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鎮和明代宗朱祁钰是倆兄弟,兩人雖說是同父異母兄弟,但是彼此之間的信任感和默契度都是非常高的;朱祁鎮少年繼位,而朱祁钰成為“郕”王;一個君王,一個親王,不過兩人依舊是不分彼此,朱祁鎮出京巡遊時,京城大小事務往往會交給“郕”王來打理,久而久之,“郕”王開始在朝中擁有了一定的威望和号召力。

不過英宗朱祁鎮是嫡子,“郕”王朱祁钰是庶子,嫡庶之分,在皇位嫡長子繼承制的傳統思想中,也使得兩人的人生走向不同,“郕”王對于自己庶子身份很自卑,他從未眼饞宮殿那尊龍椅,朱祁钰認為不被哥哥朱祁鎮猜忌就實屬萬幸了,但是有時人生偏偏就是這麼戲劇性,牢牢把握皇位的人,因為一些事件而痛失民心,而一直沒有想過坐上皇位,卻被推上了九五之尊。本篇文章,講述一下明英宗朱祁鎮與明代宗朱祁钰那些恩怨情仇。
自從朱元璋開始,就定下了“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以及“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大明帝國是何等剛強、驕傲、自豪,但土木堡之變卻一直是大明的一個恥辱,大明王朝積攢近百年的國家精銳部隊,竟然在土木堡一帶被北方遊牧民族來個徹底圍殲,精銳盡失這還不算什麼,最為關鍵的是大明天子(朱祁鎮)也被遊牧民族給擄走。
在古代王朝,天子就相當于百姓的君父,君父被擄走并百般羞辱,這對大明的百姓而言是何等的屈辱,這絕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北京保衛戰中,大明軍隊的士氣很明顯的受到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壓制,而壓制的主要方法就是羞辱明英宗朱祁鎮。
面對如此情形,大明朝廷開始讨論,如何解決這次事件?而朝中一些大臣認為:“此刻瓦剌軍隊勢強,應立即遷都做好打算。”而支援開戰的大臣們認為:“大明不可重蹈南宋的遺憾,應該戰到最後。”朝堂上雙方争吵得臉紅耳赤,彼此都有自己的見解。
這時候,于謙主動站了出來,他堅定地認為大明不可遷都,一旦遷都南方,根據曆史經驗,北方一定守不住。在于謙的堅持下,大明王朝決定死守皇都,在上内閣官員的支援下,于謙被火速提升為兵部尚書,由他來負責北京保衛戰的軍事行動。
于謙掌握兵權後,他需要處理的就是君主的問題,就是統帥問題,畢竟國不可一日無主,軍中必須由統帥坐鎮;被擄走的英宗一時半會是回不來北京,那麼要穩住京城的局勢,就需要扶持新皇帝,不然這會影響到北京保衛戰的士氣發展。
于是内閣一幹官員進見孫太後,内閣首輔等人把目前的處境和無帝的弊端,告訴孫太後,孫太後思考許久,提出一個要求:“朱見深(朱祁鎮的兒子)必須為太子。”内閣官員等人答應,接下來就是去做“郕”王的說服。
原本以為朱祁钰會很樂意接受皇位,但朱祁钰一聽要自己接替皇位就堅決推辭,他的理由是自己是臣,哥哥是君,哥哥還安康,自己怎麼能夠奪哥哥的位置;朱祁钰的态度影響着大明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内閣官員們苦勸許久依舊效果平平,最終隻能請出孫太後來勸說,後來曆經一系列風波,朱祁钰最終答應了繼承皇位,同時也答應立朱見深為太子,于是大明皇帝變成了朱祁钰。
朱祁钰登基為帝,年号景泰;他上位後第一件事,就是下诏書指令各地的邊關守将不可以聽信瓦剌的借口;而瓦剌人原本就想着用大明皇帝的名頭來騙錢騙糧,不過各地的邊關都把城門封的嚴嚴實實,最終瓦剌大軍來回折騰幾次都一無所得。
瓦剌首領也先氣的要殺掉朱祁鎮,最終還是在弟弟的奉勸下,也先才忍下心中的怒火沒殺朱祁鎮,瓦剌大軍開始整合軍隊開始奔向北京,他們認為隻要北京一淪陷,那麼大明就基本上完蛋了;不過當瓦剌大軍來到大明北京城門口時,他們看到的是一片浩浩蕩蕩的大明軍旗,而北京城門口上站着一片一片的士卒,也先十分的奇怪,大明的精銳不就已經被擊敗了,這怎麼還有如此多是軍隊。
其實北京的這些明軍隊,是于謙火速調集周邊的備倭兵前來勤王的,不僅如此,北京周邊被于謙下令挖了無數個壕溝和絆馬栓,而城門上的大炮也是齊刷刷地對準城外,這時候的明朝京城武裝到牙齒,真正做到固若金湯。
瓦剌大軍最初不信這個邪,他們開始進行多輪攻城戰,但是幾輪下來,瓦剌大軍橫屍遍野,而明軍由于戰術得當,傷亡幾乎忽略不計,這使得也先血氣上腦,他情緒激動的指令讓所有大軍強攻,然而,這次聲勢浩大的進攻也并沒有讨到任何的好處,甚至陣亡更加厲害。
氣急敗壞之下,也先讓人把明英宗帶出來用繩子捆住他的手,然後把他脫光,讓部下去逗玩他;大明皇帝被遊牧民族羞辱,無數的大明軍士十分的悲痛,士氣下落極快。于謙看到這個問題,迅速上報給代宗朱祁钰,而沒等一個時辰,明代宗朱祁钰一身戎裝的走上了北京城牆,他巡視城牆的每一個角落,他的到來讓士氣低落的明軍開始士氣高漲。
而明代宗對話瓦剌,他呼道:“瓦剌投降歸還皇帝,大明将免爾等一死,瓦剌不降,大明将斬殺你們于北京城下。”這句話雖然對振奮士氣很有幫助,但對明英宗卻是十分危險,或許這是朱祁钰的小心思,也或許他單純地認為大明就應該硬氣、有血性。
最終瓦剌拿朱祁鎮要挾大明不成,在損失巨大的情況下,無奈從大明京城退兵,而明英宗朱祁鎮又被他們帶回到了瓦剌;大明朝廷又恢複了和平安定。
明代宗朱祁钰在任期間大多數政見和措施,都是非常到位和優秀的,但是他這一生太過執着兩件事,這兩件事他沒有處理好,直接導緻事情發酵後,明代宗朱祁钰無法挽回局勢。這兩件事,一件就是對待歸來的明英宗朱祁鎮。另一件,就是廢除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而執着的要立自己兒子朱見濟。那麼這兩件事的錯誤點到底在哪裡呢?
