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6日電 題:大醫為民——協和百年的曆史跨越
新華社記者陳芳、田曉航、胡喆
曆史,忠實地記錄着一個國家衛生健康事業由弱到強的飛躍,也見證着北京協和醫院這座醫學殿堂百年“許國為民”的榮光。
在這裡,每一天的開始是“進入零時起”:燈火,恍若白晝;人群,穿梭如流;生命,在此護佑。
在這裡,走出了張孝骞、林巧稚、曾憲九這樣的醫學巨匠,也培養了衆多的醫界學科帶頭人。無數個“醫學第一”在此誕生。
從1921到2021——懷救苦之心、做蒼生大醫,待病人如親人的初心不曾改變。開啟“中國醫學科學”道路,與中國現代醫學發展史緊緊相連,這就是百年協和,一座讓患者性命相托的醫院,一座中國現代醫學史上的豐碑。
9月16日,北京協和醫院老專家在慶祝大會後準備合影。當日,慶祝北京協和醫院建院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協和醫院學術會堂舉行。100年來,北京協和醫院緻力于攻克醫學難題,培養醫學人才,提供優質健康服務,為促進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和保護人民生命健康作出了積極貢獻。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永恒的追求——“一切為了患者”
人們總說,“林巧稚大夫有一種特别的吸引力!”
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句話語,讓人感受到一個清瘦身體裡蘊藏的不凡品格。
林巧稚特别的吸引力是什麼?在協和的醫生們眼中,就是極端的熱忱,對患者、對工作極端的負責任。
走到病人床邊,拉拉病人的手,掖掖病人的被角,把耳朵貼在孕婦的腹部聽聽胎心,微笑着說:“挺好的!”病人焦慮的情緒緩解了,煩躁不安被微笑代替,産程也順利了……
終身沒有婚育的林巧稚,親手迎接了5萬多個新生命,被稱為“萬嬰之母”。真誠與關愛,是她的從醫底色。
上世紀60年代初,林大夫的辦公室就在15樓3層過道旁的一間小屋裡。這個超級狹小的辦公室隻有一扇窗戶,但“功能”強大。
對過兒就是産房,透過窗戶,産房裡的活動隐約可見。産婦一有“特别”的聲音,林大夫會立馬趕去,超不過30秒!
即使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刻,心裡還裝着患者。這,就是大醫仁心。
“張貴純同志,您在9月14日診視後已将近一個月,應該返院随診,進行超聲、ercp等檢查,以明确診斷,希望您不要延誤。”1984年10月,著名外科學家曾憲九,因患者未按時複診,放心不下,便寫了這封信,還給張貴純機關上司寫信,一起催促。
張貴純并不知道,那時的曾憲九已是肺癌晚期。從家走到醫院僅200米的距離,都要在路上歇幾歇。
多年後,已恢複健康的張貴純還記得當年再次見到曾大夫的情形:“他擡頭看見我,樂了,說‘你終于來啦?你自己對生命怎麼不珍惜呀?你這個小同志’。聽他那麼一說,我感到特别的溫暖。”
張孝骞、林巧稚、曾憲九、劉士豪、吳英恺、宋鴻钊、鄧家棟、張乃峥、方圻、朱預……生命奇迹的背後,是這些“大醫”樹起的匡威濟世、仁醫德行的精神豐碑——
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患者!
