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所有關于家鄉的記憶都藏在清晨狹小的巷子裡。一人,一擔,泗粉,爐鍋。一個忙碌的身影從容地穿過家家戶戶門前的小路,幾個歲月,就這樣重複。

泗粉,是莆田古已有之的小吃,也是存在于每個莆田人記憶深處家喻戶曉的傳統小吃。無論過了多少年歲,無論去到何處,回過頭來,依然記得的,還是那一聲最熟悉的吆喝與鄉愁的滋味。

“菜丸泗粉來了!”。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陽暖燕回,滿目翠綠,迎來萬物複蘇時刻。踏着春天追尋鄉味,我們來到了黃石鎮龍華村的一所【龍花擔賜粉傳習所】,探訪泗粉的制作,與它的傳承人——“2020莆田十大美食匠人”林國輝老師傅。

車輛到達龍華村,這裡滿是農村樸實的模樣,路邊種着些紅色的木棉花和綠色的樹植,安靜恬适,能聽見的僅是犬吠雞鳴,鳥語莺啼。

穿過一條狹長的小巷,就來到了傳習所的所在地。紅磚搭建的大門上方挂着一個金漆黑色大匾,寫着“龍花擔賜粉傳習所”,裡面有獨立的一間院子,寬敞明亮,木質的二層小樓下方挂着一面标着龍花擔賜粉名稱的幌子,竈台炊煙袅袅,升騰的煙氣直沖雲天,頗有一股江湖豪傑的氣息。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小院裡已是春色滿園,碧草如茵。花兒們吐蕊芬芳,郁郁蔥茏,也是吸引到來的客人觀賞美麗的春天。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進入主屋,一眼就能看見一面關于林國輝師傅挑擔賣泗粉的故事和獲獎現場的榮譽照片牆。每一張照片都是歲月的見證,作為龍花擔泗粉的傳承人,林師傅肩上挑的不僅是泗粉,還有一份對非遺小吃熱愛和敬畏的心。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在那塊“莆田市非遺小吃商家”金燦燦的獎牌前放着一個與林師傅一模一樣的挑擔小人,這是泉州的一位手藝人為林師傅特别制作的,材料采用的都是厚紙箱。在小人像的兩邊放着的兩個竹編桶就是龍花擔。一個上面放着碗筷和調味料,一個放着竈鍋和小木凳。兩個擔子的重量加起來有130斤左右,林師傅就是挑着如此重的擔子每天走街竄巷地吆喝着,扁擔随着桶的重量一上一下,售賣着舊舊的童年時光。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了解完林師傅的故事,來到院子裡,看到他已經開始準備做泗粉了。原料選用的是本地的地瓜粉,将粉與水均勻攪拌,通過紗布進行過濾,再經過沉澱、晾曬後就得到了精細純白的地瓜粉。

林師傅說地瓜粉分為幹澱粉和濕澱粉,兩者互相揉合,才能成為完美的泗粉。濕澱粉為勾芡,在揉面前加入幹澱粉中,當粘稠度适宜之後,方可進行柔和。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揉澱粉

揉個十幾分鐘,隻見林師傅拿起一小塊澱粉放在手心揉搓,澱粉變成了一條長長的,不會斷掉的“繩子”,且不沾手、不沾盆,這樣就完成了第一道工序。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接下來就是生火燒水,鍋中的水燒至沸騰後,林師傅将揉好的泗粉團端到竈台邊,拿起制作泗粉的泗粉桶放入泗粉團,瞬間泗粉團就變成了一條條繩索似的白色線條從桶中流入鍋中的沸水裡,林師傅說這也是泗粉被稱為“索粉”的原因,形似一條不斷的繩索。

泗粉成型後就會浮在水面上,白色蛻變成了地瓜的黃色,這時就可以用竹框和筷子将其夾起瀝水後,放入準備好的涼水桶中,防止澱粉粘粘在一起。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泗粉筒

等待二十分鐘左右,林師傅拿出了晾粉闆,在上面灑上水,接着從水中将泗粉撈出,團成一小團後放置在木闆上,整齊排列,讓它通風回軟結塊。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大約二個小時後,自然冷卻成型的泗粉就完成了!這時候下鍋是最佳的時間,也是口感達到最好的時候了。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成型的泗粉

