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食品添加劑一定是危害健康的嗎?

本文為原創轉載須授權。

一提到食品添加劑,很多人會不由自主的産生恐懼心裡,覺得一旦吃了含有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就會危害身體健康。那麼到底應該如何看待食品添加劑問題呢?

食品添加劑是什麼 食品添加劑一般須經急性、亞急性、慢性及緻畸變性等毒性試驗,試驗合格後,經政府有關部門準許公布才可使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ho)下設的食品添加劑法規委員會(ccfa)制訂了食品添加劑的标準和法規,以圖逐漸統一世界上食品添加劑的種類和标準等。

食品添加劑一定是危害健康的嗎?
食品添加劑一定是危害健康的嗎?
食品添加劑一定是危害健康的嗎?

食品添加劑是現代才有的嗎 遠在幾千年前,就将食鹽和香辛料等一些天然物質添加于食品,這也可說是一類當時所用的食品添加劑。繼之使用的有使食品着色的紅曲(用于腐乳等)、紅花、栀子色素;使腌制火腿等肉類的肉色發紅的硝石;制造豆腐所用的鹽鹵;饅頭中所用的堿等。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性能遠優于天然物質的化學合成添加劑,如防止面包老化、發黴的面團改質劑和防腐劑;防止富油食品變質的抗氧化劑;以及各種合成香料和食用色素等。

化學合成與天然添加劑 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一些化學合成添加劑的毒性,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和重視,因而天然食品添加劑重新受到人們的重視。此外,人們還在不斷開發新的高功能品種。天然食品添加劑是以動植物或微生物代謝産物為原料,經萃取、蒸餾、沉降、幹燥、粉碎等實體方法得到的;化學合成食品添加劑是由元素或化合物經化學合成反應而制得的。

主要種類

防腐劑 具有抑制某些微生物繁殖及一定程度的殺菌作用。可有選擇地直接添加于醬油、醋、軟飲料、果醬、罐頭、葡萄酒、焙烤食品、蜜餞等,共約30多種,常用的有苯甲酸及其鈉鹽、山梨酸及其鉀鹽、脫氫醋酸及其鈉鹽、對羟基苯甲酸酯類、丙酸的鈣、鈉鹽等。山梨酸的毒性最小、無異味,防腐效果好,是防腐劑中耗用量最多的一種,由巴豆醛與乙烯酮經催化反應制得。

抗氧化劑 能防止食品成分氧化變質(如褪色、褐變、維生素破壞等),具有易氧化脫氫基團,通過給予食品以氫原子而阻止氧化連鎖反應、或形成絡合物、或抑制氧化酶類的活性,而防止、延緩食品氧化。主要用于防止油脂及富脂食品氧化腐敗。可添加于食用精制油、速煮面、冷凍或幹制魚貝等,總數約30種,常用的油溶性抗氧化劑有叔丁基羟基茴香醚、二丁基羟基甲苯、沒食子酸丙酯、叔丁基對苯二酚、d,l-α-生育酚、愈創樹脂,其中合成品都稍帶毒性。最近出現的一種大分子抗氧化劑,是平均分子量為3800的二乙烯基-氫醌-苯酚的縮聚物,攝入人體後,不分解,不被吸收,直接排除體外,較安全。天然抗氧化劑發展很快。水溶性抗氧化劑有異抗壞血酸及其鈉鹽。

鮮味劑 能增強食品的鮮美風味。1909年日本鈴木兄弟在池田菊苗1908年發現l-谷氧酸鈉之後,用面筋水解法建廠生産這種調味劑。目前,常用的除l-谷氨酸一鈉(味精)外,還有5′-肌苷酸鈉、5′-烏苷酸鈉、5′-核苷酸鈉、琥珀酸鈉等。5′-核苷酸的鈉、鈣鹽與谷氫酸一鈉合用,可增強鮮味10~20倍。

