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紅豆
如何評價金海心? 有人說:她是我最期待上《我是歌手》的歌手。 有人說:她是我記憶中精靈的聲音。 也有人說:她是誰呢?
是的,對于很多90後、00後的朋友來說,“金海心”這個名字實在有些陌生,因為關于她的新聞很少、關于她的綜藝很少,關于她的歌其實也很少。
過去十年,她偶爾複出,更多時間選擇沉寂
她實在太過安靜,以至于我這個80後,有的時候都在想:啊,她是不是早就退出了歌壇了?

沒有了《歌手》的湖南台,有另外一檔音樂節目,叫做《誰是寶藏歌手》。
和《歌手》帶有競技元素和邀請大牌歌手不同,《誰是寶藏歌手》沒有淘汰、沒有排名、可是,很有情懷。
《誰是寶藏歌手》這檔節目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邀請的歌手,都很特别——特别不紅。
“歌紅人不紅”、“人紅沒代表作”,大概就是這些歌手身上的标簽。
于是這樣的一群歌手,在首場節目中,隻能隐去真實姓名,能用符号代替,站在舞台上演唱。
是的,金海心參加了,以()歌手出現在這個舞台上。
可是就算不是以“金海心”這個名字出現那又怎麼樣,當她站在舞台上,唱出第一句“這大街上來來往往的紅男綠女”時,聽過她歌的人瞬間就知道她是誰,而沒有聽過她的歌的人,也一下子被抓住了耳朵。
金海心的聲音一如既往地有辨識度,聲音清脆,甜美抓耳,是那種猶如精靈輕輕飛起的感覺。在舞台上,金海心的狀态很松弛,她唱的人很自在,聽的人,思緒已然飄很遠……
特别是張亞東,在金海心演唱的過程中,你可以看到他很專注、很陶醉,眼神裡更充滿了故事。
是的,當歌聲停止了,記憶卻仿佛洪水般把人吞噬,張亞東眼睛泛着淚光,兩個人彼此相望了很久,似乎一切盡在不言中。
是金海心先開的口:“好感慨吧。”
随後,張亞東用有些顫抖的聲音問她:“你好嗎?”
金海心點了點頭,微笑着說:“我好,你好嗎?”
張亞東也微微笑了,說:“我也很好。沒想到會在這裡見面。”
他們的第一次相遇,應該是金海心的第一張專輯時,因為那是張亞東幫忙制作的。當時他小有名氣的制作人,而她不過是初出茅廬的新人。随後他們也有交集,可是很快也就沒了聯系。
沒想到兜兜轉轉,最後是直接在節目現場見面。
舊相識久别重逢,寥寥數語中似有千言萬語。
張亞東是激動的,以至于明知道這個節目的規矩是沒有揭名之前,不可說出他們的真實姓名,可是張亞東不在乎,即便被罰錢他也要說:“她的名字,叫金海心。”
在《誰是寶藏歌手》中,金海心首場演唱的,就是自己的成名曲:《把耳朵叫醒》。
毫不誇張地說,在二十二年前,這首歌确實很紅。
有多紅?
就是紅到足以把剛出道的金海心送上了2020年春晚的舞台。
金海心的媽媽是音樂老師,姐姐是鋼琴博士,而她自己從小便學長笛。
金海心回憶說,如果不是偶然間被三寶老師聽到了自己唱的小樣,或許畢業後會成為長笛演奏家或者幼稚園老師。
是的,當時三寶聽到她唱歌的小樣,就被驚住了:這樣的人應該去當歌手的呀。
于是在三寶的鼓勵和推薦下,金海心被索尼唱片簽約了。
彼時的樂壇競争十分激烈,五月天、謝霆鋒、張惠妹、樸樹、範曉萱、莫文蔚、羽泉……數不清的華語巨星都在這一年誕生了他們的代表作。
索尼公司當然也看到了這股東風,是以幾乎是以最快的速度,也就是簽約後的四個月,就替金海心發行了首張個人專輯《把耳朵叫醒》。
主打歌《把耳朵叫醒》,還特意找來了台灣地區作詞很厲害的厲曼婷,你可能沒有聽過她的名字,可是應該聽過她寫的歌,例如,張學友的《離人》,周華健的《花心》。
而這首歌作曲人是黃征,就是那個唱“我怎麼才能,登上你的愛情諾曼底”的黃征。
有這個兩個人的黃金護航,在加上金海心慵懶獨特的聲線,讓這首歌一炮而紅。
而金海心,也在出道一年後,拿下了“華語榜中榜”最佳新人獎、“華夏金曲榜”最佳新人獎,幾乎包圓了那一年的新人獎。
一年後,李小璐和任泉主演的《都是天使惹的禍》火遍全國,成了偶像劇的鼻祖。
