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圖畫娛樂周刊》
1939年3月 總第28期
十九年來中國電影事業的總檢閱
今後趨向古裝片之途
胡蝶好像曼麗璧克馥
中國電影事業到了現在,已進入制片者和創業者所抱的一個遠大的目标中,就是去制作一種影片在藝術的觀點上可和歐美出品相等,而最後大概将走入古裝片之途。這種影片,故事是以中國的曆史傳奇為根據,照現在看來,這遠大目标一定可達到。
雖然各式樣的影片,自粗淺的打架,胡鬧的喜劇,像原初好萊塢麥克桑納脫影片公司所攝制的,而到很複雜的傳奇劇,中國影片公司都曾攝制過。
但由于經驗的啟示,使人知道根據中國古典上的傳奇所攝的影片,是為中國一般觀衆所歡迎,而又是适于中國演員和導演的特殊天才。
《美人計》應為
聯華前身大中華百合所制
有五部影片,由一般人所承認的大公司攝制的,在中國的聲片藝術上已獲得最高成功,就都是曆史片。
第一部是現已停業的聯華公司1930年所攝的《美人計》,那時該公司費十萬元的成本。在中國已是一部成本最高的出品。故事是采取三國時代的傳奇。
其他四部,便是現在美國公映的《貂蟬》,由顧蘭君和金山主演,蔔萬蒼導演的《木蘭從軍》,由一芳齡二十的廣東姑娘陳雲裳主演。《武則天》,故事根據唐代一個有名的女皇帝,由顧蘭君主演。《楚霸王》,由名伶金素琴主演。就一般中國人的批評,這幾部都是傑出的作品。
顧蘭君《貂蟬》
成本超過二萬五千元一般的中國影片,每部攝制成本,普通隻有二萬五千元左右。
而以上諸片則不然。
《木蘭從軍》的故事,是深入中國人的心理。而且為了編在梅蘭芳的劇目之中,是以外國人也知道這故事。
陳雲裳《木蘭從軍》
《武則天》一片,為的布景最偉大,服裝奇特,著名布景師方沛霖擔任導演,同時布景和服裝,都由他就考據所得,從事設計——這個志願,他期待已久,現在得以實行了。
《楚霸王》,另一部曆史片,是藝華公司的偉大出品,可以代表該公司在中國的聲片中占有相當地位,最近才公映,轟動了不少中國觀衆,為的對這曆史上的争奪的軍人,很是感到興趣。
《楚霸王》
中國初期電影的不振默片在中國,最早在1920年攝成,商務印書館原始也攝制影片,最初目的重在提高觀衆的教育,而娛樂性質卻含得很少。一般從事影業的人,都是愛國志士,而在海外,特别是美國留學過的,他們都以電影為掃除文盲的一種新的媒介物。
然而教育家隻是教育家,不是娛樂專家,而由于好萊塢制片者使中國人對卓别麟是這樣的歡迎,中國的制片者有許多開始從事影業時,非常熱心,後來為了資本不足,經驗缺乏,便幾乎停頓了,到1924年情形才比較好些。
一九三二年開始進步明星公司是中國第一個組建健全的拍攝默片的公司,而胡蝶是中國第一顆影星,正像曼麗璧克馥,近來不大有作品,像是要退隐的樣子。但一般影迷,在腦幕中還是能想象到胡蝶,像好萊塢在1929年聲片獲得驚人成功一樣的。
有一個時期,中國電影事業疊遭挫折,一方面是若幹舊有的影片公司停業,而另一方面卻使新的公司新的人才在産生。然後中國影片在觀衆的生活上,已是非常重要,不容停止。而新興的影片公司,不惜耗費巨資,向歐美購置各種裝置,看準了市場上需要怎樣的一種出品。而自1932年開始,新的方法設施之下,便有了驚人的進步。
把胡蝶比做曼麗璧克馥
聲片已打破方言難題各種不同的語言,立刻成了攝制聲片上的一個問題,然後結果,沒有最初所想象的那樣困難。中國聲片,隻有兩種不同的對白,便是國語和粵語,已是很夠。現在粵語聲片,隻有在香港才攝制,至于京音或國語聲片,是完全在上海攝制的。
傳奇與悲劇最受歡迎經過了相當時期,從經驗上,知道笑劇在中國的舞台上,雖有其地位,在銀幕上卻沒有像美國那樣重要。
傳奇劇以喜劇為結果,和好萊塢的經驗直接比較起來,卻沒有以悲劇結束的來得受人歡迎,在這個過程之中,由于若幹社會性的半教育性的出品上所得到的經驗,社會劇的用現代的布景,使觀衆看到所謂特權階級生活是怎樣的放蕩,是會受到觀衆的歡迎的。
這種影片的需要,是一種新的中國舞台趨向,而永不會消滅的。《少奶奶的扇子》一片,根據英作家王爾德原著,編成劇本,目前正在中國片第一輪影院中公映。這影院由袁美雲主演,劇情完全與原著相符。
《少奶奶的扇子》
有過一時,影片公司曾攝制過直接教育大衆含有政治意味的影片,國民政府檢查之後公映的。過去一年中,在上海這孤島上,這種影片當然不能再映。
關于這點,可使我們想起1935年自殺的粵籍女明星阮玲玉。她最後主演的一部影片,就是這種式樣,這影片表現出一個在上海工廠裡做工的少女,生活是怎樣的艱苦。
《三個摩登女性》
并非阮玲玉最後作品
阮玲玉自殺驚人轟動中國影片的具有驚人力量,阮玲玉自殺的慘劇發生時,獲得一個從來不曾有過的顯著證據。
