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氣奇高,辭采華茂”:曹植的江南美人想象
《雜詩·南國有佳人》
曹植
南國有佳人,
容華若桃李。
朝遊江北岸,
夕宿潇湘沚。
時俗薄朱顔,
誰為發皓齒?
俯仰歲将暮,
榮耀難久恃。
蕭統《文選》選錄曹植《雜詩》六首,獲得曆代詩評家的贊賞和肯定,是曹植詩歌中的著名篇章。此詩是其中的第四首。
這首詩是曹植後期所作,采用比喻手法,表現了他懷才不遇的苦悶。曹植不但文才很高,而且具有政治抱負,希求建功立業,垂名青史。曹操一度想立曹植為太子,結果沒有實作。曹操死後,他是以備受其兄曹丕(魏文帝)、侄子曹叡(魏明帝)的猜忌和壓抑,屢徙封地,連生活都很不安定,根本談不上實作政治抱負。這首詩以佳人自比:佳人的容貌豔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才能的傑出;“時俗”二句,說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為時人所賞識,比喻自己懷才不遇;“俯仰”二句,說時光流逝,佳人的容華難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時無法施展抱負的深沉慨歎。
在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從屈原的辭賦開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賢能之士的傳統。曹植這首詩,在構思和寫法上明顯地學習屈賦。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二神,其遊蹤大緻在沅、湘、長江一帶,《湘夫人》篇中有“聞佳人兮召予”句,以佳人指湘夫人。曹植這首詩中的前四句,其構思用語,大約即從《湘君》、《湘夫人》篇生發而來。《離騷》雲:“汩餘若将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曹詩末二句又是從它們脫胎而出。這種繼承發展關系,可以幫助說明這首詩的主題是抒發懷才不遇的苦悶。元代劉履《文選詩補注》(卷二)釋此篇題旨說:“此亦自言才美足以有用,今但遊息閑散之地,不見顧重于當世,将恐時移歲改,功業未建,遂湮沒而無聞焉。故借佳人為喻以自傷也。”清代張玉榖《古詩賞析》(卷九)也說:“此詩傷己之徒抱奇才,仆仆移藩,無人調護君側,而年将老也。通體以佳人作比,首二自矜,中四自惜,末二自慨,音促韻長。”
劉、張兩人的解釋都是頗為中肯的。曹植在《求自試表》一文中,強烈地表現了他要求在政治上建功立業的願望,文中後面部分有雲:“臣竊感先帝早崩,威王棄世,臣獨何人,以堪長久!常恐先朝露填溝壑,墳土未幹,而身名并滅。”這段話的意思與此篇“俯仰歲将暮,榮耀難久恃”二句的内容也是息息相通的。
有一種說法,認為這首詩的主題不是作者自傷,而是為曹彪鳴不平。“佳人”蓋指彪,時為吳王也。《魏志》:彪于黃初三年,徙封吳王,五年改封壽春縣,七年徙封白馬。朝遊、夕宿,喻遷徙無定也。”(見黃節《曹子建詩注》卷一)曹彪是曹植的異母弟,曹植與曹彪同受朝廷猜忌壓抑,有同病相憐之感,黃節的看法可備一說,但證據畢竟不足。
徐公持同志說:“按曹彪雖膺過吳王的封爵,其封域卻并不真在吳地。當時自江以南,全在孫氏控制之下,曹彪無由得至江南。他這個吳王封在壽春附近,此點曹植不會不知。是以詩寫‘南國’‘佳人’,‘朝遊江北岸,日夕宿湘沚’等等,不可能是指曹彪,而是借用楚辭的意境和成語,來抒發自己對‘時俗薄朱顔’的感慨,其主旨是懷才不遇。”這樣講比較合乎情理。
這首詩與曹植的另一首名作《美女篇》主題相當,在藝術描寫上卻有豐腴與簡約的差別,可進行一下比較。《美女篇》全詩較長,節錄如下: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 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 …… 借問女何居,乃在城南端, 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 容華耀朝日,誰不希令顔? 媒氏何所營,玉帛不時安? 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 衆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 盛年處房室,中夜獨長歎。
