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紅色家書】
作者:李敬煊(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華中師範大學分中心研究員、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二七工仇血史留,吳蕭遺臭萬年秋;律師應仗人間義,身殉名存烈士俦。”這是董必武同志緬懷施洋烈士的題詞。施洋,湖北十堰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勞工運動活動家,“二七”烈士,曾擔任過28個工會的法律顧問,被譽為“勞工律師”。1923年2月7日,施洋在組織上司京漢鐵路勞工大罷工時被捕入獄,2月15日英勇就義。犧牲前,他給妻子郭秀蘭留下了一封不足150字的家書,從這封紅色家書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品讀到革命烈士的初心和革命精神。
铮铮誓言銘初心
1922年6月,施洋加入中國共産黨,他在入黨申請書上這樣寫道,我願為勞工運動,為共産主義事業獻出一切乃至犧牲寶貴的生命。這份入黨申請書銘記了他的誓言與初心。施洋短暫而寶貴的一生都在為人民解放而奮鬥,時刻不忘共産黨人的初心。
他被捕入獄後,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眼看中國尚在黑暗專制的地獄中,我無法躲進黑暗的小閣樓謀自己的一己之福利,我無法平靜安分地做一個職業律師。我希望借民主、法制的寶劍削平這不平的世道,雖敗猶榮,雖死無憾。铿锵之語,落地有聲。施洋深刻地認識到,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專制的雙重壓迫下,個人是不可能獨善其身的,必須組織勞工運動與“不平的世道”作抗争,推翻“不平的世道”,為共産主義事業而奮鬥。
這段慷慨激昂的文字回應了他入黨申請書的莊重誓言,再現了一個共産黨人的初心使命,彰顯了一位革命者為革命事業不懈奮鬥的崇高志向。施洋已離我們遠去了,但不忘初心的革命精神卻世代相傳。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産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新時代,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要向革命先烈學習,銘記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牢記中國共産黨的曆史使命,齊心協力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不懈奮鬥。
舍己為民獻大愛
作為一名律師,施洋憑借個人收入足以養活全家人,本可以衣食無憂。然而,他并沒有選擇過安逸日子,他愛自己的家人,更愛勞苦大衆。施洋與勞動勞工打成一片,積極為勞工東奔西走、争取利益,不僅不收取任何的律師費用,還經常資助窮苦人民,自己的生活卻十分拮據。
施洋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你問我:‘你一個有名的律師為啥還這麼窮?’我說:‘掙了一些錢都接濟窮苦勞工、車馬夫們了。’”施洋的一生即是如此,他的大部分收入都用于接濟窮人和為勞工運動奔走,自己卻一貧如洗,“床頭金盡,櫃無半鬥存糧”。他甘願“舍小家、為大家”,始終把黨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并為此不惜舍棄自己的一切。
毛澤東同志曾在《在陝甘甯邊區參議會的演說》中指出:“共産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施洋就是共産黨人的傑出代表,他始終舍己為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中國共産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诠釋了無産階級革命者的大愛精神。
人民是黨的執政之基和力量之源,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把為民作為治國理政的價值旨歸。今天我們紀念革命先烈,就是要傳承他們舍己為民的大愛精神,在實踐中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利益至上,不斷增強人民群衆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不懼犧牲揚正氣
1923年2月4日總罷工開始後,帝國主義駐北京公使團當即召開緊急會議,鼓動北洋政府武力鎮壓。英國駐漢口總領事勞靈費爾于2月6日召集軍閥蕭耀南的代表和外國資本家召開秘密會議,策劃鎮壓罷工運動,施洋、林祥謙、林育南、項英等人成了敵人重點追蹤的對象。一場腥風血雨籠罩在武漢上空,革命者随時都有犧牲的危險。
在此嚴峻的形勢下,施洋毅然對妻子郭秀蘭說,作為一個革命者,如果不和反動統治階級面對面打幾個回合,他們是不會垮台的,革命事業也不會成功。鬥争總是要流血的,這沒有什麼可怕。從這些話中,我們可以看到,施洋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時刻準備為革命事業流血犧牲。他不畏強暴,不避艱險,不怕犧牲,在受刑時高呼“勞工萬歲”,最後英勇就義。他正氣浩然,氣沖霄漢,表現了一名共産黨員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對共産主義必将勝利的堅定信念。
革命勝利來之不易。革命的勝利,是無數像施洋這樣的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換來的。新時代,我們正在進行一場偉大而深刻的社會革命,在這場社會革命中,同樣需要犧牲與奮鬥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行百裡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作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今天,面對日益複雜的發展形勢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艱巨任務,廣大共産黨人絲毫也不能松懈,仍需繼續發揚革命先烈勇于拼搏、敢于犧牲的精神,将這場偉大的社會革命進行到底。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08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