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絕句結尾十六法(十二)

絕句結尾十六法(十二)

作者 | 夢欣 編輯 | 章雪芳

(12)白描形象,留侍品味

有時,詩人在絕句結尾時,用一種白描手法,畫出一個具體形象,或刻畫一個具體細節,留待讀者自已去欣賞和品味,而詩人暗藏的情感,也有賴于讀者在欣賞和品味中自行領會,這種結尾技巧就是白描作結。

且看元稹《行宮》: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此詩先寫行宮的荒涼,所見者隻有寂寞宮花和白發宮女,時局盛衰無常,往事不堪回首,傷感氣氛已躍然紙上。水到渠成,也許,詩人要借景抒情來收結了。不料,結句卻隻刻畫了宮女“說玄宗”的動作态就擱筆了。宮女說玄宗什麼呢?詩人不露口風,有意留侍讀者自已去品味、思考。“閑坐說玄宗”,“說”字是關健字眼,隻一“說”字便已包蘊無限,盛衰之傷與懷舊之感盡已托寓其中,令人惕然警省。可見用白描手法作結,不發議論,勝似議論,不抒情懷,也能黯然動人。

絕句結尾十六法(十二)

再看劉禹錫的《和樂天春詞》: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蜒飛上玉搔頭。

此詩寫大好春光中少婦之寂寞愁思,結句用的也是白描手法,刻畫一隻飛來的蜻蜒站立在少婦精心打扮的發型玉簪上這一細節,其潛台詞是:這少婦見花陷入沉思,竟凝立如癡,乃至蜻蜓猖狂地飛立其頭上尤未察覺。可見用細節結尾,也頗令人玩味。

絕句結尾十六法(十二)

宋人絕句也常有人用此白描手法結尾。比如,孔平仲的《禾熟》:

百裡西風禾黍香,鳴泉落窦谷登場。

老牛粗了耕耘債,齧草坡頭卧夕陽。

結句白描的形象是一頭老牛,耕耘完了正躺在夕照的山坡上嚼着草,那是牛嗎?是,但也當是詩人的寄托,有得尋味。張舜民也寫過一首可畫成傍晚牧歸圖的七絕《村居》:

水繞陂田竹澆籬,榆錢落盡槿花稀。

夕陽牛背無人卧,帶得寒鴉兩兩歸。

結句白描的形象也是牛,一隻烏鴉歇落在牛背上與牛雙雙歸來。“牛帶寒鴉”,意味着這不諧調的配合成了牛無可奈何的歸宿,帶出一種隻能聽任自然的資訊,這一結尾也就蘊含着一種淡漠的惆怅。

再來看看當代詩人的幾首以白描形象收結的佳作。

河北詩人魏新河有一首絕句《歌西湖》,詩曰:

瞥眼西湖十二橋,錢江隻比樹梢高。

世間高下原無定,木末徐徐到我腰。

這是一首遊曆詩。此詩作者有一小段文字說明:自虎跑登玉皇山,林木翳日,落葉滿徑。絕頂左西湖而右錢江,皆出于樹梢之上,而四周山頂皆在袖底矣。其實,這段文字正是此詩吟詠起興之景象,也可不寫。樹梢高于山頂,西湖和錢江高于樹梢,這是觀看角度及所在位置造成的奇特現象。詩人從這一奇特景象聯想到人世間的事情,感慨良多,于是說出了“世間高下原無定”的創見,正待議論一番,把自己的情感帶将出來。不料,狡猾的詩人卻把議論打住,隻用畫筆白描一幅樹梢隻及“我腰”的景象,而所有的情感也就隐入這一幅景象之中。詩人的發現和見解,來自眼前的景觀,不把議論窮盡而引導讀者自行觀察進而領會作者的思想境界,這是比較高明的寫法。

絕句結尾十六法(十二)

江蘇詩人韓盛理有一首稱譽農民為掌握農業新科技擠時間到技校上夜課學習的絕句,題目就叫《農民技校》,詩曰:

新月含羞柳上藏,農民技校夜輝煌。

阿嬌賣菜歸來晚,一嘴饅頭進課堂。

一嘴饅頭進課堂,這也是白描之筆,一位農村婦女風風火火迫切求學的形象躍然紙上。而詩人通過對這一形象的渲染,也就抒發了對農村新風尚的贊賞和頌揚,真情隐于字裡行間。

湖南詩人蔣昌典有一首絕句《農家即景》,也善于捕捉現實生活中具有時代特色的全新氣息。其詩曰:

歸來舊燕有新愁,不見茅檐見彩樓。

三匝繞梁終辨認,鋤筐仍挂粉牆頭。

這詩寫現時農家的變化。随着城市化浪潮的泛起,随着經濟生活條件的改善,農家紛紛告别以往田頭蓋屋、分散獨居、由石頭房茅草屋到簡陋平房的居住環境,向城鎮化、集約化、勻整化、洋樓化的方向過渡,一些農家已轉向辦企業、跑運輸、外出打工而将農田交給專業戶耕種,這些不再從事農業的農戶已将鋤筐挂起、手腳洗淨,而住進新蓋的“彩樓”裡。這種景象,這種變化,相信經常在鄉下行走的人們都可以看到。正是這種人們熟視無睹的新風尚被詩人敏銳的目光所聚焦,于是便有了一首佳作寫出來。仔細琢磨這首絕句,構思的精巧全在于結句。“鋤筐仍挂粉牆頭”也是白描之景象,有此一幅畫面,所有的感慨和驚歎就可省下了。

筆者《西塘絕句十六首》之十五,結句用的也是白描之筆,試讀之看效果如何,詩曰:

秋來為客宿民居,枕水聽濤兼賞魚。

莫道西塘無豔景,浣紗少女正相噓。

這些個在屋後河埠提水和洗衣物的多是開客棧及做小生意的外來妹,但有了她們的身影,這古老的水鄉才有了先前的那份生氣,這當然也是水鄉豔景之一。白描的形象也是帶上了觀察者的情感的,但卻是需要仔細揣摩才可以觸摸得到。

絕句結尾十六法(十二)
絕句結尾十六法(十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