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鎮館之寶國寶級文物受“追捧”。

2019年5月3日,江蘇省南京市,當日是2019年五一小長假第三天,很多遊客來到南京博物院。
在國寶級文物、鎮館之寶“明洪武釉裡紅歲寒三友紋梅瓶”前參觀,拍照。
明洪武釉裡紅歲寒三友紋梅瓶是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間瓷器,1957年3月出土于南京市東善橋響龍山附近明代墓葬,墓主人是明成祖朱棣的驸馬都尉宋琥和安成公主。
明洪武釉裡紅歲寒三友紋梅瓶的蓋子,最上面的為寶珠鈕,然後是斜方格紋和纏枝牡丹紋。
1993年被國家鑒定為國寶級文物,是現存唯一一件帶蓋子而且儲存完整的洪武釉裡紅梅瓶。此梅瓶景德鎮官窯出品,高41.7公分,造型優美,器型完整無缺。梅瓶是作為墓主人生前喜愛之物下葬的,也是墓主人高貴身份的象征。
歲寒三友指松樹、綠竹、梅花三種常綠植物,象征着高潔的志向,是元代文人畫的常用題材。
也許是追求畫面對稱的緣故,明代洪武朝的歲寒三友紋飾都添繪一株芭蕉。這種情況沿襲明、清兩代,甚至在清代歲寒三友紋中,芭蕉成為主要紋飾。
坯體白而堅緻,小口,短頸,溜肩,肩以下逐漸收斂,體形修長,底面有刮削痕。蓋作鐘形,火焰形鈕。通體施白釉,白中略泛青,釉質細膩滋潤,底露胎。蓋為紅地白花,滿繪牡丹,頸部繪蕉葉紋,肩以下白地紅花,分為五組紋飾,如意紋、卷草紋、纏枝菊花、海水、變體仰蓮為輔助紋飾。
釉裡紅瓷器色彩凝重華麗、純正鮮豔,燒制條件要求高,燒制技術難掌握,是以十分珍貴。這件梅瓶美中不足的是其釉裡紅的釉色欠佳,但瑕不掩瑜。
此前,南京博物院已經依次展出了鎮館之寶乾隆藍釉描金粉彩《清高宗行圍圖》轉心瓶、鎏金藏式佛塔和青花壽山福海香爐。
腹部以較大的篇幅繪松、竹、梅,并以湖石、山茶、芭蕉襯托,組成了歲寒三友的主題畫面。主題紋飾與輔助紋飾和諧得體,是一件難得的藝術品。
明洪武釉裡紅歲寒三友紋梅瓶的下部,從上到下依次為海水紋和花卉仰蓮紋。
近期去過南京博物院的遊客,一定看過這件國寶級文物、鎮館之寶“明洪武釉裡紅歲寒三友紋梅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