百年來,從協和走出了百餘位現代醫學巨匠、13位中華醫學會會長、6位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他們開創并引領了衆多醫學學科的發展,探索出一條适合中國國情的醫療實踐之路。
“協和的大夫都是‘熏’出來的,這種‘熏’,就是老一輩對年輕一代的言傳身教。”北京協和醫院院長張抒揚說,懷救苦之心、做蒼生大醫,待病人如親人,提高病人滿意度,是協和百年不變的辦院理念和堅守。
“手術刀也要閃耀溫暖的光芒”——協和醫院婦産科郎景和院士說,老一輩的言傳身教,影響了幾代協和人,“嚴謹、求精、勤奮、奉獻”的協和精神在新時代生根開花。
面對每天接待萬餘名患者的“超負荷”狀态,協和從來沒有放棄努力。
2015年起,協和推出自主開發的app和自助機,開通門診檢查檢驗一站式預約;2021年,“北京協和醫院網際網路醫院”作為北京首家網際網路醫院獲批,讓各地患者從“奔協和”轉變為“問協和”。
200餘人的導醫隊伍幫助患者順利就醫,設立“溫馨小屋”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服務,“安甯療護”帶給患者最後一程的溫暖,内鏡中心飄蕩着舒緩優美的小提琴曲緩解患者緊張情緒……愛的甘霖,灑在協和每一個角落。
9月16日,北京協和醫院的老專家出席慶祝大會。當日,慶祝北京協和醫院建院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協和醫院學術會堂舉行。100年來,北京協和醫院緻力于攻克醫學難題,培養醫學人才,提供優質健康服務,為促進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和保護人民生命健康作出了積極貢獻。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登“險峰”、闖“禁區”——“嚴謹、求精”創奇迹
在醫學探索征途中,協和創造了數不清的“第一”——
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由中國人命名的腎性骨營養不良;
成功實施中國第一例食管癌外科治療、第一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
通過臨床結合基礎研究,對垂體瘤的診治從幾近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闖别人闖不進去的“禁區”,靠的是什麼?是協和醫者“三基三嚴”的科學精神和曆久彌堅的創新精神。
自建院至今,協和完整儲存了400多萬份病案。這是中國現代病案管理的開端,也是中國醫院病案史的奇迹。
盡管不少紙張已經泛黃,但病案字迹工整、文辭流暢、記錄翔實,時而綴以手繪疾病圖譜,成為協和人鮮活的“教材”和珍貴的醫典。流淌在協和人血液中的“嚴謹、求精”,在一字一句一描中彰顯無遺。
沒有留下鴻篇巨制的張孝骞,醫生們将他視為一個時代的高峰。一次又一次的診療“奇迹”,映照的是他“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嚴謹态度。
一些與他共事的大夫始終記得:晚年的張孝骞右眼幾近失明,左眼一米以外就看不清人。他小心吃力地記着筆記,字還是不知不覺寫串了行……
從醫60多年,50多個小本子記錄患者的點點滴滴。遇到疑難病例,張孝骞随口就能指出某時某病房某患者與此類似,患者似乎從未離開他身邊。
曾有不少人想從小本子中探求醫道秘訣,他淡淡地說:“一個醫生不管他的本領多麼高,他對病人病情的了解是無止境的。”
“大醫”的嚴謹被奉為圭臬,“求精”的精神薪火相傳。
心胸外科學家吳英恺,眼裡“容不得一粒沙子”:病床必須是潔白而平展的;外科病人皮膚上不能有膠布的痕迹;切皮得是一條完整的直線,縫合的每一針都必須均勻流暢。
窗戶開成一條線,枕頭和水壺朝一個方向擺齊,大掃除連病床轱辘都要擦得幹幹淨淨,重症監護等30餘個專科領域的500多名專科護士為患者奉獻更優質的護理服務……協和護理事業發展中,“求精”無處不見。
“臨床不離床”,以問題為導向,協和人不斷攻堅克難——
宋鴻钊院士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将絨癌從死亡率90%改善到根治率90%;邱貴興院士帶領骨科團隊提出的特發性脊柱側凸“協和分型”将脊柱失平衡發生率由“king分型”的13.2%降至2.7%……
協和持續向疑難病、急危重症及罕見病診治的“珠峰”發起挑戰——
成立27個門診疑難病會診專業組,建設胸痛、卒中、創傷、危重孕産婦救治、危重新生兒救治“五大中心”,多學科診療模式遍地開花……一步一個腳印,協和處理疑難病症的能力不斷提升。
從一個專家教授到多學科團隊,從病案到生物樣本庫,從圖書館到大資料支援下的“知識庫”……始終遵循“高進、優教、嚴出”的原則,以“教授、病案、圖書館”著稱的協和“三寶”不斷被賦予新的内涵和深意。
“醫院的核心使命是治病救人,病人安全是攀登醫學高峰的基石。醫院好不好,病人說了算,這才是評價醫院的金标準。”北京協和醫院名譽院長趙玉沛院士說。
