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是甘肅省武威市下轄的一個民族縣,在天竺縣博物館被譽為"鎮館瑰寶"的重要文物——銅牦牛。據說,這銅牦牛是文成公主進藏時帶來的嫁妝,是"聖物"。同時,這種銅牦牛也是中國遊牧民族的專屬文物,它填補了中國遊牧文物在大型動物青銅器領域的空白。

那麼,這頭銅牦牛是怎麼來到天竺縣博物館的呢?牦牛傳回博物館的過程有點曲折。1972年,天竺縣哈溪鎮峽谷閘生産隊在建造育種場時不小心挖出了銅牛。後來,銅牛被作為廢銅送到廢舊采購站,收購站從業人員一眼就看出它是文物,拒絕購買。1979年,在公社倉庫工作了七年後,它再次被賣到廢料購買站,并送到火車站的廢料倉庫,準備送回煉油廠進行再精煉。文教局副局長聽到這個消息,及時趕到制止,一件國寶幸免于難。
1972年,甘肅省武威市天竺縣、河西鎮友軍大隊峽灣閘生産隊興建養殖場,生産隊員紛紛前來幫忙。制作隊員在挖地基的時候,一個隊員不小心切出了一個硬物,他剪掉了硬物,發現是一塊銅片,然後他切了幾根鎬,然後切出幾塊銅片。制作組組長聽到要挖東西,走過去看看,然後告訴大家要小心,下面可能有"寶藏"。
于是制作團隊開始仔細挖掘下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沒過多久就挖出了一頭銅牦牛和兩匹銅馬。兩匹銅馬,由于腐蝕嚴重,加上挖掘過程中外力的影響,已經碎裂,隻留下一堆破碎的銅片,銅牦牛完好無損。大家圍着銅牦牛說話,都贊不絕口這牦牛做的太喜歡了。
銅牦牛和馬挖出來後,生産隊長先把它們送到生産隊的倉庫。一周後,生産組長覺得倉庫裡的這些東西沒用,安排了團隊送他去廢料采購站,想賣點錢。于是兩個村民上了馬車,把銅牛和兩匹銅馬的碎片一起拉到了廢品站。
垃圾采集站從業人員對文物鑒定有一定的了解,他看到銅牛,堅持說是文物,拒不買,并要求他們向公社上司詢問,拿公社的介紹信來接收。于是兩個村民把銅牛拉回了生産隊伍。後來,生産隊長問公社上司,公社上司看到銅牛後還以為銅牛确實像是文物,于是就把銅牛送到了公社的倉庫。于是,這頭銅牛走進了公社的倉庫,在裡面站了七年。
1979年,公社從業人員在整理倉庫時發現了銅牛。于是新公社上司拿出了一封介紹信,讓公社倉庫經理這頭銅牛連同其他一些廢銅鐵一起送到廢鐵收購。這一次,廢料站的從業人員看到了公社的介紹信,他們買了銅牛。不過,他還是覺得銅牛是珍貴的文物,煉廠回到爐子裡有點可惜。于是,他委托該人将這一情況告訴了天竺縣文化教育局副局長,比較有見識。就在他得到消息的幾天後,他沖向廢料站。但當他到達廢料購買站時,銅牛已經和其他廢鐵一起被帶到了車站的廢料倉庫,準備傳遞。幸好知及時趕到,銅牛從廢料銀行搬了出來,一位國寶逃過了重煉的厄運,回到了熔爐。
我們來看看這隻從廢料站救出的銅牦牛:它高0.61米,長1.2米,長0.42米,重75公斤,由青銅制成。這種銅牦牛的鑄造完全符合真牦牛的體形外觀,牛頭、牛腳、脖子、腹部、背部、尾巴等部位的曲線自然美,強壯而有力。整個牦牛造型别緻、生動、栩栩如生,是一件美麗的文物,是迄今為止中國唯一出土的大型銅牦牛,填補了遊牧民族在大型動物青銅文物中的空白。
那麼,這牦牛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衆所周知,藏人和牦牛之間有着深厚的感情,牦牛是藏族的圖騰。這種銅牦牛的原型是西藏獨有的白牦牛形狀,說明銅牦牛是專門為藏人建造的。自古以來,藏人就生活在寒冷缺氧的高原上,在這種惡劣的生活環境中,許多動物難以生存,而牦牛可以生活在海拔3公裡以上的高原地區,說明牦牛是神賜給藏人的。牦牛不僅為藏人提供了優質的生存食糧,也是藏人生活的精神,是以牦牛自古以來就是藏人的精神圖騰。
在研究了銅牦牛的鑄造工藝後,專家認為銅牦牛是在元代鑄造的。然而,一些專家質疑銅牦牛是否是當地圖班部落用來祭祀神靈的祈禱神殿。吐薦族在藏族地區最受歡迎的時期是唐代,專家認為,這顆銅牦牛可能是文成公主在進藏之前想帶進藏的聖物,然後不知道為什麼,就留在了天竺。
為了找出這銅牦牛的真正起源,博物館派專家到友軍大隊峽灣門制作隊發現了第二次發掘的銅牦牛。然而,第二次挖掘沒有發現任何東西。最終證明,這頭銅牛隻是一個文物地窖,再也無法證明是誰藏在那裡的。
天竺出土的銅牦牛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财富,雖然還沒有解開其起源之謎,但見過這種銅牦牛的人,不僅靠其精湛的鑄造技藝,生動的身影。從這銅牦牛身上,我們可以觸動祖先的脈搏,感受古人精湛的制作技藝。同時,這銅牦牛也實作了祖先的毅力。
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的文物,使我們的中華文明得以火光傳播,點對點,發揚光大,走向輝煌。後來,這顆銅牦牛被評定為民族文物,并多次作為我國國寶到國外展出,向世界展示我們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目前,這棵銅牦牛收藏在甘肅省天竺縣博物館,是博物館的"鎮館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