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餘慶縣志》記載,在清代,餘慶縣共出了六名進士,他們是:
毛萬侯,科分失考,特受楚雄府;毛有信,嘉慶已巳科進士,廣西天河縣知縣;毛有猷,嘉慶庚辰進士,陝西泾陽縣知縣;張象乾,嘉慶甲戌科進士,雲南知縣;歐陽廷景,鹹豐癸醜科進士,點主事,官廣西陽朔縣知縣;餘濤,光緒丁醜科中一百四十三名,任貴陽府學教授。
可是,在著名文史專家汪毅夫、厐思純及遵義市方志辦分别輯錄的《清代貴州的文進士》《明清貴州700進士》《遵義宋、明、清80進士錄》中,餘慶清代進士隻有毛有信、張象乾、歐陽廷景、餘焘4人,沒有毛萬侯、毛有猷2人。
清代餘慶縣考中的進士到底是6名還是4名?毛萬侯、毛有猷是餘慶人嗎?清代貴州籍進士名單中,有沒有毛萬侯、毛有猷二人呢?作為餘慶人,很有必要弄清這些問題。
餘慶最早的縣志即《康熙·餘慶縣志》,成書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在其關于舉人、貢生的記載中有這樣一條:毛邑,字萬侯,康熙甲午科中式第二十八名,平越縣學,揀選知縣。
餘慶縣的第二部縣志為《光緒·餘慶縣志》,是晚清貢生湯鑒盤于光緒三十年(1908年)完成的手抄本。該書關于舉人、進士的記載是雜揉在“選舉”條目中的。讀完整個條目,發現其所錄進士亦為6名,分别是:
毛邑,康熙甲午科第二十八名,平越縣學,丁未進士;
毛有信,嘉慶十三年戊辰思科,已巳科進士,官廣西天河縣知縣;
張象乾,嘉慶十八年癸酉科中,甲戌進士,雲南知縣;
毛有猷,嘉慶二十一年丙子科中,庚辰進士,陝西泾陽縣知縣;
歐陽廷景,道光二十六丙午科中二十九名,鹹豐癸醜進士,欽點兵部主事,廣西陽朔縣知縣。
餘焘,同治六年丁卯科中一百零五名(補行三科)。光緒丁醜會試,中一百四十二名進士。任貴陽府學教授(鹹豐辛酉拔貢)。
上述兩部志書,都提到毛邑于康熙五十三年即1714年中貴州鄉試第二十八名,且中舉前就讀于平越縣學,而《清光緒·餘慶縣志》還補充了其為“丁未進士”。此外,後一部志書還有了毛有猷記載:清嘉慶二十一年丙子科中舉,庚辰年考取進士,官陝西泾陽縣知縣。
順着《光緒·餘慶縣志》提供的毛有猷的線索,我們在《泾陽縣志》找到了這樣的記載:“毛有猷,餘慶進士,性敏果斷,廉靜自守,尊賢禮士。殁之日,清貧如寒素,紳民醵金助赙,柩始還鄉。”
毛姓在餘慶屬于大姓望族。據史記載,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南京鳳翔人毛巴随楊端入播平南诏之亂,因功授忠翊校慰,世守餘慶。随後,其地或為土知州或長官司,均為毛巴後人掌控。直到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改土歸流”,合餘慶、白泥兩長官司設餘慶縣,毛氏土司長官才改為土縣丞并沿襲到清未。因涉及到的兩人都姓毛,很容易讓人朝着他們可能系餘慶長官司長官後人這個方向去想。果然,《 餘慶毛氏文史資料》及餘慶長官司長官毛氏後人的家譜中,均有毛邑、毛有猷二人的記載:
毛邑,原名毛之邑,字萬候,出生于今餘慶縣敖溪鎮,系餘慶土縣丞毛之瑞之弟。毛邑自幼聰明過人,天賦極高,在平越縣學讀書,博聞強記,尤善詩文,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甲午科鄉試舉人,後揀選知縣。雍正五年(1727年)丁未科殿試中三甲第93名。雍正十三年(1735年),出任山東章丘縣知縣,有政聲,後升雲南楚雄府知府。
毛有猷,字壯其,号觀鴻,一字念庵,出生于今餘慶縣松煙鎮三字壩。嘉慶二十一年丙子科(1816)舉人,嘉慶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三甲21名進士。道光三年至道光九年任陝西神木縣知縣,道光十二年任陝西泾陽縣知縣。他辦事果斷,廉潔自律,甘于清貧,深得當地紳民愛戴。道光十三年在泾陽知縣任上去世時,竟一貧如洗,無錢返鄉。當地紳民自發籌集資金,其靈柩才得以傳回家鄉餘慶。
