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骞出使西域帶回神秘樂器,被我們的鄰國學去,還将其發揚光大

張骞字子文,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在張骞出使西域時,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胡麻等許多中國沒有的物種。其中,還有一樣樂器。更有意思的是,這種樂器在引進我國後,還被我們的鄰國學去,并且将其發揚光大,形成一種重要的音樂文化載體。這種樂器是什麼呢?又被哪個鄰國學去了呢?接下來,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張骞出使西域帶回神秘樂器,被我們的鄰國學去,還将其發揚光大

(本文所有圖檔,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檔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張骞是漢朝皇宮中的郎官,公元前138年,漢武帝為了消滅匈奴,派張骞帶隊,出使西域的大月氏國。張骞從長安出發,曆時13年,兩度出使西域。張骞的出使,不僅打通了聞名後世的“絲綢之路”,更促進了華夏同中亞許多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交流。在文化交流方面,張骞就帶回過一樣樂器,這種樂器就是細腰鼓。

張骞出使西域帶回神秘樂器,被我們的鄰國學去,還将其發揚光大

細腰鼓最早發源于古代印度,印度語叫達馬魯。細腰鼓先是傳到西域,後來,經張骞之手又傳到中國。那細腰鼓長什麼樣呢?今天,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就收藏有一件唐代的陶瓷細腰鼓。這件細腰鼓的整體為一個鼓腔,呈長圓筒形,鼓的兩頭粗,中間腰部細。是以,得名細腰鼓。這件陶瓷細腰鼓鼓長60厘米,鼓面直徑22.2厘米。它通體施有黑釉,上面還有不規則的藍斑,十分漂亮。

張骞出使西域帶回神秘樂器,被我們的鄰國學去,還将其發揚光大

細腰鼓傳入中原之後,很快發展成為樂隊的指揮角色。尤其在漢代以後,細腰鼓很快被發揚光大。是以,在此後許多朝代的壁畫中,都有細腰鼓的圖像,在一些陵墓陪葬的明器中,演奏細腰鼓的樂伎,也成了必不可少的角色。如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和林格爾漢墓的壁畫《樂舞百戲圖》,敦煌莫高窟的第71窟裡的壁畫中,我們都能看到細腰鼓。而在1960年發掘于吐魯番阿斯塔那第336号墓中,就有兩隻泥制的細腰鼓明器。

張骞出使西域帶回神秘樂器,被我們的鄰國學去,還将其發揚光大

細腰鼓不僅在國内很受歡迎,在唐朝時,還吸引了其他國家的目光,甚至被帶到了外國。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高麗和東瀛。細腰鼓傳到高麗,發展成為當地演奏雅樂時不可缺少的樂器——杖鼓,其中鼓的蒙皮為皮革,而且一面大一面小,其中大面要求為白色的生馬皮。不同的鼓面,其演奏方式也不同。通常,大面用左手拍,小面則用鼓槌來敲擊。

張骞出使西域帶回神秘樂器,被我們的鄰國學去,還将其發揚光大

細腰鼓同樣在唐朝時傳到東瀛,同樣一直到今天仍然使用。隻是,傳到東瀛的細腰鼓叫吳鼓。在當地,細腰鼓按照大小共分成一鼓,二鼓,三鼓和四鼓。其中一鼓最小,四鼓最大。演奏方法上,起初是左手拍打鼓面,右手用鼓槌敲擊另一個鼓面。後來,逐漸演變成了隻用右手持鼓槌敲擊,左手則專門握住鼓的繃條。有意思的是,發展到今天,東瀛的二鼓和四鼓都已經失傳,隻剩下一鼓和三鼓。

張骞出使西域帶回神秘樂器,被我們的鄰國學去,還将其發揚光大

鼓是精神的象征,是力量的表現。今天,它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立而完善的鼓文化。而且,中國的鼓呈現出多種多樣的狀态。從形制上,北方多用大鼓,南方多用小型花鼓。而比較有名的,如威風鑼鼓,太平鼓舞,安塞腰鼓等等。相比較而言,細腰鼓因為沒有進一步的發展,故此,表現為一般。可是不管怎樣,細腰鼓作為一種傳承有序,并且極具表現力的樂器,永遠是人類音樂史的重要一環,值得我們卻不斷探索,不斷推廣,并讓這門古老的藝術,重新發揚光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