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臨三次拒絕了元朝中央“部委”免試招錄機會

清朝時期,鄒平縣知名的祠堂有三座,分别是範公祠、伏生祠、長白祠。在南部的長白山五龍池有三賢祠,祠内供奉的就是這三位被鄒平人敬仰的人。能夠和範仲淹、伏生齊肩的長白先生張臨,是元朝的一位平民教育家,其祠堂在鄒平縣城東七裡鋪。

“長白先生”張臨

鄒平縣人,明朝工部尚書、太子少保張延登《長白先生祠堂記》記載:“鄒平縣南十裡,層巒疊嶂,亘綿如翠屏者,長白山也。元張先生臨,字慎與,嘗讀書山中,淹貫經史,教授生徒,三征不起,稱長白先生雲。明興建‘征士坊’以旌表之。縣東七裡,相傳為先生讀書故址………稱長白先生祠。”

張臨在長白山中讀書并開辦書院,以一介布衣聞名天下,被人們稱為“長白先生”。從遼東半島到中原一帶的讀書人,不遠千裡慕名前來求學。他的門生中知名的有狀元張起岩,中丞張樸、張誠、李憲等。

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仁宗即位,下诏征薦天下知名儒士到國子監擔任教官,說:“勿限資格,果材而賢,雖白身亦授職。”張臨因為德才兼備,也被推選擔任了國子監司業,但是他不願意為官,僅半年就傳回長白山中繼續主持書院。

張臨雖是布衣,卻與當時的知名學者都是好朋友,如張養浩等人。他非常敬仰範仲淹。延祐六年(1319年),長山修範公祠,次年開工并完成。張臨作記,他說:“餘雖老,不覺壯心如昔,是以不讓,樂為書之。”

張臨的家世

張臨的先祖是河北棗強人,因為躲避水災,遷居鄒平。元朝平定山東初年,民生凋敝,張臨的祖父張順善于理财,長于謀劃,在生活剛剛穩定的時候,就聘請教師開辦學校,村中的孩子們都跟着受益。天寒地凍時節,張順親自為師生們送柴禾取暖。鄒平縣修建學宮時,主持人勸張順出力,張順說:“我最盼望子孫們成材,哪裡有不盡力的道理?”

張順有5個兒子,長者張克忠,即張臨的父親。張克忠少年時代勤奮好學,遊學濟南時,濟南侯因為法律廢弛,特别選拔了20名學生專門從事法律研究。張克忠不僅獲選,而且成績名列前茅。元世祖忽必烈中統三年(1262年),益都行省長官李璮起兵反叛元朝,占領了濟南等地。危急時刻,張克忠以一介書生抛棄家業,追随濟南侯逃往德州向朝廷求援和召集部屬,因功獲得晉升。

元朝在山東的南部重鎮是郯城,這裡與宋朝的漣海對峙。元朝在這裡設定了萬戶府,派大将鎮守,并修築了堅固的堡壘。張克忠被鎮守将軍聘為幕僚,兩軍對壘時,張克忠屢出奇計,不斷赢得勝利,多次獲得獎勵。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初年,元軍渡過淮河進攻宋朝,遭到南宋的伏擊,張克忠用反伏擊的戰略,大獲全勝。當元軍傳回時,南宋軍隊在淮河上用巨型戰船封鎖河面,而元軍都是小舟,根本不堪一擊,在面臨全軍覆沒的危急時刻,張克忠深入調查,向元軍首領進言說:“淮河漲落有一定的規律,正午時分,是最淺的時候,我們不用乘船,可以徒步過河。”在張克忠的指導下,元軍全身而退。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年),元軍再次渡過淮河,準備一舉渡過長江消滅南宋政權,中途缺乏馬匹。張克忠被特别選拔出來,和幾十名牧馬人一起回濟南、益都、河間等大後方調集馬匹。他們日夜潛行,未丢失一匹,按時完成了任務。随後,張克忠作為幕僚,繼續跟随萬戶将軍平定常州、蘇州、杭州,一路到達南海邊上。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任将仕佐郎、沂郯萬戶府知事。十九年升承事郎、淮海招讨司經曆。二十一年,任弩軍萬戶府經曆。二十二年,升通泰屯田提舉。大德元年(1297年),任塔山、徐、邳、沂州等處山場屯田提舉。大德九年(1305年),張克忠因病去世,享年71歲。泰定三年(1326年),朝廷追贈濱州知州,追封鄒平縣子。

張克忠不但自己手不釋卷,督促兒子也頗為嚴厲。他自己“每夜至五鼓,猶誦書不寐,同列服其難。”張臨小時候并不聰明,自己家裡請不起先生,就到别人家學習,每天晚上回家,張克忠必定檢查他的作業,如果有錯誤就不高興并不吃飯。因為是獨子,他的母親心疼孩子,也不吃飯。直到張臨回答正确之後,他的父親才肯吃飯,母親也才吃。是以,張臨養成了日日讀書的習慣,時刻不敢懈怠,70多歲後,雖然晚上看書眼睛有些模糊,仍堅持讀書。

張克忠提舉宿遷時,張臨已經50歲了,有半個多月的時間和父親在一起。每逢見到兒子有所閑暇,張克忠就嚴厲地說:“讀書!”于是,張臨趕忙拿起書來讀,這時張克忠就面有喜色。

長白先生祠

嘉慶年間,因為長白先生祠的祭田曾經引起過訴訟。有張珊、張敷求二人互相控告對方侵占祭田。代理知縣張繼榮把涉案人員全部召集到祠前,他當衆寫下祭文:“不有先生何以裕後昆,不有後昆何以嗣先生。今以祭田之故告之有司,有司不能決,請決之先生。先生之高,巍巍峨峨;先生之靈,昭昭明明。是者,默佑其衷;非者,天奪其魄。神其不遠來,格來憑上飨。”

讀後焚毀。他自己則坐在柳樹底下,觀察了衆人有無羞愧的反應,斷案說:“此田,置者無據,種者無據,嗣者亦無據,且無賦稅,何事争執?相應官收官租春秋祭,令張珊四分等,輪轉值年,領租資以供犧牲,餘資以光祠宇,庶香煙易永而廟貌常新矣。”

張繼榮的斷案赢得了當事雙方和士紳們的一緻稱贊。7年的官司,一朝冰釋,嘉慶五年(1800年),大家相約立碑紀事并請張繼榮撰文。張繼榮則謙虛地将事情的圓滿解決歸功于長白先生的恩德。

清朝末年,長白先生祠敗落,張開東《過長白先生祠》:“寂落荒祠懷古餘,茂草殘碑周道左。軟塵日日飛十丈,靜若南山雲歸壑。石橋一線引河流,激斷橫田分百曲。霜暗空庭杳蒼煙,數鳥爰集啼枯樹。任将後樂見希文,豈以清操拟仲子。于人濃處獨能淡,奔趨世風愧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