甜味劑 能給食品以甜味。每機關賦甜能力的發熱量大于蔗糖相應熱值2%者,稱為營養甜味劑,如糖類及糖醇類。小于2%者稱為非營養甜味劑,如糖精及其鈉鹽類(1884年瑞士汽巴公司首次生産),二氫查耳酮(新橘皮苷)、甜葉菊苷、甘草甜味劑,以及由天門冬氨酸和苯丙氨酸合成的n-l-α-天門冬酸-l-苯丙氨酸甲酯(簡稱天冬甜精)。天冬甜精的甜度高,無苦味,安全性高。

食用色素 能使食品着色的一類添加劑,食品的性質不同,選用色素亦不同。如用于軟飲料、糖果時,應選用耐酸性、耐熱性、耐光性好的色素。而鐵等金屬離子易使色素褪色,宜注意防止。作為食用色素,除本身具有鮮豔的色澤外,還必須通過嚴格的毒理評價以符合國家标準。食用色素總數近60種,包括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兩類,前者由具有苯環或萘環等有機物合成而得,常用的有苋菜紅、胭脂紅、檸檬黃、日落黃等。為增強水溶性酸性色素在油脂中的分散性,并提高其耐熱、耐光、耐鹽等性能,可用鋁鹽制成結構複雜的鋁色澱。合成色素因有一定毒性,發展受到限制。天然色素發展很快,常用的有葉綠素銅鈉鹽、姜黃、甜菜紅、蟲膠色素、紅花黃色素等。

漂白劑 能使食品所含的着色物質分解、變成無色物質。可分氧化漂白劑和還原漂白劑兩種。前者有過氧化氫、過硫酸铵、過氧化苯甲酰、二氧化氯;後者有亞硫酸氫鈉、連二亞硫酸鈉(保險粉),用于蜜餞、餅幹、罐頭食品、葡萄糖、食糖等。硫磺可用于以熏蒸法漂白蜜餞、粉絲、食糖等。漂白劑具有一定的防腐、抗氧化、殺菌作用;但有一定的毒性,還會破壞維生素,應盡量避免使用或少量使用,殘留量有嚴格規定。

抗結塊劑 添加于粉末狀食品中,以防止其聚集結塊,保持其流散性。通常呈極細的顆粒(2~9μm),表面積很大(310~675m2/g),堆積密度達80~465kg/m3。抗結塊劑具有極微小的細孔,能吸附水分,隔離食品顆粒,進而起分散、抗結塊作用,用于粉末飲料、食鹽、糖粉等。常用的有矽膠、磷酸三鈣、無水磷酸氫二鈉、硬脂酸的鈣及鎂鹽、碳酸鎂等。

膨松劑 能在焙烤食品中産生或促使産生二氧化碳,使食品的組織疏松、柔軟。有利用酵母菌的發酵作用産氣和利用化學反應産氣的兩種方法。化學膨松劑通常由碳酸鹽、酸性物質和填充劑構成,在接觸水分及受熱情況下,反應産生二氧化碳氣泡,總數約20多種。常用的有碳酸氫鈉、酒石酸氫鉀、磷酸氫鈣,主要用于餅幹、面包、糕點等。

增稠劑 能增加食品的粘度,具有穩定乳化和懸浮狀态的作用。多用于調味醬、果醬、冰淇淋、罐頭食品、糖果、速煮面等,總數近40種。天然增稠劑多數從含多糖類粘質物的植物和海藻類中制取,如澱粉、阿拉伯樹膠;從含蛋白質的動植物中制取,如明膠、酪蛋白;從微生物中制取,如漢生膠。合成增稠劑有羧甲基纖維素鈉、纖維素乙醇酸的鈣及鈉鹽、甲基纖維素、聚丙烯酸鈉等。

