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真的會讀書嗎?80%讀不好書的人,原因都在這裡123

你真的會讀書嗎?80%讀不好書的人,原因都在這裡123

你有多久沒有靜下來好好看過一本書了呢?一個月?一年?抑或是你畢業之後就沒有再碰過書了呢?我們在沉思的同時,有沒有就沒有好好讀書這件事存有幾分懊惱呢?對那些想努力上進,想通過擷取更多知識讓自己變得更好,但是又因為各種原因在看書這件事上屢次“失約”的人而言,想必定是懊惱的吧。

據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9.5%,2021年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56本。

可想而知,看書的人尤其是看紙質書的人是越來越少了,現在的人們似乎隻要有一點閑暇時間,基本都是在刷手機。

你真的會讀書嗎?80%讀不好書的人,原因都在這裡123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裡開篇第一章就提到了一個問題,到底這些新時代的傳播媒體是否真能增進我們對世界的了解呢?

它提到:“收音機、電視、手機等電子裝置取代了以往書本提供的部分功能,而照片取代了圖畫或藝術設計的部分功能。”

我們現在接收資訊的管道是多樣化的,但其實太多的資訊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了解力的阻礙,換句話說,現代的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泛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了解力。

而發生這樣一個現象的原因是:

這些媒體精美包裝的資訊效率實在太高了,讓觀衆、聽衆、讀者用不着自己做結論,相反的,直接把包裝好的觀點裝進自己的腦海中,就像錄放影機願意接受錄影帶一樣自然,使得思想形同沒有需要了。

也就是說,我們缺乏了自己去思考這一重要環節,而隻有自己思考消化的東西才會真正屬于自己。

你真的會讀書嗎?80%讀不好書的人,原因都在這裡123

正如學者周國平曾經提到的那樣:希望年輕人不要光去看那些名人名言的隻言片語,而是系統一本一本把喜歡的書讀下來。

是的,相對于輕松随性的休閑活動,閱讀需要我們調動大腦進行深入思考。

而且,你們有沒有發現,其實接收的碎片化資訊越多,心态反而愈加煩躁,很難靜下心來。

而閱讀能替代手機所帶來的寂寞和空虛,讓人去更能安靜,更能深入地思考。

尤其像青少年更應該多讀讀好書,青少年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閱讀不僅影響着青少年的學習生活,也深刻的影響着他們的文化素養、精神世界及未來的成長軌迹。

你真的會讀書嗎?80%讀不好書的人,原因都在這裡123

讀書,閱讀,我們當然更多指的是讀好書,讀經典書。

像一些毫無營養的網絡小說,雖然能當時博人一樂,但是除了打發時間,真正也沒有能學到什麼。

我記得高中時有個同學,她就是因為愛看網絡言情小說,成績從班上排名前五掉到三十多名,簡直是斷崖式啊,老師為此還找她談過話,但是她太沉迷了,還是偷偷看,上自習壓在課本下看,晚上大家休息了她在走廊上看,最後可想而知,聯考她隻考上了一個三流的大專院校。現在想想,把這股勁用到學習上,今時今日的境遇肯定有大不同。

當然,很多道理我們也懂,可就是自律不來,是以雖然大部分人都能明白閱讀的重要性,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專門抽出來時間完整的讀一本書。

但,如果看書的意願已經根植于内心,你是願意為此去做計劃閱讀的,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擠總會有的。

你真的會讀書嗎?80%讀不好書的人,原因都在這裡123

想閱讀的人,再忙也會利用碎片時間來讀書,每人每天一晝夜有86400秒,誰不比誰多也不比誰少。

正像小馬宋老師一樣,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收集了十年來的兩萬個頂尖的創意作品,同時也收集了世界上最經典的文案,不斷促使自己成長,最終從一個鍋爐工成為了一個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

還有的人說看書我就是提不起興趣,就是覺得枯燥無味。

其實興趣和習慣也是可以培養的,你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開始,慢慢培養自己的讀書興趣,慢慢你就會發現閱讀的美好,不要一上來就找那種晦澀難懂的書籍,打擊個人興趣。

你真的會讀書嗎?80%讀不好書的人,原因都在這裡123

當我們面對專業性強的書籍,确實很難做到像對故事性的書籍那麼輕松和專注。

但,讀書也有方法的,隻要掌握了方法,是可以讀的又快又好的。

很多人看書(包括一開始的我自己)都是一拿到書就從翻開的第一頁開始,逐字逐句,哪怕遇到些不太重要的資訊或者不感興趣的,也都逼着自己看完,似乎這樣看書,才能做到有始有終,才能更完美的去了解書中的内容。