阮女士慘死之後,一連幾個星期,中國報紙上刊載了不少關于她的生活和故事,關于她的小史和殡儀的小冊子,出版之後,銷去了百萬以上。
中國觀衆也崇拜明星
中國人正和外國人一樣,大家地有愛好明星和導演之癖。
女明星好像比男星和導演更有号召觀衆的力量,胡蝶在電影界維持她主角的地位雖有十年之久,但一般明星,銀幕生活大概比較還淺。
目前有一位成名的女星路明,她所主演的《女人》一片,正在公映之中,她對于狄安娜寶萍敬恭仰慕,她正和寶萍一樣,她所有的影片中,都有歌唱而表現同樣典型的角色——是一個年輕貌美的姑娘。
路明與《女人》導演陳铿然合影
路女士今年還隻十八歲,是一個中學畢業生,她的英語講得很流利。袁美雲是另一個女星,今年二十一歲。還有一位很著名的粵籍女星陳雲裳,今年二十歲,是香港一個中學裡的畢業生。
男星之中,有名的是滑稽搭檔關宏達、韓蘭根,又是被人稱為“中國的勞萊哈台”。王元龍進北平的高等學校,是著名的威廉鮑惠爾型男星。李英好多影迷稱他是“中國影片中的泰羅鮑華”。
“瘦猴”韓蘭根
女明星并不重視影迷
現在有經驗的中國導演,差不多有二十人。内中有一位費穆,他在香港導演粵語影片,他去法國留過學的。
像西方顯明是一樣,中國明星也接到影迷的信,因為中國明星沒有雇傭私人秘書,是以有若幹明星,比别人總是受到良心的驅使有的對所有來信來信逐一答複,有的僅有一部分寫回信,但也有的甚至一概不複。
中國影片不大會虧本
在營業方面,中國影片也有許多地方和美國不同,外國片子有時是虧本的,但中國片子竟不大會虧本。
主要原因為的是競争不十分尖銳,而制片成本比較低,劇本由職業作家編寫。一部劇作所得報酬,難得會超過五百元以上。也有由導演自己寫,或是和作家合作。
戰事之前,全中國專映中國片的電影院,一共有二百七十家,内中上海有四十二家,現在隻剩三十家了。裡面更包括三家影第一輪國片的,就是金城新光和滬光。
滬光電影院
去年中國内地的電影事業,有好多地方是完全停頓了,但中國影片的在上海制作者,還是能在“滿洲國”和華北各地公映。
中國電影租映,大半采用拆帳制度,除非租到内地去。在這些地方,每願意固定租價,向影片公司租映一部影片,冀可在内地不時的公映,從中取利。
奇愛評論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發表在1939年上海孤島時期《電影娛樂圖畫周刊》上的一篇翻譯文章, 作者就是外國人,姓氏不詳,因為時代的原因,本文表述方式包括标點符号與今天略有不同,讀來并不夠“順溜”,但出于對曆史檔案的尊重,葛格照錄于此。
翻譯發表時,本文前有編輯按語曰:“最近滬上英文大陸報星期刊,載有《十九年來中國電影業總檢閱》一文,雖以外人眼光,來讨論中國影業,記載失實,觀察錯誤,在所難免,但全文尚有條理,可以一讀。”
作為一篇報道性而非學理性的文章,本文中确實有不少史實上的錯誤。
比如,阮玲玉的最後一部影片應該是羅明佑導演的《國風》,因為片上還有對阮玲玉去世的緻敬辭,但這部影片完全貼合國民政府的“新生活運動”理念而做,即便有“政治意味”,也完全是配合國民黨政策的“主旋律電影”。
至于文中所專門強調的傑出導演費穆,資訊也幾乎全錯,費穆并沒有在香港拍粵語片,他也不是在法國留學,隻是就讀于國内的法文高等學堂。
《國風》
但是在這個外國人眼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資訊,比如孤島時期出現了大投資的古裝片風潮,悲劇比喜劇在中國更受歡迎,女明星比男明星更具有号召力,阮玲玉之死引發社會大震動等等……這些基本上都是準确的。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1930年之前,電影作為主要都市娛樂形式的重要地位已經确立;30年代孤島時期的國語片創作,是可以在已經淪陷的東北、華北地區進行放映的;而我們今天非常流行的票房分賬和影片買斷方式,也早在民國時期的上海,就已經普遍實作——
以上這些,都是很有價值的資料,完全值得我們研究者進一步深入探究。
”
中國電影史學年會在上海展出的
李麗華照片
往期秘檔001:秘檔001:她夏夜般的微笑,是中國電影最珍貴的收獲002:秘檔002:夏夢在《長城畫報》最後的“驚鴻一瞥”推薦 | 歡迎長按尾标二維碼,“後浪書城”優惠購買各種電影圖書;點選“閱讀原文”,收聽葛格在喜馬拉雅電台為大家帶來的本周影訊語音播報。“文慧園路三号”公号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