毛有猷與嘉慶十四年己巳恩科(1809)中進士的毛有信是親兄弟。毛有信、毛有猷是餘慶曆史上唯一的一對兄弟進士。
綜上所述,毛邑(毛萬侯)、毛有猷确為清代進士且都是餘慶人。
那麼,在《清代貴州的文進士》《明清貴州700進士》裡有沒有毛邑(毛萬侯)、毛有猷二人呢?有的。
在《清代貴州的文進士》中,毛邑為雍正五年丁未(1727)科三甲93名。與他同時中榜的還有:安化人郭石渠,三甲70名;貴築人包祚永三甲85名;黃平人李運升,三甲88名;遵義人羅彌高三甲136名。毛有猷呢,為嘉慶二十五年庚辰(1820)科三甲21名。與他同科中榜的有貴築人周濤, 二甲56名;貴築人周景,二甲82名;貴築人李泰交, 二甲90名;清平人劉蔭棠, 三甲24名;普定人袁文祥, 三甲58名;修文人周際铨, 三甲97名;開泰人曾統一, 三甲98名;遵義人李榮,三甲131名。隻是在該文中,毛邑、毛有猷都被看成是“平越”人。
在《明清貴州700進士》裡,進士的排名先以縣(州)分類,再按中榜的科别排列。毛邑、毛有猷二人的名字出現在福泉縣的進士名單裡。毛邑:雍正五年(1727年)丁未科進士,三甲九十三名,官知縣;毛有猷:字壯其,号觀鴻,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庚辰科進士,三甲二十一名。官陝西興平知縣。
為什麼《清代貴州的文進士》《明清貴州700進士》《遵義宋、明、清80進士錄》甚至《貴州通志》等,把毛邑(毛萬侯)、毛有猷看着平越人、平越縣人、福泉縣人了呢?主要原因在于:曆史上,餘慶縣與平越軍民府、平越府、平越直隸州之間有着長達310餘年的行政隸屬關系;平越衛、平越縣與餘慶縣雖然不搭界,其間還隔着黃平州、甕安縣,但在長達192年的時光中,它們都同為“平越軍民府”、“平越府”管轄下的行政區。輯錄相關史料的人對此不了解或者了解不深,未細究前人所言“平越”與“平越縣”、“福泉縣”的差別,見到“平越”二字就盡力的往平越縣”、“福泉縣”上靠。
據《平越州志》《福泉縣志》等記載:平越,秦屬黔中郡,漢屬牂柯郡,唐屬播州郡。宋屬夜郎郡。元設平月長官司。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平月長官司為平越安撫司。十四年(公元1381年)設平越衛,次年設定平越防守幹戶所。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又改為軍民指揮使司;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原本隸屬四川的播州宣慰使楊應龍造反被平定後,朝廷實施“改土歸流”,将昔日的播州之地一分為二,分别設立遵義、平越兩軍民府,分别隸屬四川、貴州兩省管理。此時的平越軍民府領黃平、甕安、餘慶、湄潭4州縣,平越、興隆、新添3衛,黃平千戶所及楊義、新添、丹平、丹行、凱裡5長官司和高坪、中坪二司四牌地。清康熙六年(1665年 ) ,撤平越衛設平越縣,這時的平越軍民府轄1州4縣,即黃平州和甕安、餘慶、湄潭、平越4縣。康熙二十六年,平越軍民府改為平越府。嘉慶三年(1792),平越府被改為平越直隸州,裁平越縣,縣署人員被調往新設定的興義縣。此時的平越直隸州領甕安、餘慶、湄潭3縣及楊義、高坪、中坪3長官司。同治年間,平越直隸州領甕安、餘慶、湄潭3縣及親轄附廓地區。
民國三年(1914),裁平越直隸州,以原親轄附廓地區設平越縣,甕安、餘慶、湄潭及平越縣一并劃屬黔中道管理。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貴州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平越,轄平越、貴定、麻江、餘慶、甕安、爐山6縣。時隔一年,專署便移駐鎮遠。此後,平越縣設4鎮9鄉沿襲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3年7月,平越縣更名為福泉縣,新改縣名以縣城名勝福泉山并有"福泉"而得名。而餘慶縣自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劃給貴州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鎮遠專署後,又于1956年4月劃歸遵義專署。
