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令不少小區頭疼的“垃圾死角”,如何變身這裡的“社群花園”?

作者:上觀新聞

“推窗見綠,出門進園。”公園、綠地建設的大力推進,讓申城市民更多地感受到在“天然氧吧”城市生活的樂趣。小區、街角的一片片綠地上,絡繹不絕的身影顯示,“親近自然”已然成為一種時尚。與此同時,市民們對家門口的綠化品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長期以來,在老舊小區,居民反映社群綠地髒亂差,已經成為基層治理的一項頑疾。浦東新區東明路街道通過人民建議大征集,卻探索出一條新路徑——參與式社群營造,即讓社群居民成為社群規劃主體,改善轄區社群花園綠化品質。“花園、綠地怎麼建,居民自己說了算。”這一方法有效減少了社群沖突,使得居民對社群的歸屬感和愛惜之心大大提高。曆經多年探索,參與式規劃的理念正逐漸滲透進東明路街道居民的生活。今年10月下旬,随着“花開東明,缤紛社群”首屆東明路街道社群花園節開幕,居民參與規劃的熱情又一次被點燃。

令不少小區頭疼的“垃圾死角”,如何變身這裡的“社群花園”?

△東明路街道社群花園節。

人民建議催生“社群規劃小隊”

種菜、賞花、遊樂、休息……在新月第一居民區,這個200平方米的“心怡樂園”憑借自身的“顔值”與“實力”,成為了周邊居民眼中的“網紅打卡點”。

令不少小區頭疼的“垃圾死角”,如何變身這裡的“社群花園”?

△新一居民區的“心怡樂園”。

“心怡樂園”位于小區11号與8号樓之間。遠遠看去,植被郁郁蔥蔥、長勢茂盛,外圈的木質栅欄都幾近被掩蓋。一進樂園内,“自然觀察區”不同種類、顔色的花經精心設計後高低錯落,頗具層次感。道路東側是兒童遊樂區,滑梯、沙坑等一應俱全。而最為獨特的,還屬樂園深處的“科普種植區”。

“你知道這是什麼嗎?”指着一米種植池内的一種植物,同行的社群工作者給記者出了道考題。記者正疑惑,一旁的志願者給出了答案:“生姜。”原來,種植池内的蔬果都由種花種菜經驗豐富的居民親自操刀。為了減少對周邊居民的影響,志願者們放棄使用傳統的肥料,而是跑到周邊去搜尋果渣等進行養護。而這方小小的天地也是小朋友增加知識和動手能力的樂土。“志願者會定期組織兒童種植花卉、蔬果,等蔬果成熟後,他們還會将蔬果送到小區的孤老家中。”既能讓兒童體會到種植和豐收的喜悅,又能讓孤老感受到來自社群的關心和溫暖,一舉兩得。

令不少小區頭疼的“垃圾死角”,如何變身這裡的“社群花園”?

△這裡也是小朋友增加知識和動手能力的樂土(資料圖檔)。

3年前,這片歸屬于“公共綠化”的土地由于物業管理水準不高,還是黃土見天的模樣。之是以能實作華麗轉變,跟居民董蓮婷的建議分不開。2019年,為了改善小區綠化條件,業委會準備出資将該片區域改為親子種植園。就在整修施工時,董蓮婷恰好經過,看到施工手法簡單粗糙,種植區就是幾條溝壑,毫無設計和布局。“這樣的改造跟以前有什麼差別?”曾學過些社群花園設計的基礎知識的她立馬同街道、居委、業委會商量,重新設計方案,還申請到了一筆經費。

令不少小區頭疼的“垃圾死角”,如何變身這裡的“社群花園”?

△“心怡樂園”的設計圖。

擁有多個功能分區的“心怡樂園”就這樣出爐了。為了避免建好的花園再次淪落為“衛生死角”,管理的主動權也被交到了居民手中。居民特意制定公約,還組成了30人的志願者隊伍進行輪流排班,定期打掃心怡樂園。自此,東明路街道第一支參與式社群規劃小隊初具雛形。

5個人帶出100多人的“護綠隊”

如果說,董蓮婷的提議,改變了社群花園的設計理念,是居民參與社群花園建造的開端,那麼,淩十二居民區這群伢叔們,則作為主體參與了社群花園建造的全過程。

假山、寶塔、小橋、流水、水車……花草交錯起伏,霧氣在水面彌散,再加上假山上的西遊記人物擺件,這個以“騰飛中國夢”為主題的社群花園可謂“仙氣十足”。而它,正是“彩之韻”團隊5位伢叔們的手筆。

令不少小區頭疼的“垃圾死角”,如何變身這裡的“社群花園”?

