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廷黻29歲時赴南開任教,六年内發表的論文在學界反響頗大,實屬冉冉升起的明星。當時羅家倫執掌清華,準備打造一支“文科航母”與北大相抗衡。所謂“航母”,無非廣攬名師,形成規模優勢,而帶頭人則顯得愈發重要。放眼國内,羅家倫認定年僅35歲的蔣廷黻獨堪此任,于是親赴南開挖牆腳。蔣廷黻在南開幹得好好的,不想離開天津,無奈羅家倫“賴功”一流,坐着不走,整整熬了一夜。蔣廷黻終究拗不過,答應赴清華任教。

後來,羅家倫更是不惜開罪德高望重的中國史大家、自己的恩師朱希祖,将系主任一職讓與初來乍到的蔣廷黻。蔣廷黻亦不負重托,在人才延攬方面費盡心思,羅織了一批成就卓著的學者,使清華曆史系成為海内一流的學系。
若蔣廷黻算被“生拉硬拽”到清華,蕭公權調任東北大學則屬兩相情願。初來南開,蕭公權頗感惬意,讀書之餘深享交友之樂。他與幾個同仁将學校百樹村10号房改造成教員俱樂部,晚飯後,大家随意去那裡喝咖啡、談天、遊戲,玩一個小時左右,盡興而返。
然而不到三年,沖突接踵而至。先是教學任務過重,接着是學校在加薪事件上略有不公,部分教授心寒,蕭公權萌生退意。恰好東北大學來天津延聘教授,蕭公權就在“被挖”之列,且他也有“到關外走走”之意,于是一拍即合。隻是東北大學過于衙門化,蕭公權受不了,一年後接過了燕京大學抛來的橄榄枝。
也有“退避三舍”型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在東北大學教書時,名譽校長乃少帥張學良。張學良見到林徽因,頓時傾慕不已,囑咐手下向她緻意,請她做家庭教師。二人本就屬于不同的世界,奉系少帥自然非民國女神的菜,林徽因婉言謝絕。等到學期結束,林徽因立即同丈夫離開東北,被北平中國營造學社挖走。
高校聘教授自然是為了教書育人、繁榮學術,但高校亦是江湖,派系林立、紛争不已,有時上司挖人難免帶有幾分平衡校内勢力的考慮。
民國初年,北大桐城派把持一時。為打擊此勢力,北大校長何燏時從教育部挖來朱希祖,其後朱希祖利用同門情誼,陸續将沈兼士、錢玄同、黃侃諸人聘至北大,章門弟子齊聚,将桐城派的影響一掃而空。隻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五四運動後,以胡适為代表的新文化人漸成規模,呈“取章門而代之”的勢頭,朱希祖的處境便異常尴尬。1930年底,北大史學系學生掀起要求朱希祖辭職的風潮,迫于無奈,他隻得請辭。
落魄失意之際,朱希祖曾經的學生、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負責人傅斯年伸出援手,力邀他加盟史語所、擔任專任研究員,條件是他必須完全與北大脫離關系,但朱希祖對北大仍有感情,于是保留一個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導師的虛銜。傅斯年不依不饒,稱朱希祖未踐前諾,将其轉為特約研究員,這相當于宣布朱希祖并非史語所的正式人員。而此時朱希祖一沒在北大複職,二沒再去清華大學、輔仁大學兼職,三沒收到史語所的正式聘書,算是下崗了。其實傅斯年将朱希祖挖過來,本意在于徹底肅清章門弟子在北大文科的勢力,怎能容忍他同北大留有一絲聯系?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王學斌 來源|《百家講壇》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