《美女篇》的主題,過去不少評論者都指出它是曹植以美女自比,比喻他懷抱才能而不得施展。如清王堯衢《古唐詩合解》(卷三)說:“子建求自試而不見用,如美女之不見售,故以為比。”《美女篇》與《雜詩》“南國篇”的主題相同,又同用比喻手法,城南美女與南國佳人,都是曹植自比。《美女篇》“佳人慕高義”以下四句,說城南美女不為衆人所了解,意思與“南國篇”的“時俗”二句相通,點明了“懷才不遇”的主旨。“盛年處房室”二句,也與“南國篇”的“俯仰”二句一樣,在結尾表現了深沉的慨歎。
上面《美女篇》的引文,在“攘袖”二句下省略了十句,這十句連同“攘袖”二句都是寫城南女的姿态和裝束,從各個方面來刻畫她的美麗,而“南國”篇寫佳人之美,僅用了“容華若挑李”一句,非常簡括。《美女篇》在其他方面的描寫也較“南國”篇豐腴,但寫美女姿态裝束的一段尤為突出。這兩首詩同用比喻法寫同一個主題,但使用了詳略不同的寫法,“南國”篇簡練爽朗,《美女篇》華贍生動,在藝術上各擅勝場,用詞造句毫無雷同之感,這裡表現了曹植高超的寫作才能。
鐘嵘《詩品》評曹植詩雲:“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這是對曹植詩歌很深刻的評語。“情兼雅怨”是論思想内容,指出曹植詩具有“小雅怨诽而不亂”的特色,曹植後期的不少詩作,傾吐牢愁,的确多近似小雅的怨诽之詞,《雜詩》“南國篇”、《美女篇》都是其例。骨氣即氣骨,也就是風骨。“骨氣奇高”,是贊美曹植詩富有風骨,即富有爽朗剛健的風貌。“詞采華茂”,是贊美曹植詩語言華美豐富。鐘嵘主張詩歌應當“幹之以風力(即風骨),潤之以丹采”(《詩品序》),即以爽朗剛健的風骨為骨幹,再用華美的辭采加以潤飾,二者結合起來,達到優美的藝術境界。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符合于他的藝術标準,是以獲得極高評價。明胡應麟在評曹植《五遊》、《升天行》諸詩時雲:“詞藻宏富,而氣骨蒼然。”(《詩薮》内編卷一)也是承襲了鐘嵘的批評标準。
曹植的詩,總的說來是風骨、詞采二者兼備,但仔細分析,不同的詩篇在某一方面往往有所側重,有的風骨更遒勁一些,有的詞采更宏富一些。他的部分詩篇,像《箜篌引》、《美女篇》、《白馬篇》、《名都篇》等,大抵篇幅稍長,對偶句與鋪陳語較多,其詞采華茂的特色就顯得更為突出,但也仍然具有風骨。另外有一部分詩,像《野田黃雀行》、《泰山梁甫行》、《雜詩》六首等,大抵篇幅稍短,描寫較簡練,對偶句與鋪陳語少,這類詩篇更鮮明地顯示出骨氣奇高的特色,但也仍然具有詞采。
王世貞評曹植詩說:“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遜父兄。何以故?材太高,辭太華。”(《藝苑卮言》卷三)王世貞認為曹植詩成就低于曹操、曹丕,意見未必公允,但曹植詩在詞采華茂這方面的确大大超過其父兄,特别如《箜篌引》、《美女篇》一類詩表現尤為突出。王世貞又說:“子桓之《雜詩》二首,子建之《雜詩》六首,可入《十九首》,不能辨也。”(同上)又從風格的質樸剛健方面對曹植的《雜詩》六首給予很高評價,認為可與漢代無名氏的《古詩十九首》并駕齊驅。王世貞不喜華麗文風,是以對曹植作出這樣的評價,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曹植的不同詩篇,在風骨和詞采二者的某一方面的确有所側重。
《雜詩》“南國”篇這首詩,其中“時俗薄朱顔”二句,也是文采斐然;但大體說來,其藝術上的主要特色是簡練峭直,語短情長,含蘊豐富,意境深邃,它雖然不像《美女篇》鋪陳細緻,詞藻華美,但也自具一種爽朗自然之美,經得起吟詠咀嚼。
文章轉載自公衆号:大家小書
特别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衆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公衆号主編:孟琢 謝琰 董京塵
責任編輯:黃佳怡
專欄畫家:黃亭穎
部分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