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醫生謝瑾:病曆之變折射鄉鎮醫療服務提升

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謝朝政 王星 周陽

9月28日,在威甯自治縣迤那鎮衛生院,婦産科醫生謝瑾動作熟練地給前來産檢的準媽媽們看b超圖,聽胎心。“現在準媽媽們都會按時到醫院檢查。”謝瑾說。

謝瑾是該衛生院婦産科負責人,從業22年,親眼目睹了衛生院的變化。“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三次病曆本的變化。”謝瑾說。

“1998年,我從學校畢業來到迤那鎮衛生院,那時衛生院沒有像樣的門診室,更别說産房,緊急的時候,我還在庫房完成過接生。”謝瑾說,簡陋的條件增加了病人的風險。那時的病曆特别簡單,就是一張紙質的治療卡,簡單記錄着用藥情況。

“病曆簡單,醫生治療輔助工具就更簡單,就是‘老三件’: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謝瑾說,醫療裝置的缺乏,容易造成診斷不準确。

“後來醫療條件逐漸改善,衛生院建起了新住院樓,添置了黑白b超機、x光機等裝置,有了手工化驗室,确診率和治愈率不斷提高。”謝瑾說。醫療條件越來越好,來衛生院看病的村民也越來越多,這讓謝瑾欣喜的同時,也有些“煩惱”。“制作了規範的病曆本,門診時要詳細記錄病人的症狀、體征、檢查情況,如果住院治療要記錄的内容就更多,都是手寫,工作量明顯加大了。”

随着醫療管理部門對病曆本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規範。“病曆本厚度也越來越厚,多的達到了20多頁。”謝瑾說。“寫一份普通病曆要2個多小時,婦産科病曆則要4個多小時,很多時候我們白天看病,晚上加班加點寫病曆。”

“2015年,随着醫療資訊化的不斷推進,手寫病曆被電子病曆取代。”謝瑾介紹,這個時候填寫病曆就簡單多了,我們可以随時觀察病人的狀況,随時填寫電子病曆,更規範、更準确。

實施醫療資訊化的同時,衛生院的醫療設施投入也不斷加大,配置了彩超機、dr機、全自動化驗室等。病人病曆還可通過遠端醫療系統上傳給省人民醫院的專家,讓病人在鎮裡,就能享受到高品質的醫療服務。“看省人民醫院的專家依據電子病曆分析病情,我們也跟着學習,提升診療技術。”

病曆從薄變厚,再變“薄”,從紙質版變電子版是農村醫療衛生水準不斷提高的一個縮影,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已成為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主力軍”。近年來,畢節市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紮實抓好組織實施,落實村醫保障,加強村醫管理,加快補齊基層醫療衛生人力資源和設施裝置短闆,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準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