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其治理成效不僅關系到鄉村的全面振興,更關系到整個國家的長治久安。面對鄉村治理中的“老大難”問題,金嶺回族鎮找準問題切入口,結合“八小工程”的實施,在“微治理”上下大功夫、深功夫,提高鄉村治理規範化、科學化、精細化水準,走出了一條“三治融合、多元共治”的金嶺路子。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黨的執政根基在基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感覺在基層,國家治理的神經末梢在基層。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牢固是關鍵,“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相對繁雜,特别是新形勢下基層治理面臨着許多新沖突和新問題。金嶺回族鎮轄九村一居,村與村之間地域交叉,村民居住相對集中。受區位因素等影響,安全環保、城鎮管理、沖突化解等社會治理工作面臨諸多壓力和困難。較之城區,鄉鎮社會治理工作碎片化、分散化更為嚴重,長期以來沒有形成适合鎮村社會治理工作的運作機制,雖然投入大量人力,但是成效不明顯,群衆滿意度不高。金嶺是一個有着近千年曆史文化積澱的古鎮,轄區内以“五古”、薛鳳祚故居等為代表的曆史文化遺産豐富,為留住記憶、傳承文化,推動鄉村振興,經調研論證,在規劃保留的老鎮區域啟動民族特色文旅小鎮建設。在此背景下,做好老鎮的治理成為重中之重。金嶺回族鎮轉變治理理念,突出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本着“因地治理、因需治理”的原則,疏通基層社會治理毛細血管,打通落實的“最後一米”。
一、金嶺回族鎮做優鄉村治理主要做法
(一)實施“紅色課堂”工程,強化黨建引領。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鬥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金嶺回族鎮深入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實施“紅色課堂”工程,在全鎮開設“論劍微講堂”“論劍點評會”“頭雁定制課堂”“頭雁模拟課堂”“初心線上課堂”“初心實踐課堂”三類六小課堂,着力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以黨建“繡花針”穿起基層治理服務“千條線”,讓黨建成為引領社會治理的最強動力。截至目前,全鎮已舉辦各類“小課堂”120餘期。一是強化政治引領,緊抓“頭雁”培育,以“論劍”課堂營造比學趕超良好氛圍,實行“初心線上課堂”點對點推送,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學深悟透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學習成效轉化為推進治理現代化的思想武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二是深入聯系群衆,從群衆需求出發,開展志願服務、入戶大走訪等“初心實踐課堂”,連通傾聽群衆心聲的“聽診器”,從群衆的閑話中“聽”到工作的盲點、從群衆的建議中“聽”出進步的空間、從群衆的抱怨中“聽”清存在的短闆,突出問題導向,進而精準施策、靶向攻堅。
(二)推行“巷長制”管理模式,激發自治活力。
良好生态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金嶺回族鎮在環境大整治過程中,聚焦問題補短闆,針對街巷胡同多而窄、治理管護難度大的問題,創新推行“巷長制”管理模式。按照“地域相鄰、人員相親”的原則,劃小街巷管控單元,推動關口前移、觸角延伸、重心下沉,形成全鎮一盤棋、共織一張網的治理局面。通過黨員自薦、民主推薦、支部确定等形式,确定巷長人選,原則上以黨員志願服務為主,打造“黨組織-物業公司-總巷長-巷長”四級管理模式,全鎮51名巷長走馬上任。巷長的職責主要“雙監督”,以道路“九亂”(亂貼、亂挂、亂堆、亂放、亂寫、亂畫、亂搭、亂建、亂設攤點)治理為重點,一是監督村(居)民,每名巷長負責包建2-3條街巷,督導40—50戶村(居)民落實“門前三包”,對住戶環境衛生進行打分評比,排名靠前的發放物質獎勵;二是監督服務外包公司,對道路清掃、道路及綠化帶内是否有白色垃圾、廢棄物等進行巡查,及時向玉禾田環衛人員回報,督促其進行清理。總巷長負責督導巷長,物業公司負責督查總巷長和巷長。村(居)委會嚴抓考核,制定“巡查-回報-協調-處理-督查-考核-銷号”七步管理法,一月一評比、一月一考核、一月一通報,對街巷進行“星級評定”,連續3個月累計得分最高的巷道被評為“季度之星”,其巷長被評為“優秀巷長”,所在街巷授予“五星巷”。巷長制的實施,降低了治理成本,疏通了上下管道,完善了長效機制,促進了資源整合,形成了城鄉環境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
(三)建立智慧監管資訊化平台,推動社會治理智能化、便捷化。
