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内原生魚,就是江裡或海裡的土生土長的,并不是外來引進的魚類。小時候,我們經常在池塘裡,小溪裡見到它們美麗的身影。但是随着城市的發展,它們生存的環境被無情的破壞,它們美麗的身影也逐漸消失在我們視線之内。
不同人的眼裡,對美的定義不同,原生魚有的素雅,有的鮮豔,有的動作豐富有趣,也算可以滿足各種魚友的喜好了。下面這幾種常見的原生魚,你認識幾種呢?你們那邊的叫法又是什麼呢?
中國鬥魚學名蓋斑鬥魚(macropodus opercularis),又稱叉尾鬥魚、天堂魚,為鲈形目,攀鲈亞目,絲足鲈科,鬥魚亞科,鬥魚屬一種淡水魚類。中國鬥魚分布于中國南方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淡水流域,活動于淺水窪或水草茂密的岸邊,外形美觀,色彩美麗,可作為觀賞魚類。

中國鬥魚
鳑鲏(讀音:[pánɡ pí] 學名:rhodeinae)是鯉科鯉形目鱊亞科(鳑鲏亞科)所屬魚類的通稱,又稱四方皮、鏡魚、彩圓兒,為一群小型淡水魚,分為鳑鲏屬(rhodeus),鱊屬(acheilognathus),田中鳑鲏屬(tanakia)。鳑鲏是雜食性魚類,栖息在緩慢流動或靜止的水域,依靠淡水河蚌(無齒蚌屬:anodonta)繁殖,活動範圍小,壽命短。
高體鳑鲏
彩石鳑鲏
齊氏鱊
越南鱊
蝦虎魚是蝦虎魚科各蝦虎魚種類的統稱,是一類體型小的食肉類魚。各種蝦虎魚的體态特征、生活習性都大同小異。體延長,側扁,頭大,眼小。
子陵蝦虎
周氏蝦虎
溪吻蝦虎
粘皮鲻蝦虎
攀鲈,屬于鲈形目(perciformes)攀鲈亞目(anabantoidei)攀鲈科(anabantidae)攀鲈屬(anabas)的小型亞洲淡水魚。原産于中國南方、馬來西亞、印度等國家。分布于亞洲,産于中國東南部至印度,為亞洲特有屬(endemic genus)。攀鲈屬(anabas)全球僅有2個種,中國僅龜殼攀鲈一種,拉丁文學名:anabas testudineus(bloch, 1792),分布于香港、福建、廣東、廣西、台灣、澳門、海南島及雲南省各大小江河下遊及鄰近濕地、稻田,屬中國原生魚類。以頑強的生命力和能在陸地上爬行而聞名于世,1870年首次引入倫敦動物園附近的水族館,在海外是受歡迎的著名觀賞魚類。
攀鲈
爬鳅,balitora brucei (gray, 1832),屬于鯉形目、平鳍鳅科、平鳍鳅亞科、爬鳅屬的一種魚類。
貴州爬岩鳅
麥氏吸鳅
棒花魚,體粗壯。鼻孔前方下陷。唇厚,上唇的褶皺不顯著;下唇側葉光滑。側線鱗35~39。生殖時期雄魚胸鳍及頭部均有珠星;各鳍延長。
棒花魚
月鳢(channa asiatica)屬鲈形目,攀鲈亞目,鳢科,鳢屬。俗稱:廣東稱:七星魚、山花魚、山斑魚、點秤魚、秤星魚、星光魚;廣西稱:星魚、張公魚。形态如斑鳢。
月鳢
南鳢
青鳉,oryzias latipes (temminck & schlegel, 1846),颌針魚目、怪颌鳉科、青鳉屬(或青鳉科青鳉屬)的1種。又名闊尾鳉魚、大眼賊魚。為小型上層淡水魚類,體長約20~26毫米,體形側扁,背部平直,腹緣略呈圓弧狀。頭中等大,較平扁。眼大。口小。
青鳉
黃颡魚,學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1846),為鲿科,黃颡魚屬的一種魚類。體長約20cm,腹面平直,體後半部側扁,尾柄較細長。頭大且扁平,吻短,圓鈍,上、下颌略等長,口大,下位,兩顔及腭骨上有絨毛狀齒帶。眼小,側位。須4對,鼻須末端可伸至眼後,上颌須1對,最長,頤須2對,較上颌須短。體裸露無鱗,側線完全。雜食,主食底栖小動物、小蝦、水生小昆蟲和一些無脊椎動物等。4~5月産卵,親魚有掘坑築巢和保護後代的習性。
黃颡魚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常見原生魚圖檔,當然中國魚類資源豐富,大家還見過什麼漂亮的原生魚也可以說來一起分享!