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範大學研究團隊今天對外釋出在滬發現隐翅蟲科中的一個新物種----蟻甲,近日,記述這一上海新物種的學術論文正式刊登在國際動物學權威期刊《zootaxa》上。這種以前從來沒被人類記載過的小甲蟲,因為是在上海動物園發現的,現在被正式命名為——“西郊公園毛角蟻甲”。正式拉丁學名為batriscenellus xijiaogongyuan yin, jiang & chen。
大多數人從來沒有見過蟻甲,甚至從來都沒有聽說過它們。這類甲蟲體形非常小,通常僅有2至3毫米。不過,在上師大研究團隊的精心整姿和拍攝後,這個小甲蟲得以展現出了它的魅力。

軀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擁有2對翅膀和3對足的節肢動物。它屬于鞘翅目,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甲蟲”,特征是前翅角質化。甲蟲是全球動物界裡的最大的目,物種總數超過30萬種。
上海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昆蟲學研究室的殷子為副教授就是這個新物種的鑒定人,他說,這個标本非常珍貴,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财富。
殷子為主要從事隐翅蟲科,蟻甲亞科昆蟲的分類研究。從2009年至今,他共發表研究論文84篇,描述昆蟲新物種224種。2015年,我國大陸發現的第三種缺翅目昆蟲物種——“海南缺翅蟲”,也是殷子為所在的研究團隊發現的。
2015年,上海動物園開展“上海動物園資源昆蟲多樣性調查及在保護教育資源中的開發應用”這項園級課題,同時特邀以昆蟲學研究為專長的上海師範大學作為協作機關,旨在摸底調查公園内的本土昆蟲多樣性以及研究相關科普教育活動的開展方式。
■上師大收集的昆蟲标本 圖檔來源:校方供圖
這一“小甲蟲”的第一發現人是上師大研究團隊的在讀博士生彭中。他介紹,這個小甲蟲的壽命非常短,一般隻有一個月的存活期。“我們在動物園采集了大量的昆蟲樣本拿回實驗室,其中發現有1頭與衆不同的小甲蟲引起課題組成員的注意。”
殷子為說,這個“小甲蟲”全身特别粗糙,經過文獻資料查閱和标本解剖的比對,發現這個是世界上已知物種中重未被記載過的物種。它屬于鞘翅目,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甲蟲”,特征是前翅角質化。甲蟲是全球動物界裡的最大的目,物種總數超過30萬種。全世界已記載的種類超過6.5萬種,我國已知超過6000種。
“隐翅蟲在生态系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物種的多樣性可以反映出該地的生态環境的優劣。在上海能夠發現這樣一個全世界從未被記載過的物種,說明上海動物園有着非常好的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園内植物種類豐富,部分區域擁有較厚的落葉腐殖層,生态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儲存較為完善。”
■圖檔來源:校方供圖
殷子為介紹,上海地區過去百年來一共僅記錄60種隐翅蟲科物種,且多為常見的廣布種,這可能與上海本身的自然環境——缺乏山地森林系統、近數十年來城市化程序以及缺少物種多樣性的基礎調查有關。這一新發現,說明我們對上海本地昆蟲的了解還很不夠,還是會有很多的潛力可挖掘。”
上海師範大學昆蟲學研究室在李利珍教授的帶領下,長期從事昆蟲分類學研究。多年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從全國各地采集了30餘萬号昆蟲标本,發現并報道了昆蟲新物種600餘種。
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室的幾位年輕教師,他們不僅是在昆蟲學界非常活躍的知名“昆蟲迷”,而且專業水準過硬,如湯亮博士在突眼隐翅蟲亞科和出尾蕈甲亞科領域、胡佳耀博士在毒隐翅蟲亞科領域、殷子為博士在蟻甲亞科領域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分别都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發表了大量的新種和sci論文,受到國内外同行專家的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