龍花擔泗粉的cp怎麼能少得了豆丸呢?豆丸也是莆田的傳統小吃,每每佳節時期,它總會出現在餐桌上。豆丸的配料有豆腐、炸花生、蔥、香菜、調味料、澱粉等。

首先将蔥和香菜切成沫,炸花生碾碎,然後将豆腐全部放入裝有蔥和香菜的碗中,再依次加入花生碎、調味料後,用手開始揉碎豆腐,使豆腐與配料均勻混合。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丸子的餡捏好後,取一小團揉成小圓球,然後利用手指揪出一個個小丸子。菜丸的制作也是傳承的過程,婆婆正在與兒媳婦一起做菜丸,談笑間親切四溢,人間自有真情在。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搓好的小丸子放在竹蘿上,然後撒上兩層澱粉,就可以開始搖了。搖丸子是項技巧活,别看隻是簡單的來回搖晃,需要一隻手放在竹蘿下方托着,一隻手抓着竹蘿的一邊,然後順時針均勻地搖晃。等到濕粘的豆腐表面都沾上澱粉變成一個光滑的圓形球狀,豆丸就做好了。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煮豆丸的方法與泗汾差不多,柴火旺盛,鍋中熱水滾開,投入白色的豆丸。鍋鏟攪拌幾下,不讓丸子粘粘後蓋上鍋蓋。稍等片刻,掀開鍋蓋,熱氣升騰,黃白色的豆丸浮于水面,綠色的蔥花點綴亮眼,可愛至極。竹筐撈起置入涼水中,等待美味的沉澱。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兩位主角都準備好了之後,就可以開始精彩的重頭戲——煮泗粉了。先将炸好的油豆腐與八角等香料放入水中煮開,而後加入醬油和鹽進行調味,等待湯底燒開,便可投入豆丸烹煮,最後再請大主角泗粉登場,整鍋都沸騰之時,就是美味誕生的最佳時間。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香椿油

盛如碗中的順序也不能亂,先撈泗粉,再加湯,然後放入油豆腐和豆丸後,還要放上切好的蔥花和炸花生。你以為這樣泗粉就完成了?不,還有一步最關鍵的步驟,那就是一定要加一勺龍花擔泗粉的靈魂——香椿油!香椿是林師傅自己種的,是以這油有種獨特的香味。至此,一碗正宗的,香氣四溢的,色彩豔麗的龍花擔泗粉就正式完成啦!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先喝一口混合着香椿油氣息的湯,香椿的特别味道打開味蕾,整個胃都舒服了。夾起一筷子泗粉,晶瑩通透,吸入口中,爽滑有嚼勁。煮過之後的豆丸軟嫩鹹酥,豆腐的香氣混合花生脆脆的口感,還有表面澱粉的濕潤,滿嘴留香。再嘗一口浸滿湯汁的油豆腐,簡直就是神仙都甘之下凡來品嘗的人間極品佳肴!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靜谧悠閑的農村,這所傳習所就這樣默默守護着莆田的非遺小吃文化。這些匠人耗盡一生的心力,風雨無阻,樸素堅韌。也許有一天,你在路上看見一位挑着龍花擔,帶着竹編帽,口中吆喝着“菜丸泗粉來啦”!的老師傅時,請一定要停下腳步,與他一同品味這一碗沉澱歲月故事的美味泗粉。

匠心獨具 人間煙火 | 莆田龍花擔泗粉的江湖鄉味

泗粉的曆史淵源

龍花擔泗粉又名賜粉、索粉、索餅。所用的原材料必須采用莆田本地的地瓜粉與娴熟的制作技藝相結合,才能制作出口感厚實、富有彈性、外形柔韌光滑的泗粉。

泗粉(又名賜粉、索粉、索餅)的來源:

一,莆仙方言中儲存了很多中原古音。是以種粉條外觀狀若鼻涕,“泗”在古代是鼻涕之意,故命名為泗粉。

二,莆仙人大多由中原遷徙而來,中原有一條河流叫泗水,起源于河南南陽,流經江蘇、山東等,是以而得名泗粉,有追宗念祖之意。

三,莆仙是科甲鼎威之地,民間供奉泗洲文佛,泗洲文佛就是僧伽大師,是大詩人李白的啟蒙老師,稱為泗粉大概還寄托孩子聰明花開、科舉及第之期望。

索粉一詞最早見載于宋朝吳自牧的《夢粱錄》卷三“宰執親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壽賜宴。第四盞進禦酒下酒杯揭子骨頭、索粉、白肉、胡餅。”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二“飲食果子所謂茶飯者,乃百味羹、頭羹、新法鶴子羹、三脆羹、二色腰子、蝦覃、雞覃、渾袍等羹、旋索粉、玉具子、群仙羹、假河純”少以及陸遊的《老學庵筆記》卷一、蘇轼《格物粗談》飲馔等古籍之中。蓋當時索粉的原料為綠豆等豆類澱粉。

自明萬曆初年“番薯”(地瓜)由福建長樂商人陳振龍從呂宋(今菲律賓)傳入泉州等福建各地,莆田遍洋皆種番薯,所産澱粉甚多。因而,制造泗粉的主料—澱粉,逐漸被“地瓜粉”替代至今。

在莆仙文化中極具曆史淵源的泗粉,經由以龍花村為代表的多輩人的傳承傳播,在莆田70-80年代已經家喻戶曉。

——以上資料來自【龍花擔泗粉傳習所】

(來源:莆田文旅 作者: 遊曉婷 編輯:黃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