△“彩之韻”設計的“騰飛中國夢”社群花園。

5位伢叔均已年過60歲,退休後便在家養些花草,修身養性。其中,被團隊成員們視為“總設計師”的戴軍誠還有個特殊的愛好:外出旅遊。每當他被景區那些設計巧妙的景觀所折服時,他就思考怎麼把這樣的美景挪到小區裡。今年,小區開展雨污水管道改造,有一片公共綠地因工程遭到破壞,他們便合計利用現有材料将其改造成一處社群花園。畫設計圖、搬石塊、接電接水,團隊成員親力親為,曆時一個多月,完成了這一景觀的設計改造。

令不少小區頭疼的“垃圾死角”,如何變身這裡的“社群花園”?

△戴軍誠團隊的設計草圖。

淩十二居民區‌‌是近30年的動遷小區,幾年前,‌‌小區内部綠地面積少,閑置空地私搭亂建現象普遍存在。當時,剛退休的戴軍誠認識了團隊裡的其他幾個人,有人會刷油漆,有人會做木工……一個5人團隊就此形成,常常在小區裡改造一點微景觀。2018年前後,東明路街道利用自治金項目,在特定區域開展綠化微更新,讓居民參與到社群綠化環境的建設中,這支名為“彩之韻”的伢叔團隊立即報名參與,逐漸打響名聲。如今,“彩之韻”護綠隊擴充至100多人,在公共綠化帶打造了10多個格局特色的微景觀社群花園。

令不少小區頭疼的“垃圾死角”,如何變身這裡的“社群花園”?

△“彩之韻”團隊設計的福字花園。

引導居民參與社群營造的腳步不止于此。認識到居民的智慧與潛力後,東明路街道又着力打造多樣化、協同化、專業化的社群規劃師隊伍,聯合同濟大學在街道挂牌成立社群花園與社群營造實驗中心實訓基地,設計定制版“參與式社群規劃”系列課程,采取專題講授、小組研讨、案例設計等多種方式,全面提升街道幹部、本土規劃師和普通居民的規劃能力水準,讓社群花園的建設更加專業化。

社群治理充分讓居民參與

東明路街道與同濟大學以及四葉草堂團隊聯合開展的首屆社群花園節,是“社群花園”建設的又一次新探索。活動通過設計競賽、花園建設、導賞遊覽和學術交流等方式,向更多的人傳達了參與式規劃的理念。

位于三林苑西門的“西西花園”,是競賽中較早完成的參賽作品,由中國地質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聯合設計營造,從幾乎沒有綠化的泥濘土堆到擁有彩繪、花卉、秋千的小小樂園,周邊居民對此贊不絕口。張浩斌是中國地質大學研二的學生,為了參加比賽,他提前半個月到達上海開展設計。這次活動也讓他印象深刻:“你要設計成什麼樣、怎麼做,要跟居民充分溝通。”還沒到上海前,他就與小區居民進行了對接。從方案設計到後期的建造,幾乎每一步都是參賽者和居民共同完成的。

令不少小區頭疼的“垃圾死角”,如何變身這裡的“社群花園”?

△三林苑西門口的西西花園。

據他介紹,參賽者需要在規定的點位,開展花園設計,而這些點位,就分布在三林苑、翠竹苑、永泰花苑、新月一、淩兆第四、淩兆第五居民區,共計約40個。參與社群競賽的學生們必須在花園營造過程中與當地居民合作共建,共同完成設計作品營建活動。換句話說,居民作為參與式社群規劃的主體,在本次花園節中成為了主要角色。

東明路社群花園節首席策展人——同濟大學社群花園與社群營造實驗中心主任劉悅來認為,社群營造是克服社群公共性困境、實作社群治理創新的新路徑。這種營造需要全民參與,尊重居民的主體性。在社群花園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上,項目最初的組織方隻能發揮冰山一角的作用,可持續生長的關鍵是社群居民參與共創和共治。“社群花園節作為全國首屆街道層面的社群花園展,能向更多人傳達參與式規劃在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性。”

對此,東明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沈春雷也深有感觸。他說,社群治理隻有充分調動廣大居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吸收人民建議中的人民智慧,讓居民成為美好家園的建設者、社群治理的行動者、治理效果的評判者,才能使社群工作做得生機勃勃、有聲有色。接下來,街道将繼續深化探索參與式社群規劃工作,堅持全過程參與、全年齡段參與、全領域參與,不斷開創人民社群治理新境界。

欄目主編:毛錦偉 文字編輯:毛錦偉

來源:作者:栗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