将現代科技與社會治理相融合,建立金嶺回族鎮智慧監管資訊化平台,充分調動黨建、綜治、安監、環保、交通、城管、林業等資訊資源,優化集人、地、物、事、組織于一體的線上治理結構,進一步建立健全職責明确、管理精細、資訊共享、管道暢通、服務有效的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實作對鄉村運作“無死角、無縫隙、多角度、全天候”掌控,推動社會治理邁向智能化、便捷化。同時,注重與鄉村實際相結合,本着經濟實用原則,力求以低成本實作高效化。金嶺回族鎮智慧監管資訊化平台接入190個高清攝像頭、2處制高點監控,設定鎮域内主幹道闆塊、村内道路監管闆塊、鎮域重點部位闆塊、物流停車場闆塊、化工企業闆塊、音柱設施闆塊和人臉識别闆塊7個闆塊,對全鎮16條主幹道、38條村居幹道、排洪溝、垃圾房以及轄區内企業等進行資訊化監管。專人負責智慧監管資訊收集工作,及時發現、回報、交辦資訊,排程相關職能部門第一時間處置,同步跟進督導,為重點要素動态管控、環境整治監管等提供資訊化支撐,形成了統一指揮、聯合執法、關聯治理的新模式。疫情防控期間,在智慧監管資訊化平台設定的疫情防控勸返點闆塊,實時掌握進出車輛、人員聚集情況等,發揮了有效作用,築牢築強了村居“第一道防線”。
(四)因地制宜開展調解工作,夯實法治基礎。
注重提升群衆法治觀念,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沖突靠法”的濃厚氛圍,以“小調解”促進“大和諧”。一是因地制宜,找準着力點。挑選14名政治立場堅定、群衆中有威望、社會正義感強的老黨員、老勞工、老教師、老村民代表、老幹部,成立金嶺回族鎮“五老”志願者服務隊。每月為其發放基本補助60元,以案件調解卷宗為依據發放績效補助,達成書面調解協定的案件每件補助60元,達成書面調解協定并經司法确認的案件每件補助100元。充分發揮“五老”人際關系好、本村情況熟、工作經驗豐富的優勢,利用“土話”“軟話”“硬話”等老百姓自己的語言開展調解工作,已成功調解案件110餘起,走出了一條成本低、效率高、制度全的“民間調解”新路子。二是多元調解,打好組合拳。“五老”志願者既是基層沖突糾紛調解員,也是民情聯絡員。鎮綜治中心在調解工作中,建構了坐診、出診、會診“三位一體”制度,遇到重大沖突糾紛時,邀請派出所、律師事務所等專業力量把脈會商,群策群力解決問題,搭建起“五老志願者—鎮人民調解委員會—司法所—人民法庭”糾紛調解和資訊共享網絡,将人民調解與綜治、信訪、法庭的無縫對接,把“民間調解做大、人民調解做強、司法調解做精”,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沖突不上交”。
(五)建立務實管用、便于監督的《村規民約》,傳播文明新風。
以村規民約為抓手, 以“村言村語”約定行為規範、傳播文明新風。一是增強村規民約的實效性。今年統一啟動村規民約提質普及工程,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行為規範,指導村居建立簡便易行、務實管用、能夠記住、便于監督的《村規民約》,廣泛征求村居民意見,嚴格修訂程式。立足本村、貼近群衆,按照“易記、易懂、易行”的原則,把村規民約與法律法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涵蓋遵規守紀、産業發展、環境保護、村容村貌、社會治安、建房審批、移風易俗、孝敬老人、鄰裡和諧、誠信友善、公益事業、培優家風等方面内容,将“節約用水、門前三包、垃圾分類”等具體事項寫入村規民約。對村民反複醞釀後的修訂條款,用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三字經”“打油詩”等體裁進行再編輯。二是增強村規民約的執行力。發揮支部的上司核心作用和黨員模範帶頭作用,促進村規民約逐漸轉化為村民自覺行動。堅持以教育引導與适當懲罰相結合,明确違約責任:對違反村規民約、造成不良影響的黨員幹部,按相關程式列為不合格黨員并給予相應處置;村民代表、小組長按相關程式取消身份并給予相應處置;一般群衆的形成書面檢讨,在村宣傳欄和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上進行通報,取消家庭戶本年度評獎評優資格,同時不享受本年度村内的各項優惠政策及福利待遇。通過強調規則意識、道德力量,激發村民内在自制力,引導群衆樹立正确的是非觀,自覺遵守公序良俗、抵制歪風邪氣,守法守紀守規矩、立言立德立形象。
二、金嶺回族鎮做優鄉村治理取得的顯著成效
一是實作從無解到有解的轉變。以“小切口”撬動鄉村治理的大格局,走出了“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管用”的困境。金嶺回族鎮将治理觸角延伸至街頭巷尾,充分發揮群衆主體作用,實作環境整治難點從“無解”到“有解”。比如村(居)委會與每一位村(居)民都簽訂了“門前三包”責任書,巷長考核住戶,分數高的戶有獎勵,低的有處罰,讓平時不講究衛生的戶也有了壓力,讓環境整治成為每個戶的“家務事”。
二是實作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金嶺回族鎮鄉村治理的探索,通過治理單元下沉、修訂實施村規民約等手段,充分調動群衆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積極性,讓“村細胞”活起來,彙聚了“共”的力量,取得“治”的效果,推進建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
三是實作從相加到相融的轉變。金嶺回族鎮鄉村治理注重發揮自治、法治、德治不同的功效,以黨建引領推進“三治融合”,使得法治思維漸入人心,道德風尚逐漸形成,自治活力得到釋放,黨群關系更加密切,調動多方參與共建共治,達到了1+1>2的治理效果,為推進鄉村振興、實作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有益嘗試。
作者:崔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