瓦剌也先,已經看出了英宗對瓦剌沒有任何用處了,他原本是打算殺掉英宗;不過瓦剌帳下的謀士告訴他:“殺掉他太過可惜,還不如放他回去,讓他去和大明皇帝鬥争,削弱明朝實力”瓦剌也先一想也是十分有道理,如今的大明成為瓦剌的最大威脅,如果自己放朱祁鎮回去,那麼他還能夠攪動大明的政治局勢。
又或者,朱祁鎮掌握皇位後,那麼對瓦剌也是利大于弊,如果真殺了朱祁鎮那就徹底和大明王朝結下了梁子,成為其死敵,這是也先不願意看到的,況且,朱祁鎮在瓦剌的一年,與也先建立了良好的私人感情,總之,朱祁鎮最終安全地回到了大明王朝。
不過此時的朱祁鎮,對當帝王已經失去了興趣,甚至他覺得自己無顔面對列祖列宗;但是朱祁鎮的歸來卻讓朱祁钰陷入了困境,首先自己不可能讓出皇位,但如果不妥善處理好朱祁鎮,那麼朝中的大臣都會認為自己忘恩負義,于是朱祁钰就搞了一出禅讓儀式,他主動把皇位交還給哥哥朱祁鎮。
但是明眼人都明白,就算朱祁钰肯,大明百姓和官員們是不肯的,一個被遊牧民族給擄走的皇帝,誰能夠相信他?朱祁鎮自己也明白現在的處境,幾次禅讓儀式,朱祁鎮堅決地将皇位推給弟弟;但是按道理來講,朱祁鎮做得已經很好的,那麼朱祁钰是不是也應該讓哥哥過得舒服點。
然而,朱祁鎮的生活反而被監禁起來,他入住的南宮,周邊的樹木都被砍光(害怕其逃跑),并且軍隊把這裡防守的嚴嚴實實,甚至朱祁鎮的日常生活都成問題,一時間不得不靠錢皇後作女紅,換得生活費,勉強度日,朱祁鎮住進這裡,就感覺到一種羞辱和嘲諷,同時心裡也埋下了一顆仇恨的種子。
明代宗一直想立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但當時孫太後和内閣都要求必須立朱見深;于是朱祁钰就和朝臣、宦官們開始了換儲的一系列努力,雖然說自己也差點成功,但是天不遂人願,朱見濟還沒當上太子就病逝了,朱祁钰整個人都垮了,不過因為這件事,朱祁钰徹底失去了人心。
朱祁钰在失去兒子後,悲憤之下感染了重病,于是一些大臣們就開始把目光看向了南宮的那位先帝,石亨是個投機分子,他借着探望的機會看到了代宗病況十分嚴重,于是他就聯合了幾個同僚開始迎接朱祁鎮奪權。
奪門之變進行的十分的順利,基本上錦衣衛、軍隊都沒有插手,他們也認為,不管誰成為皇帝都是朱家的子嗣,他們效忠就行了,于是奪門之變就這麼輕而易舉的完成了。
而大臣們對昨晚的事情一無所知,他們準備上早朝,但是走到大殿就聽到了徐有貞的大喊“太上皇複位了!”這聲吼把大臣們的困意都給驅散了,大臣們趕緊進殿朝拜。而下朝後,朱祁鎮來到弟弟朱祁钰病榻前,明史上的記載,朱祁鎮隻是和朱祁钰說了一些話,之後朱祁鎮就把他監禁起來,直到朱祁钰後來病死,兩人的恩怨情仇才正式結束。
朱祁钰一直小心翼翼,對于皇權從來不敢奢望,一直做好自己是臣弟,是臣子的角色;然而,當朱祁鎮被俘後,國不可一日無主,朱祁钰被推上了政治的舞台,此時的朱祁钰,或者真的是為大明而努力的,正是朱祁钰和于謙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成功,才挽救了大明江山,避免了再一次“靖康之難”,避免了割據江山。
朱祁钰對大明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權力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權力欲望本來不大的朱祁钰,在嘗到甜頭後,就打起了皇位的主意,雖然他已經是皇帝,但哥哥的存在一直是個威脅,而朱見深還是太子,于是,朱祁钰就铤而走險,為了權力而忘記了親情;這兩個錯誤也導緻他失去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