自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起到民國三年(1914)的314年間,餘慶屬于平越軍民府、平越府、平越直隸州管轄的一個縣。在此期間,餘慶人走出本府、州後,大多會說自己是“平越”人,就如今天餘慶人到了北京、上海、廣東甚至重慶,說自己是遵義人一樣自然。對于像毛邑這樣在外做官的餘慶人,中舉前曾就讀于平越縣學,更容易被當着“平越縣”人了。
據此,《清代貴州的文進士》《貴州通志》等把毛邑、毛有猷二人說成是“平越”人并無不妥,可是若将其歸結了“平越縣”、"福泉"縣人就當是一種知識性錯誤了。
“平越縣”系清康熙六年(1665年 ) 改平越衛而設立的,嘉慶三年(1792)被裁除,直到民國三年(1914)才恢複。毛邑具體生卒年不詳,但我們可以推算出他生活于康熙、乾隆年間。在這個時段裡,無論是平越衛、還是平越縣與餘慶縣都不搭界,且毛邑在平越縣學中舉的時間與《康熙·餘慶縣志》成書就四年左右時間,編纂錯把本屬于平越衛、平越縣的舉人算在自己名下的可能性極小。而毛有猷系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中舉,庚辰即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中進士。若說其為“平越縣”人就有點荒唐了,因為他中進士前後的120多年間,“平越縣”根本就不存在。至于說“福泉縣”,那就更不對了,因為“福泉”作為縣名使用,系1953年的事情。
至此,有必要對清代餘慶縣的六名進士作進一步梳理。
毛邑,字萬侯,出生于今敖溪鎮。平越縣學秀才,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中貴州鄉試28名。随後參加康熙五十四(公元1715年)、康熙五十七(公元1718年)兩次進士未中,後揀選知縣候補。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殿試三甲93名,曾官山東章丘縣知縣、雲南楚雄府知府等。
毛有信,字心一,出生于今松煙鎮。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思科舉人,十四年(1809)殿試三甲69名,曆任廣西天河縣知縣,陝西米脂縣知縣等。
張象乾,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中舉,十九年(公元1814年) 殿試二甲80名,官雲南知縣。
毛有猷,字壯其,号觀鴻,一字念庵,出生于松煙鎮,系進士毛有信親弟弟。嘉慶二十一年丙子科(1816)舉人,嘉慶二十五年(1820)殿試三甲21名。曾任陝西興平、神木、泾陽等地知縣。
歐陽廷景,出生于今白泥鎮新寨村。道光二十六(公元1846年)中鄉試29名,鹹豐三年(1853)殿試第三甲第50名。到兵部見習主事三年,後選福建莆田知縣,因親老請求改選廣西永福,實際到任之地為陽朔。
餘焘,字叔宜,号照堂,出生于今子營街道辦餘家巷。鹹豐十一年(1861年)拔貢。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同治帝恩準增加貴州此前因少數民族起義而停考的乙卯、戊午兩科名額,錄取名額大幅度增加,餘焘以105名中舉。光緒三年(1877年)殿試三甲169名,曾任貴陽府學教授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