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究竟什麼是你眼中的上流社會?你有機會進入嗎?

作者:心路獨舞

什麼是上流社會?你有機會進入嗎?

心路獨舞

國内有些人diss海外華人時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成了美國公民又有什麼了不起的,二等公民被人瞧不起,一輩子都進入不了上層社會”。多數情況下對這種靠猜測找自我安慰的說法我會不屑一顧,太閑有心情的時候會怼一句回去,“你做自己國家的公民就敢肯定是一等公民,就能輕易進入上流社會?”真相有時候就這麼簡單和殘酷。

不過且慢,什麼是上流社會呢?

前段時間華人圈子裡有相關的一個讨論,引發了不少人的參與。有的人說,上流社會要有權力或财力,甚至舉例說在上海稅後年收入能拿到100萬rmb的算top 1%,可以算上流社會了;有人馬上反駁說,光有錢不行,還得有地位吧,浙江農村很多土老闆都有這個收入的,哪怕千萬、上億沒有權貴撐腰的話上流社會的邊兒都沾不上,頂多是土豪吧。還有的人用數字說話,上海人口2400多萬,到手年收入100萬最多隻能算top 5%,在上海100萬連上流社會一年的酒錢都不夠,myst一個卡座低消1萬人民币,每個月去5次不算多吧一年60萬沒了,我頓時眼開,原來上流社會還可以用誰叫的小姐比較貴、誰的酒錢比較多來定義的。

很顯然,在權貴社會裡光有錢是不能稱作上流社會的,要有權有勢,掌握社會和自然資源,有能夠翻雲覆雨的人和圈子,如果從這個角度上看,副部級或以上應該算是上流社會了吧。也曾打交道過一些這樣的人,家裡長輩是從延安時代過來的,而下一代屬于各大公司搶着聘去“跟叔叔阿姨吃飯喝茶”就可以拿項目的,但就是這些人,還真不見得有品味也沒有上流的氣場,論談吐還不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知識分子,當然後者一般沒錢,雖可能有上流的語言卻和沒權沒勢,一生是很難和上流有交集的,換句話說,像我們這樣的人,就是不出國在國内發展,一生也很難有機會能所謂上流的。

那麼在美國,是否有上流社會的說法呢?當然有,英文叫upper class,定義是那些擁有最高的社會地位、通常也是社會上最富有并擁有最高政治權利的那些人。如果從這個角度上看的話,上流社會通常指的那些擁有代代相傳的巨額财富的階層,這在20世紀以前尤其是,因為那時的上流社會主要指的是貴族階層,有世襲的貴族頭銜,而不是新貴暴發戶,從這傳統的上流社會定義角度上看,光有錢有勢是不能稱作上流社會的,還要生在這樣的家庭才可以,這意味着任何的移民如果不是在原來國家就“上流”的話,到了美國也不會有什麼改變,用這定義看就連腰包滿滿的臉書創始人小紮都算不上,我們這些新移民就更别想了。

不過多虧現代美國很多關于階層的觀點早就變了,而且所謂傳統的上流階層也不再是主宰美國公共生活的主要群體,相反那些按經典上層定義看隻能算是新貴的“上層中産”(upper-middle class)則更多出現在民主和文化潮流的主宰中心,成了新的“上流”趨勢,根據社會學家 max weber的定義,上層中産指的是那些擁有研究所學生或以上學位受過良好教育、并有舒适收入的階層,如果從這個定義看,我眼前忍不住一亮,難道在美國出身微寒的我不知不覺的已經被“上流”了?于是繼續去搜尋更多有關“上流中産”的定義,不免真的有點小激動,因為著名社會學家dennis gilbert、william thompson、和joseph hickey等都是用收入來定義的,他們估計最高15%收入的群體應該算是“上流中産” ,那麼看看以下的美國人收入統計數字:

究竟什麼是你眼中的上流社會?你有機會進入嗎?

從表中資料上看,前15%收入群體的家庭線是年收入10萬美元,個人收入6.25萬美元, 那麼在美國讀過碩士博士的華人家庭該都是上層中産了吧,嗯,那些diss我們的人該跌眼鏡了吧? 其實對我這樣的普通老百姓來說,在哪裡生活其實不怎麼重要,重要的是能活得舒心一點,最好能活成自己所要的樣子,而這樣子,其實和是否進入上流的關聯不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