乳化劑 能改善乳化體中各構成相之間的表面張力,形成均勻分散體或乳化體。按乳化劑的親水性和親油性的強弱,可分為油包水型(使水分散在油中)和水包油型(使油分散在水中)兩種(見表面活性劑)。用于糕點、面包、冰淇淋、人造奶油、巧克力、調味醬等,總數近60種。需求量最大的是單甘油酯,它是由脂肪酸或油脂與甘油在加熱下經催化反應而得;其次是蔗糖酯。

固化劑 能使食品中的膠體凝固,用于使果蔬類食品保持堅硬,或使豆乳凝固成豆腐,總數約10多種。制造冷凍或罐藏果蔬制品時,用氯化鈣、乳酸鈣、檸檬酸鈣、磷酸二氫鈣可使果蔬中的果膠形成果膠酸鈣凝膠,而保持堅硬性。豆腐用固化劑為硫酸鈣(石膏)及葡萄糖酸-δ-内酯,後者适宜于制造儲存期長的包裝豆腐。

螯合劑 能與多價金屬離子結合,形成可溶性金屬絡合物,消除食品中易引起有害氧化作用的金屬離子,以提高食品的品質和穩定性。如與抗氧化劑共用,可防止油脂氧化,保持維生素穩定,保持乳制品風味,防止食品褪色,使肉類制品中鈣-活化凝結酶失活等,總數近30種。常用的有醋酸鈣、氯化鈣、檸檬酸及其鈣、鉀、鈉鹽、乙二胺四乙酸的二鈉及二鈉鈣鹽等。

營養增補劑 是人體營養和代謝過程中所必需的物質,主要為維生素、氨基酸和無機鹽三類。用于補償食品加工中損失的營養素及強化天然營養素的含量,提高食品的營養價值。可添加于米、麥、醬油、奶油、奶粉、軟飲料、糕點等絕大多數食品,為保持營養素合理平衡,防止過量攝入,應以營養素供給量标準為依據,并在商标上注明含量。營養增補劑總數近130種。維生素類中常用的有維生素 a1、b1、b2、c類、d類等及其衍生物。常用的氨基酸為八種必需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無機鹽類中以鈣、鐵鹽為主。

食品加工助劑 因食品加工需要而使用的一類輔助物質,包括溶劑、吸附劑、助濾劑、淨化劑等。助劑本身必須符合食品級,最後應從成品中除去,對其殘留量也有所規定。常用的溶劑有丙二醇、甘油、丙酮、醋酸乙酯、己烷等,其他如離子交換樹脂、活性炭、矽藻土、滑石粉、白陶土、石蠟、硬脂酸及專用于糖果防粘的d-甘露糖醇等。

消泡劑 能防止或消除食品加工過程中産生的有害氣泡,使操作順利。通常使用揮發性小、擴散力強的油狀物,或水溶性表面活性劑。使用最廣的消泡劑是有機矽樹脂,由金屬矽與有機氯化物,經催化反應制得有機氯矽烷單體,精餾分離除去副産物,再經水解、縮聚而得。用于味精發酵以及葡萄酒、醬油、糖、乳制品、果醬等制造。

酸化劑 添加在食品中能産生附加氫離子以控制ph并産生酸味。用于改善食品風味、抑制微生物,護色,改良粘度和流變性,能使抗氧劑增效及起螯合作用。常用的有醋酸、檸檬酸、己二酸、乳酸、酒石酸。

膠姆糖基質材料 又稱膠基,是一類高分子化合物,經加入其他添加劑後,具有适當的粘彈性,耐咀嚼性、光滑性等,用于制造膠姆糖。如部分二聚的松香酸甘油酯,丁苯橡膠、丁基橡膠、部分氧化的松香酸甲酯,聚乙烯、聚異丁烯、聚醋酸乙烯酯等。

酶制劑 從生物體細胞或組織中提取并經加工後仍具有催化活性的含酶制品,用于改進食品加工和最終食品品質。常用的有各種蛋白酶、澱粉酶、脂肪酶、果膠酶、纖維素酶等。廣泛應用于發酵食品、果蔬、肉類、乳品、葡萄糖、軟飲料等的制造。本文由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