直到我讀了《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書,才對閱讀有了新的認知。

這本書的作者是莫提默·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了範多倫改編《如何閱讀一本書》,也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版本。艾德勒在美國學界和出版界都是個傳奇性的人物,範多倫是美國哥倫畢業大學的一位教授,出身于書香門第之家,是一位博覽群書,很有才華的人。

你真的會讀書嗎?80%讀不好書的人,原因都在這裡123

這是一本很經典的閱讀指南,指導人們如何閱讀,曾高居美國暢銷書排行榜榜首。裡面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對閱讀書籍非常有幫助。

法國學者帕斯卡爾在300年前就說過:“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

弗朗西斯培根也說:“有些書隻需淺嘗辄止,有些書要囫囵吞棗,還有少數的書要細嚼慢咽。”

《如何閱讀一本書》就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不同速度的閱讀法才是解決之道,我們的目标是讀得更好,不過有時候要讀得慢一點,有時要讀得快一點。隻有閱讀者從書中獲得了營養才算讀得好。

書中有講到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四個層次是依次漸進的,是建立在上一種層次的基礎上的。

基礎閱讀是一個文字儲備的階段,要有基本的閱讀能力。

你真的會讀書嗎?80%讀不好書的人,原因都在這裡123

第二個檢視閱讀。

我們拿到一本書,首先就是略讀和粗讀,這是閱讀者去想要了解全書内容的第一個步驟,如果你想判斷自己對這本書感不感興趣,也可以用這個速讀的方法。

系統的略讀和粗讀可以對書的大概内容有個梳理,大緻的了解下這本書的架構。

怎麼去做呢?

首先看書名頁和序,這裡會有對書的一個總的介紹。

然後研究一下目錄頁,對書的基本架構去做一個概括性的了解。

索引和出版者的介紹我們也需要看一下,以上這幾點基本就能足夠判斷這本書是否值得你仔細閱讀下去了。

覺得感興趣我們接着可以挑個和主題有關的重點章節看一看,讀一讀,尤其留意最後的兩三頁,通常作者會把重要的觀點會重新在後面梳理一下的。

通常閱讀帶着問題讀下去,會更好的幫助你消化書籍,同時,别忘記記筆記,它會幫助你讓一本書更好的屬于你自己。

你真的會讀書嗎?80%讀不好書的人,原因都在這裡123

第三個分析閱讀。

在這個階段,首先會要求我們對所閱讀的書籍進行一個準确的定位和分類。隻有明白了這本書的分類,才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完成下面的閱讀。

在這一階段中,我們不僅要知道作者在講什麼,甚至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把它表達出來,并且根據内容的順序與關系,對書進行拆解,拟出這本書的大綱,同時也能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分析閱讀這一階段,作者一共列舉了關于分析閱讀了解的十五條規則,并對這十五條規則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十五條規則,循序漸進,不斷深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全書,這個過程或許有些艱難複雜,尤其當我們在初開始就如何把這些規則運用融入到我們的日常閱讀中的時候,這需要我們慢慢在閱讀中去了解,去體會,但是通過這樣的過程,我們能夠更好的更透徹的了解這本書。

在這部分的最後,作者也講到了一本書的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互動關系。讀者應該像溝通知識一樣的評論一本書,而不是輕易批評,非辯到底,尤其當你并不完全了解這本書的時候。

像塞萬提斯說的一樣,“沒有一本書會壞到找不到一點好處的。”

你真的會讀書嗎?80%讀不好書的人,原因都在這裡123

第四個是主題閱讀。

這個是最高層次的閱讀,對讀者的閱讀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主題閱讀是針對同一主題,在一定是時間裡閱讀大量書籍的方法。

需要我們帶着問題去檢視閱讀書籍,找到相關的章節,找出與主題相關的部分,并且理清主題,根據主題把問題按秩序排出來,界定議題并分析讨論。

閱讀時越主動,就讀得越好,作者認為隻有這種方式是真正的閱讀,在沒有外力的幫助下,憑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文字,去思考,去斟酌,慢慢的提升自己,從隻有模糊的觀念到更清楚的了解為止。

世界上無論做什麼事情,要想做得更好,總會講究一些方法和技巧,用對方法,事半功倍,讀書也不例外,希望愛書的你也能讀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