可是你們知道嗎?比電視劇更火的是劇中片頭曲——《那麼驕傲》。
是的,也是由金海心演唱的。
“整晚胡思亂想,夜色真好,讓我睡不着~”
可是說在1999-2001年,金海心的在樂壇中風頭無兩,兩張專輯中無數首金曲,都在那個群星閃耀的年代驕傲地占有一席之地,留下了光芒。
當時不少人覺得,金海心将會是第二個王菲。
後來在2002年,索尼人事變動,加上當時的金海心覺得大公司的運作并不适合内地市場,和公司鬧了沖突。
就在此時,已有葉蓓、樸樹的華納也向她伸出了橄榄枝。于是,她決然換一個環境,跳槽到華納。
可是因為種種原因,金海心的第三張專輯《金海心》,也等了三年才發。
這張專輯曲風豐富,張亞東還把為《海洋館的約會》創作的《悲傷的秋千》給了金海心演唱。
但是好景不長,幾年過後,華納也出現高層變動,藝人的發片計劃就被擱淺了。就這樣,金海心又開始了漫長的等待。
最後金海心也不得不感慨,出道以來看似風光但連連遭遇唱片公司高層變動,“失去的比得到的東西多太多了”。
又過了三年,金海心推出了專輯《獨立日》,此時的她似乎已經淡出了一線女歌手陣營,但是這張《獨立日》,讓人們又發現了這個女孩身上隐藏的“寶藏”——原來她不僅唱得好,還會創作!而且她寫的歌,竟然這麼好聽。
特别是《陽光下的星星》,憂傷旋律和歌詞,打動了無數聽衆,十分耐聽。
仿佛應了這張專輯的名字,金海心逐漸走向了獨立,告别公司,開始個人發展,她的音樂作品越來越少。
與此同時,金海心走走停停、在歌壇再無波瀾,她的名字也逐漸淡出公衆視野。
她最近一次參加節目,應該就是在2016年的時候吧(如果我沒有記錯)。
當時她化名“貓黛琳·赫本”參加《蒙面歌王》的舞台上,其實就算帶着面具,還是很多人一下子就認出了她是誰。
可是她甘之若饴,她就帶着面具唱歌,唱了齊秦、唱了周傑倫、唱了林俊傑,她唱得那麼輕盈,又那麼自由。聽得台下的ella和巫啟賢連連感歎:“很少有女生能把歌唱得這麼潇灑,她好特别。”
當巫啟賢看着她,有點心痛地問:“海心啊,這些年你去哪裡了?”
她隻是淡淡地笑着說:“我喜歡慢節奏的生活,需要學習更多的東西,是以就消失一段時間,像沉澱修煉後,以更出色的姿态回到大家視線裡。”
當節目錄制完畢,大家都覺得金海心這次一定會翻紅了吧。而她本人卻一點都不在乎,反而還默默登出微網誌,留下一句“我可以做任何事,也可以不做任何事。資訊爆炸的時代,更渴望自我藏匿般的存在”,便消失了。
在那之前,我們以為是金海心錯過了發展的黃金期。
此刻想想,何嘗不也是樂壇過錯了一把天使的聲音呢。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我有的時候還是覺得舊歌好聽、舊歌有味道(可能我年紀大了)。
不是說新歌寫不好、也不是說新人唱不好,而是不同年齡層的聽衆,已經有了不同的音樂審美分野。
以前有打歌台、有什麼流行榜什麼都,聽歌的管道和平台比較統一,現在呢?音樂宣傳的管道分散,有的作品僅僅拼接十多秒的片段就莫名其妙地在短視訊平台紅了起來,有的作品呢,卻在大資料裡被快速的過濾掉,進而被埋沒掉。
就如同當年的金海心,在唱片公司的變動中與爆紅機會擦肩而過。
而現實中,确實總有一群音樂人,他們不想被流量裹挾,不想被聽衆定義,他們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認認真真地做音樂,而不是用那些熱燥的音符控制别人的耳朵。
可是,機會呢?
很多人,都沒有這樣的機會。
幸好,如今有了《誰是寶藏歌手》這樣的節目,讓不同的聲音,都有了被聽到的管道;讓那些遺忘的、不曾被提起的名字,都有了被記住的機會。
“公園就要拆去,别拆去記憶”,隻願年月裡聽過的那些好音樂,不會被“拆”走。
十年之後,建立起的公園,能開出更多花。
今日互動:你們還聽過金海心的哪些歌嗎?或者,寶藏歌手裡面你們最喜歡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