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西部協作需能互促,林下雞成了遵義的“金鳳凰”

東西部協作需能互促,林下雞成了遵義的“金鳳凰”
東西部協作需能互促,林下雞成了遵義的“金鳳凰”

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謝壩鄉東禮居林下養雞場勞工謝良紅收入水漲船高

地處遵義東北部的正安縣,曾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貴州省16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在這裡,上海援黔幹部利用“八山一水一分田” “山中林下生金地”的資源禀賦,唱好“産得出” “運得出” “賣得出” “三出”戲,發展出 “好山好水養好雞”的特色産業,成功把當地的生态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林下雞成為遵義農特産品中的“金鳳凰”。

林下雞産業的發展壯大,正是源于将遵義綠水青山生态美的資源禀賦和上海消費更新的市場需求有效結合。

臨近傍晚,太陽逐漸收斂起刺眼的光芒,從天邊墜下,餘晖将散開的白雲浸染成斑斓的晚霞。芙蓉江畔,金塘坪的樹林在紅如烈火、橙如楓葉的霞光映襯下,格外奪目。

絢爛的光影下,成群的花秋土雞或腳踩松針,沿着陡峭的紅土坡急速上爬,享用一路上發現的 “美味”蟲兒;或振翅躍起,攀上2至3米高的樹枝立成一排,悠閑地欣賞周圍的美景。

長居此地的遵義市正安縣謝壩鄉東禮居農戶謝良紅也在遠處靜靜坐着,土雞的散養時段對他而言也是難得的放松時光。

花秋土雞是獲得國家地理标志認證的黔北特有品種,體型小,生長在貴州遵義海拔約1000米的原生态山林中,環境原始自然、山清水秀、遠離污染。加上自幼在枝頭嬉戲,林間覓食,采食多樣,活動時間長、範圍廣,雞肉豐滿有彈性,無論是白切還是煲湯,肉味都鮮美醇厚。然而産業發展的乏力,讓這一特有種逐漸退化,就在兩年前,有記錄的花秋土雞數量僅僅是保種中心所剩的最後1000羽,岌岌可危。

東西部協作需能互促,林下雞成了遵義的“金鳳凰”

未脫溫的雞苗。

上海援黔幹部的到來改變了一切,通過發展林下雞産業,不僅實作“土雞”變“鳳凰”,讓花秋土雞一躍成為極具市場競争力的品種,也為謝良紅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8年8月,上海援黔幹部李國文挂職正安縣委常委、副縣長。當時的正安縣,是遵義唯一的深度貧困縣,農村産業基礎薄弱。

像謝良紅所在的謝壩鄉,被大山重重包圍,全鄉耕地70%以上都是山地,支離破碎,再加上基礎設施落後,謝壩鄉貧困發生率一度達到25%。鄉親們不是沒有走過産業之路,但所有嘗試均無法長久。

謝良紅今年四十多歲,前些年一直脫不了貧。“兩個孩子一個讀大學,一個讀大專,花銷大、負擔重,再加上四五十歲的年紀外出打工也很難找到合适的工作,家裡還欠了近5萬元的外債。”他之前種過烤煙,一畝地能有3000多元收益,但從2018年開始,烤煙地闆結,不能續種;後來又養過鵝,但山高路遠,根本不知道能賣給誰……

正當謝良紅為生計發愁時,李國文來到謝壩調研。

東西部協作需能互促,林下雞成了遵義的“金鳳凰”

李國文畢業于複旦大學經濟學系,之前在楊浦區負責科技園區營運管理,熟悉産業發展和經濟工作。他認為謝壩鄉絕非一無是處,無與倫比的生态優勢就是其最大的資源禀賦——田地少,林地多,對種田來說是件壞事,但換個角度想,這正是為發展林下特色産業量身定制的環境。

合作社體量小,産業不成規模,沒有穩定的市場管道。産業發展沒有利用好資源禀賦,更沒有從農産品向商品轉換上去思考……反思之前謝壩鄉所走過的各種彎路,李國文創新采用“上海龍頭企業+本地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引入上海聖華公司以養代培,提升養殖戶規模化、科學化養殖能力;由合作社組織農戶進行養殖,再由企業統一屠宰深加工,面向上海市場銷售。截至目前,已有30多萬羽林下雞直供上海市場,通過固定分紅、務工和訂單養殖等形式帶動500餘戶農戶增收脫貧。

如今,謝良紅夫婦在養殖示範基地務工的月收入已超萬元,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養雞導師”。“外債已經還清,剩下的錢都存在銀行卡裡,孩子們讀書也不再發愁了。”謝良紅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