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經典古曲《十面埋伏》賞析:力拔山兮氣蓋世

作者:上河韓語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樂曲内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

這首樂曲是根據公元前202年楚漢兩方在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進行決戰時,漢軍設下十面埋伏的陣法,進而徹底擊敗楚軍,迫使項羽自刎烏江這一曆史事實加以集中概括譜寫而成的。

垓下決戰是我國曆史上一次有名的戰役。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在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猛烈打擊下,秦王朝宣告滅亡。此時,劉邦的漢軍和項羽的楚軍展開了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鬥争。到公元前202年,楚漢雙方已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戰争,由于西楚霸王項羽驕矜、優柔寡斷而一再坐失良機,錯過了消滅劉邦漢軍的機會,而劉邦卻從幾次全軍覆沒中死裡逃生,而又重整旗鼓。

到垓下決戰時,劉邦以三十萬的絕對優勢兵力包圍了項羽的十萬之衆。深夜,張良吹箫,兵士唱楚歌,使楚軍感到走投無路,迫使項羽率八百騎兵連夜突圍外逃,而漢軍以五千騎兵追擊,最後在烏江邊展開一場決鬥,項羽因寡不敵衆而拔劍自刎,漢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這場古代戰争的激烈戰況,是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音畫。

中國經典古曲《十面埋伏》賞析:力拔山兮氣蓋世

《十面埋伏》最早見于記載的是1818年出版的《華秋蘋琵琶譜》,1895年出版李方園編訂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将它改名為《淮陰平楚》。但這是一首在民間流傳的傳統樂曲。

早在十六世紀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書中就記述了當時琵琶名手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的生動狀況。文中寫出道:"《楚漢一曲》,當其兩軍決鬥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餘騎争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落涕之無從也。其感人如此。"這段文字說明,《十面埋伏》的内容、結構和音樂形象與《楚漢》一曲所描述的大體一緻,證明它的流傳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