這是9月16日拍攝的慶祝大會現場。當日,慶祝北京協和醫院建院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協和醫院學術會堂舉行。100年來,北京協和醫院緻力于攻克醫學難題,培養醫學人才,提供優質健康服務,為促進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和保護人民生命健康作出了積極貢獻。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心有大我——“隻要國家和人民需要”
“生命的泉,即使拌和着血和淚,也要在自己的國土上流淌。”百年中,北京協和醫院走出了無數傑出人才和愛國英雄,從科學、學科和愛國等多個方面對國家作出巨大貢獻。
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時代楷模”——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全國文明機關……沉甸甸的榮譽,是對協和人勇擔使命的至高認可。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動員令一出,短短十幾個小時,3306名協和人報名請戰。
時任北京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張抒揚、副院長韓丁帶領186名協和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隊員馳援武漢。隊員涵蓋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重症醫學科、感染内科,還有眼科、耳鼻喉科、麻醉科等,80%以上是“80後”“90後”。
“随時準備為黨和國家犧牲一切!這不是一句空話。”憶起同心戰“疫”的日子,張抒揚幾度哽咽。“要讓黨旗在防控疫情鬥争第一線高高飄揚。哪怕有一線希望,我們也要把患者從死神手裡拽回來!”
醫療隊帶去了協和的41項核心制度,又以問題為導向、精準施策,為醫護人員就地開展37項教育訓練。協和人成為抗擊疫情“火線上的中流砥柱”,為中國乃至世界貢獻了新冠肺炎重症救治的“協和經驗”。
“親曆這場戰‘疫’,我們懂得了醫者的力量,更懂得了黨的偉大。”北京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吳沛新說,2020年以來,協和醫院發展黨員人數增加了50%,新黨員中進階知識分子群體比例近50%。
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
從成立中國第一個社會服務部到建立第一個公共衛生事務所,從傳承百年的内科“大查房”到探索建立農村三級醫療網的“定縣模式”,從“大師領銜的農村巡回醫療隊”到新時代牽頭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每個重要的曆史關頭,協和人總能擔當重任、不辱使命。
抗日戰争時期組建紅十字救護隊在戰場上救死扶傷、奔赴全國各地保留醫學火種;抗美援朝時期參加志願手術隊、收治志願軍傷員……戰争年代,協和人踐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铮铮誓言。
新中國成立後,協和人響應黨和國家号召,派出大批專家支援全國醫療衛生事業建設,參與數十所知名醫院、醫學院和研究機構的創辦。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衛生健康“國家隊”和公立醫院“排頭兵”,協和連續幾十年幫扶基層和偏遠地區醫療衛生事業,勇做醫改“試驗田”“開路人”,扛起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難複雜疾病診療服務的家國使命。
在協和迎來新的百年征程之際,國家醫學中心、轉化醫學綜合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一批高端醫學科研平台,将圍繞醫學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對标“世界一流”,研發關鍵核心技術。
“每一個驚心動魄的搶救,每一次大查房的商讨争辯,每個深夜不熄滅的燈光,都感染和激勵着新一代協和人。未來,青年人要讓協和醫道更好傳承和弘揚。”“80後”骨科醫生吳南說。
“我們要把最溫暖的愛和最精湛的醫術奉獻給人民,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醫院,為守護人民的生命與健康書寫協和的新篇章。”張抒揚說。
9月16日,北京協和醫院著名醫學科學家、醫學教育家張孝骞教授之子張友會教授(右)出席慶祝大會。當日,慶祝北京協和醫院建院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協和醫院學術會堂舉行。100年來,北京協和醫院緻力于攻克醫學難題,培養醫學人才,提供優質健康服務,為促進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和保護人民生命健康作出了積極貢獻。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