保留資産出資設立新方正集團,整體出售給投資者。“白衣騎士”的出現、新主體的設立,一定程度上,有效整合産業資源,優化資産結構、債務結構、公司治理結構和人員結構,化解債務風險後,将促使方正集團重新走上正軌,更朝着“資産品質優良、公司治理結構完善、具備可持續盈利能力的企業”的目标穩健前行。困難企業脫困,新方正集團“清潔起步”,這也将夯實實體經濟高品質前行的地基。
二是從方正集團債權人角度,債務回收走上正軌、合法權益得以保障。根據最新重整資訊,根據重整主體的債權人對債權清償方案的選擇情況,平安人壽與華發集團(代表珠海國資)将按7:3的比例受讓新方正集團不低于73%的股權,不超過27%的新方正集團股權将抵償給選擇以股抵債受償方案的債權人。也就是說,重整方案将最大化滿足債權人的訴求,債權人可獲得一定程度的債務清償,并在選擇新方正部分股權的情況下,分享新方正後續的發展成果。回收債務的同時,債權人收獲一個穩健的投資項目,這是一個共赢的局面。
三是從政府及社會經濟角度,平穩化解風險,經濟、民生均得以鞏固。方正集團是超大體量的負債企業,若危機沒有得到妥善處理,則其中蘊含的風險并不少,一方面,作為企業,若經營困難将為實體經濟添加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方正集團龐大債務,牽扯衆多機構,存在風險傳導情況;此外,發展多年的方正集團旗下員工數量龐大,牽扯的就業等民生問題并不少。由此,中國平安聯合體的介入,使得上述問題均有了較好解決的契機,解決危機、穩定社會就業及部分優質業務得以重生,這無疑具有重大社會價值。
四是從中國平安角度而言,穩健投資之下,更能促使其在醫療、金融、科技等領域的深化布局。據了解,新方正集團中,醫療健康是核心優勢業務闆塊,旗下北大醫療産業集團有限公司擁有國際一流的醫學品牌, 覆寫了醫療服務、醫藥工業等領域,以“建設國際一流醫院”為使命的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更是集中北大最優質醫療資源的醫院。
“金融是平安的現在時,醫療是平安的未來時。”近年來,中國平安持續推動醫療健康生态圈戰略落地,現有的版圖已涵蓋平安好醫生、平安智慧醫療、平安醫保科技、平安人壽和養老險等12家主體。而此次,參與方正集團重整,平安将獲得最為稀缺且前沿的實體醫院資源。
本文源自藍鲸财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