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燒賣,是在二十多年前了。從吳江東北角的一個小鄉鎮,來到了繁華熱鬧的盛澤。當年的盛澤,古樸中就已裹挾着光芒,絢麗而耀眼。來不及細賞這份華麗,卻被一籠熱氣騰騰的燒賣給誘惑了。

熱氣騰騰的燒賣
在到盛澤之前,從未見到過燒賣,窮極想象也沒能想出它會是什麼樣的。在一個秋色宜人的早晨,穿街越巷去買早點。路過一家小吃店,裡面顧客盈門,門口的蒸籠上熱氣騰騰。門左邊的黑闆上,赫然寫着“燒賣”二字。這就是聽聞已久的燒賣,于是收腳進屋,準備嘗試一番,有許多人會點一籠燒賣再配一碗小馄饨,也有人就是一籠燒賣配一碗免費的清湯。
燒賣最配馄饨
沒兩分鐘,一籠燒賣到眼前。直徑十寸左右的竹式蒸籠,因經年蒸煮,顔色已呈暗黃。掀開籠蓋,一股熱氣沖鏡而來,頓時迷糊了雙眼。隻隻晶瑩,如玉似雪,像翩然欲飛的蝶兒,又如石榴花兒綻放,讓人不忍下筷。燒賣皮薄如蟬翼,裡面的肉餡隐約可見。正注目中,老闆端來一碗湯,禮貌地招呼:“請慢用。”這一碗湯雖清簡,卻也誘人,裡面浮着幾許金黃的蛋絲,蛋絲極細薄,約摸兩毫米寬,再灑上蔥花點點,黃綠相配,光是色澤就讓胃對這個早晨找到了一個舒适的姿态了。
晶瑩玉潤的燒賣
夾起一隻,輕輕送入口中,湯汁四溢,肥而不膩,鮮美不已。再小嘬一口湯水,潤一潤喉,那真是對腸胃的饋賞了。一頓早餐,熨貼了脾胃,滿足了口福,也開啟了一天的快樂生活。
輕輕一咬,湯汁四溢
盛澤的燒賣,一般都是鮮肉燒賣。考究些的,加入香菇蝦仁,那就更加鮮美了。恰逢春天的時候,做成荠菜鮮肉燒賣,那也是極受大衆歡迎的。現在是太湖蟹上市的時候,講究的還會做蟹黃燒賣。燒賣品種多樣,口味也是層出不窮。
荠菜燒賣
香菇燒賣
蝦仁燒賣
蟹黃燒賣
做燒賣也是頗有講究的。首先擀皮,現在的皮基本都是現買的,其實自己擀皮更佳,皮一定要薄一點。皮薄是首要,餡料是關鍵。制作燒賣的肉餡,與馄饨或團子之類的餡料有所不同。雖然都是肉餡,但在燒賣肉餡之中,必然加入皮凍。聽說這皮凍,是用肉皮熬制而成。選用的肉皮,必定新鮮,且刮去所有肥油部分,隻剩一層薄薄的皮。洗淨後用小火熬煮,煮至肉皮稀軟成透明膏狀,再拌入已剁細的肉糜中。這樣蒸出來的燒賣,肉餡酥軟,自帶湯汁,鮮美無比卻不感覺肥膩。冬天的早晨,來一籠熱氣騰騰的燒賣,總是讓我從心底裡開始暖和起來。夏季的早晨,時光不疾不徐,在路邊涼棚裡,一邊欣賞路上的人來人往,一邊惬意地享受這香氣襲人的燒賣,也是一種不可言說的小确幸。燒賣與四季,也總是相宜的。
擀皮、擀型、放餡、收褶、上鍋蒸、擺盤
吃燒賣,一定要趁熱,最好就在店裡現吃。某天忽然就明白了為什麼稱之為燒賣,一邊蒸一邊賣,倒真就實在。端上來便可舉筷,不怕燙嘴,從籠中移入口中,内部的熱度已悄悄從薄皮中散發了。燒賣一旦涼了,那鮮美之味就流失了一半,肉餡發緊,外皮幹硬,白白浪費了這樣的美食。打包也不是首選,新鮮出爐的燒賣,一旦入得密封的盒子中,溫度雖暫時保持了,但水汽一回落,燒賣就變得爛糟糟的,其味道定然失色不少。
可愛的燒賣
關于燒賣起源,某日特地上網查閱了資料,了解一二。據最早的史料記載:在十四世紀高麗(今北韓)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樸事通》上,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餡稍麥”的記載。該書關于“稍麥”注說是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做“賣”。又雲:“皮薄肉實切碎肉,當頂撮細似線稍系,故曰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如果把這裡“稍麥”的制法和今天的燒賣作一番比較,可知兩者是同一樣東西。到了明清時代,“稍麥”一詞雖仍沿用,但“燒賣”“燒麥”的名稱也出現了,并且以“燒賣”出現得更為頻繁些。
燒賣
在北方,也有一種燒賣,個頭比較大,皮較厚實,裡面的餡一般是糯米飯。糯米拌上紅色肉汁包入燒賣皮中,再上籠蒸,味道跟本地的肉粽味道相差不大。如果說這樣的燒賣是北方的豪爽女子,那盛澤的燒賣顯然屬于煙雨江南裡的小家碧玉。遇上一次,便再難忘懷。
北方燒賣
每有朋友或親戚來盛澤,早餐必邀品嘗盛澤的燒賣,沒有說不好吃的。就連對早餐并無多大興趣的兒子,也總是将燒賣視作首選。
盛澤的燒賣店,從大街到弄堂,從市場到小區,遍布角角落落。有不少裡弄燒賣店,已走過了幾十載,落成了燒賣名店。許多人慕名尋訪,為的是尋訪香氣氤氲裡的那份悠然與酣暢。若是某天逛街逛累了,找一家安靜的燒賣店坐一坐,再叫上一籠剛出爐的燒賣,也是一種極好的享受。而今,燒賣已成為盛澤的一個符号,一種标志性文化。就在前不久,第十九屆盛澤絲綢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之“綢都非遺,盛澤燒賣”品鑒會在盛澤文化中心一樓報告廳舉行,盛澤國小的“紅領巾尋夢南社”小分隊一行五人應邀參加了本次活動。
盛澤國小的學生品鑒燒賣
盛澤國小學子亮相綢都非遺盛澤燒賣微電影首映式
盛澤燒賣,如一張靓麗的名片,傳承了盛澤悠久的文化,也留住了幾代人的鄉愁。
好吃的燒賣
本文作者:楊玲麗
本文編輯:顧曉紅、吳英
圖檔來源:楊玲麗、館藏及網絡
征稿啟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歡吳江通。那麼大膽和我們表白吧!要知道,吳江通更喜歡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體會人生,也可以是尋找鄉愁,記憶曆史!文筆不重要,真實真心就好。自行配圖,特别歡迎。文末請附作者簡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張。一旦錄用,奉上稿酬,雖不高,意很誠,還有你可能喜歡的地情書哦!
請發送至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記得注明姓名和聯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體發表,敬請說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衆号上推送,一律不錄用)。照片請勿插入文中,請單獨發送,謝謝!
由于來稿較多,自投稿之日起兩個月内沒有錄用,作者可自行處置(同一作者單次投稿多篇除外)。
吳江通會給你一個原創平台,讓你展現自己,讓更多的人了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